四川省犍为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发布时间:2025-08-13 13:25  浏览量:3

犍为县地处岷江中下游,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县东北与荣县交界,东南与宜宾市叙州区为邻,西南与沐川县相交,西北与乐山市五通桥区、井研县毗邻。犍为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分布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个。拥有五彩茉莉四季常开的世界茉莉博览园、世界唯一还在正常运行的窄轨蒸汽小火车、规模居中国第四的文庙、全球独有的船形建筑罗城古镇、中国最大的桫椤聚集群等文旅资源,形成“百年火车、千年庙镇、万年湖泊、亿年桫椤”等独特的文旅景观,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四川#

历史沿革

键为乃古郡之名,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郡治初设鳖(今贵州遵义市西),辖今川南和云、贵北部地方。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把北周所属沉犀郡的武阳县改为键为县(沿袭古郡名)。隶于戎州,当时县治在嘉州东南67公里,岷江东岸地方。隋场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县治未变,分出县北面45公里地方设玉津县,即今乐山冠英场(见《清·一统志》)。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铁山僚族攻城,犍为县城从岷江东岸迁至西岸,距嘉州60公里,即今县城地方。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废玉津县并入犍为县,属嘉定府(《元丰九域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犍为县治从岷江西岸地方迁到玉津镇,不久又迁惩非镇(今清溪镇)。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县治又从惩非镇迁到现在的县城地方。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升嘉定州为府,隶四川行省,键为县仍属嘉定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属上川南道。民国三年至十七年(公元1914一1928年)属建昌道。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属乐山专区。历代曾多次变动统治疆域,犍为县时分时合,边界也时伸时缩,直至清代乾隆才大体定下,至1949年十二月十五日键为解放,共辖5个区、48乡、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将四川划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行政公署,行署下设专区,键为县属川南行政公署乐山专区。1953年撤销行署,成立四川省,省以下仍设专区。犍为县属乐山专区。1968年,乐山专区改称乐山地区,键为县属乐山地区。1985年5月,撤销乐山地区,改为乐山市,犍为县属乐山市。

行政区划

1950年1月10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以下置区,区以下置乡(镇),乡(镇)以下置村(街)。全县划分为5个区,7个镇,41个乡。

第一区:区政府驻清溪镇。辖中城镇、安全乡、东兴乡、马庙乡、同清乡、双溪乡、九井乡、清溪镇。

第二区:区政府驻孝姑乡。辖孝姑乡、新民乡、箭板乡、榨鼓乡、铁炉乡、龙究乡、大兴乡。

第三区:区政府驻罗城乡。辖罗城乡、敖家乡、金井乡、纪家乡、新盛乡、定文乡、寿保乡、观音乡、舞雩乡、伏龙乡、平安乡。

第四区:区政府驻五通镇。辖马踏镇、三江镇、五通镇、牛华镇、竹根镇、胜泉乡、王村乡、黄缽乡、磨池乡、金粟乡、金山乡、辉山乡。

第五区:区政府驻石溪乡。辖西溶乡、石麟乡、踏水乡、蔡金乡、冠英乡、杨家乡、石溪乡、泉水乡、牛石乡、新场(新榜)乡。

1950年8月12日将五区的牛石乡、新场(新榜)乡划归乐山。

1950年8月12日全县划分为10个区,5个镇,41个乡。

第一区政府驻中城镇。辖中城镇、安全乡、东兴乡。

第二区政府驻清溪镇。辖清溪镇、马庙乡、同清乡、双溪乡、九井乡。

第三区政府驻孝姑乡。辖孝姑乡、新民乡、榨鼓乡、铁炉乡、箭板乡。

第四区政府驻龙究乡。辖龙究乡、大兴乡。

第五区政府驻罗城乡。辖罗城乡、敖家乡、金井乡、纪家乡、新盛乡。

第六区政府驻定文乡。辖定文乡、寿保乡、观音乡、舞雩乡、伏龙乡。

第七区政府驻马踏乡。辖马踏乡、三江乡、胜泉乡、王村乡、黄缽乡、磨池乡。

第八区政府驻五通镇。辖五通镇、竹根镇、牛华镇、金粟乡、金山乡、辉山乡。

第九区政府驻西溶乡。辖西溶乡、石麟乡、冠英乡、杨家乡、蔡金乡、踏水乡。

第十区政府驻石溪乡。辖石溪乡、平安乡、泉水乡。

1950年10月24日,从龙究乡划出7个保建立老文乡。1951年区人民政府更名为区公所。

1951年5月6日将第7区所辖马踏、三江、胜泉、王村、黄缽、磨池乡划归井研县管辖。8月8日又将第八区所辖五通、竹根、牛华镇和金粟、金山、辉山乡划归五通桥市。

1951年11月将原第五区、第六区调整为第五、六、七区。

第五区区公所驻罗城镇。辖罗城镇、敖家乡、金井乡。

第六区区公所驻定文乡。辖定文乡、寿保乡、舞雩乡。

第七区区公所驻观音乡。辖观音乡、纪家乡、新盛乡、伏龙乡。

1951年6月至12月7日,为适应土改工作的需要,将全县划分为8个区,7个镇,96个乡。

第一区区公所驻新城镇。原中城镇划为新城镇、安乐乡、黄旗乡、铜高乡。原安全乡划为建新乡、解放乡、民安乡。原东兴乡划为六和乡、新鲜乡。

第二区区公所驻清溪镇。原清溪镇划为清溪镇、龙马乡、沉犀乡、永乐乡、四平乡、公益乡、永安乡。原双溪乡划为麻柳乡、四龙乡、松柏乡。九井乡行政区划未变。原马庙乡划为马庙乡、治安乡、民主乡。原同清乡划为同清乡、建设乡、翻身乡。

第三区区公所驻孝姑镇。原孝姑乡划为孝姑镇、红星乡、同心乡、新建乡。原新民乡划为新民镇、石合乡、复兴乡、慈云乡、五西乡。原箭板乡划为中心乡、五星乡。原铁炉乡划为新华乡、民正乡(又名民主乡)。原榨鼓乡划为榨鼓乡、芭蕉乡、祗园乡。

第四区区公所驻龙究乡。原龙究乡划为龙究乡、共和乡(又名新开乡)、康乐乡、平等乡,公平乡。原大兴乡划为大兴乡、和平乡。老文乡更名为新生乡。

第五区区公所驻罗城镇。新盛乡、纪家乡原区划不变。原罗城镇划为罗城镇、兴隆乡、青狮乡、白鹤乡、大同乡、竹山乡、南阳乡(将荣县长山乡1个村划入犍为一并建乡)。原敖家乡划为敖家乡、板门乡、林泉乡。原金井乡划为金井乡、五联乡、民政乡(又名共和乡)。

第六区区公所驻繁荣乡。伏龙乡更名劳动乡。原定文乡划为繁荣乡、经济乡(又名大水乡)、团结乡。原舞雩乡划为四面乡、高河乡、建设乡。原寿保乡划为八方乡、广华乡、四和乡、人民乡。原观音乡划为交流乡、光明乡、四联乡、内外乡。

第七区区公所驻西溶镇。原西溶镇划为西溶镇、前进乡、三和乡、建政乡。原冠英乡划为冠英乡、胜利乡、诸益乡。原蔡金乡划为蔡金乡、劳工乡、红旗乡。杨家乡、踏水乡、石麟乡、沐溪乡(由踏水、石麟划出部分村建乡)。

第八区区公所驻民乐镇。原石溪乡划为民乐镇、凉桥乡、公正乡、全心乡、岷东乡、新政乡。泉水乡、平安乡。

1952年7月27日将第三区所辖五星乡划归沐川县管辖。8月8日将第九区所辖西溶镇、石麟乡、前进乡、三和乡、建政乡、冠英乡、胜利乡、诸益乡、杨家乡、沐溪乡划归五通桥市。11月5日将踏水乡、蔡金乡、劳工乡、红旗乡划归乐山县管辖。

1952年11月按乐山专员公署指示,新建立第七区和第九区。在民主建政期间至年底,全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区,6个镇、84个乡。

第一区区公所驻新城镇。辖新城镇,安乐、下渡(六和)、黄旗、高家(铜高)、杨家(新鲜)、塘坝(建新)、向坪(解放)、唐家(民安)乡。

第二区区公所驻清溪镇。辖清溪镇,龙马、沉犀、永乐、四平、公益、永安、麻柳、四龙、松柏、九井乡。

第三区区公所驻孝姑镇。辖孝姑镇,新民镇,红星、同心、五西、新建、石合、复兴、慈云、榨鼓、芭蕉、祗园、中心、铁炉乡(新华、民政两乡合并)。

第四区区公所驻龙究乡、辖龙究、康乐、新生、新开、平等、公平、大兴、和平乡。

第五区区公所驻罗城镇。辖罗城镇,兴隆、青狮、白鹤、大同、竹山、南阳、金井、五联、共和、敖家、板门、林泉乡。

第六区区公所驻繁荣乡。辖繁荣、团结、大水(经济)、高峰(八方)、清水、三溪(四和)、人民、舞雩(四面、建设两乡合并)、高河、邓家乡(新划)。

第七区区公所驻观音乡。辖观音(坪桥)、大桥(交流)、响滩(光明)、竹根(内外)、四联、新盛、纪家、伏龙、踏水乡(由纪家、新盛、四联、观音等乡划出新设立的乡)。

第八区区公所驻民乐镇。辖民乐镇,凉桥、公正、全心、岷东、平安、泉水、新政乡。

第九区区公所驻马庙乡。辖马庙、治安、栢棵(新划)、民主、联盟(新划)、同清、翻身、建设乡。

1953年4月9日和13日,省人民政府两次批复,将犍为县南阳乡二十八村的3个行政组和二十九村、三十村划入荣县;将荣县黄家乡一、二、三村划归犍为。

1954年3月12日,荣县十区环佳乡四村、与犍为毗邻的铁山冶铁厂厂址,划归犍为管辖。

1954年3月24日,省人民政府批复,键为县城所在地的新城镇改名为城关镇(区级镇),直属县政府领导。

1955年1月9日撤销第七区。将原第七区所属的竹根、四联乡划归第四区管辖;新盛、纪家乡划归第五区管辖;观音、大桥、响滩、伏龙乡划归第六区管辖。踏水乡撤销,各村分别划归纪家、新盛、四联、观音乡。4月22日沐川县所属新中街、太和村、芭沟村划归犍为管辖。

1956年1月1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第一区区公所,所属安乐、塘坝、下渡乡由县政府直接领导。同月,各乡调整合并。8月27日按上级规定取消各区番号,区公所冠以地名。全县划分为7个区,6个镇,31个乡(下文乡名后括号内所列系合并前的乡名)。

第一区撤销。城关镇、安乐乡(安乐、黄旗、高家)、塘坝乡(塘坝、向坪、唐家)、下渡乡(下渡、杨家)直属县政府。

第二区更名清溪区区公所驻清溪镇。辖清溪镇、龙马乡(龙马、沉犀、永乐)、四平乡(四平、公益、永安)、麻柳乡(麻柳、四龙、松柏)、九井乡。

第三区更名孝姑区区公所驻孝姑镇。辖孝姑镇、同心乡(同心、红星、五西、新建)、新民镇、石合乡(石合、复兴、慈云、中心)铁炉乡、榨鼓乡(榨鼓、芭蕉、祗园)。

第四区更名龙究区区公所驻龙究乡。辖龙究乡(龙究、康乐、新生、新开)、大兴乡(大兴、和平)、平等乡(平等、公平、竹根、四联)。

第五区更名罗城区区公所驻罗城镇。辖罗城镇、兴隆乡(兴隆、青狮、白鹤)、竹山乡(大同、竹山、南阳)、金井乡(金井、五联、共和)、敖家乡(敖家、板门、林泉)、新盛乡、纪家乡。

第六区更名定文区区公所驻繁荣乡。辖繁荣乡(繁荣、团结、三溪、大水)、舞雩乡(舞雩、高河)、高峰乡(高峰、清水、人民、邓家)、观音乡(观音、大桥、响滩)、伏龙乡。

第七区更名马庙区区公所驻马庙乡。辖马庙乡(马庙、治安、栢棵)、民主乡(民主、联盟)、建设乡(建设、同清、翻身)。

第八区更名石溪区区公所驻石溪镇。辖石溪镇(民乐镇)、公正乡(公正、凉桥、全心)、泉水乡(泉水、新政)、平安乡(平安、岷东)。

1956年11月20日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1957年正式建立芭沟镇。同月撤销孝姑、新民两个镇,分别并入孝姑、新民两个乡。

1957年2月8日,撤销清溪区区公所,所属龙马、四平、麻柳、九井、清溪镇直属县人委领导。

1958年10月将全县6个区,5个镇,31个乡合并建立13个人民公社。原各乡改称管理区或营。1959年8月6日,全县又改设9个区,5个镇,31个公社。

1962年7月,将观音公社所属黄桷、大桥两个管理区划出,分别建立黄桷、大桥公社。撤销新城、观音两个区。原新城区的安乐公社划归清溪区;下渡公社划归定文区;塘坝公社划归石溪区。原观音区的观音、伏龙、黄桷、大桥公社划归定文区;纪家、新盛公社划归罗城区。改县属区级清溪镇为区属乡级镇;改区属芭沟镇为民主公社所属场镇;改区属石溪镇为石溪公社所属场镇;改区属罗城镇为罗城公社所属场镇。城关镇为区级镇,由县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为7个区,一个区级镇,一个乡级镇,46个公社。

1963年3月14日,县政府根据2000人口以上的场镇都要设置为乡级镇的规定,恢复了罗城、芭沟、石溪三个镇,属当地区公所领导。1968年,县成立“革命委员会”;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73年1月8日,经地革委批准将沐川县新街公社二大队划归犍为九井公社。1976年4月6日,省革委批准将乐山县西坝公社五星大队五、六、七三个生产队划归键为石溪区公社管辖。1980年,撤销县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各区革命委员会复名区公所;镇革命委员会改称镇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

1981年,在全县地名普查基础上,于9月变更地名,部分公社、镇进行了更名:

原城关镇,更名为玉津镇公社。原新建公社,更名为南岸公社。原麻柳公社,更名为双溪公社。原复兴公社,更名为田坝公社。原中心公社,更名为龙溪公社。原共和公社,更名为共同公社。原观音公社,更名为玉屏公社。原建设公社,更名为同兴公社。

1984年初,实行政、社分开,改人民公社为乡,设乡人民政府;改大队、生产队为村、组(村民小组)。1985年7月3日,原平等乡更名为公平乡;原民主乡更名为菜子坝乡。

1985年底全县共辖7个区,5个镇(含区级玉津镇),46个乡,351个村,2925个组,33个居民委员会。

1986年全县行政区划仍沿袭1985年前建制,设7区5镇46乡。即清溪区辖安乐、洛江、南岸、四平、双溪、九井6个乡和清溪镇;孝姑区辖孝姑、榨鼓、铁炉、新民、田坝、慈云、龙溪等7个乡;龙孔区辖龙孔、大兴、公平、龙华、四联等5个乡;罗城区辖罗城、敖家、白鹤、青狮、竹山、大同、南阳、金井、共同、五联、纪家、新盛等12个乡和罗城镇;定文区辖定文、寿保、舞雩、下渡、玉屏、大桥、黄桷、伏龙等8个乡;马庙区辖马庙、同兴、菜子坝等3个乡和芭沟镇;石溪区辖石溪、岷东、新政、泉水、塘坝等5个乡和石溪镇。玉津镇作为县治所为区级镇。

1988年11月县政府决定撤销马庙区,将马庙区所辖的马庙乡、菜子坝乡、芭沟镇等划入石溪区管辖;将同兴乡划入清溪区管辖。同时撤销洛江乡,并入清溪镇;撤销罗城乡、大同乡,并入罗城镇;撤销共同乡,并入金井乡;撤销大桥乡,并入玉屏乡;撤销石溪乡,并入石溪镇;撤销孝姑乡和新民乡,分别建立孝姑镇和新民镇建制。经调整后,全县行政区划为6区7镇38乡。

1992年8月30日县政府决定撤销6个区的建制。区公所撤销后,建立6个临时性的工委。同时决定撤销安乐乡,并入玉津镇;撤销南岸乡、四平乡,并入清溪镇;撤销田坝乡、慈云乡、龙溪乡,并入新民镇;撤销白鹤乡、青狮乡、竹山乡,并入罗城镇;撤销菜子坝乡,并入芭沟镇;撤销龙孔乡、龙华乡,合并建立龙孔镇;撤销金井乡、五联乡,合并建立金石井镇;撤销泉水乡、新政乡,合并建立泉水镇;撤销敖家乡,建立敖家镇;撤销定文乡,建立定文镇;撤销四联乡,并入公平乡;撤销黄桷乡,并入伏龙乡。经此次调整后,全县行政区划为12镇、18乡。

1999年6月10日,县政府决定撤销凤石街居委会,建立凤岭街、梧荫街、天生园街、学府街、圣泉街、漱玉街、石笕桥街等7个居民委员会。

到2000年底,全县共置350个村、2934个组、60个居民委员会、493个居民组。

2019年12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乐山市调整市中区等8个县(市、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复同意犍为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方案。全县调整为15个镇,即:玉津镇、舞雩镇、石溪镇、玉屏镇、龙孔镇、芭沟镇、定文镇、大兴镇、九井镇、清溪镇、铁炉镇、孝姑镇、罗城镇、寿保镇、双溪镇。调整后减少乡镇建制15个,减幅50%,镇平均人口3.71万人,平均面积91.69平方千米。2020年3月28日,启动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同年5月完成。全县建制村由原347个调减到164个,调减率52.7%。调整后,村平均面积增加到7.94平方千米,增幅约106.8%;村平均人口增加到2711人,增幅约103.1%。重点打造集镇村30个:形成农旅融合特色产业村60个,培育项目重点村10个,保留文化特色村24个。

2023年全县共置15个镇,164个村、1390个组,39个社区、285个居民小组。

2025年,犍为县辖15个镇:玉津镇、孝姑镇、石溪镇、清溪镇、罗城镇、芭沟镇、龙孔镇、定文镇、舞雩镇、玉屏镇、大兴镇、九井镇、铁炉镇、寿保镇、双溪镇。犍为县人民政府驻玉津镇西街72号。

大美四川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