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关头,特朗普终于签字了!中美联合声明发布,两个动作不寻常
发布时间:2025-08-13 13:56 浏览量:1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中美新一轮关税延期协议,在11日的最后几个小时才被特朗普签字敲定。
协议的内容延续了此前伦敦会谈的框架,美国继续冻结原本24%的“对等关税”,但保留10%的加征税率。
中国同样暂停24%的反制关税,保留10%的既有措施,同时继续履行日内瓦协议中部分对美暂停的反制手段。
协议当天,中国公布了两份涉及美国的最新名单:对美出口管制名单和涉美不可靠实体清单,其中一部分美企依旧被排除在关税豁免之外,继续面临限制措施。
这一动作与几天前中国媒体关于英伟达芯片“不先进、不环保、不安全,中国可以选择不买”的评论形成呼应,表明中方并未在芯片问题上完全接受美方条件,而是保留了谈判的回旋余地。
这种反制既是对特朗普临时加码条件的回应,也是对未来谈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前布防。中方通过继续限制部分企业,维持在关键领域的主动权,防止美方借延期协议持续扩大要求。
同时,在关税问题上维持对等态度,用暂停与保留并行的方式,避免出现单方面的失衡。
而特朗普在签字前的两步操作格外引人注意。第一步是10日临时单列一条要求:中国未来四倍进口美国优质大豆,并明确会把这笔交易算进减少逆差的成果中。
第二步是松口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新一代Blackwell平台芯片,但附带条件是削减30%至50%的性能,并向美国政府上缴中国市场销售额的15%作为分成。
这两步看似是商业安排,实则分别对应了美国的国内政治压力和利益置换策略。
大豆的要求直接指向美国中西部的农业票仓。当前正值收获季,大豆价格持续下滑,库存压力巨大,中国过去一年明显减少自美进口,转向巴西、阿根廷以及俄罗斯等地的替代供应。
这让美国农民和相关产业链承受了不小的冲击。
如果能在短期内获得中国的大额采购,不仅能快速消化库存,还能为共和党在明年中期选举保住关键选民群体。相比起复杂的经贸谈判,这种能立即见效的订单,政治价值更高。
芯片出口的松绑,则是另一种类型的交易。此前H20芯片被禁止卖给中国,特朗普一度强硬表态,媒体普遍认为他会继续封锁直至新法案出台。
然而在与英伟达CEO黄仁勋接触后,条件出现了变化,企业同意将中国市场销售收入的15%上缴美国政府作为分成,出口禁令就能部分解除。
这样,美国既能在技术上保持限制,又能直接从中国市场获利。特朗普甚至公开强调,这些芯片中国短期内无法获得,因此即便是降配版本,也能形成对美的依赖。
在斯德哥尔摩会谈结束后的14天,双方一直没有发布联合声明,这本身就意味着谈判成果并不如预期。
美方代表贝森特带着一揽子要求到场,包括市场开放、扩大采购、设定关税额度等,但在石油关税等关键议题上没能撬动中方立场。
他自己也承认,“筹码太少”,结果要看特朗普的定夺。
这种背景下,特朗普选择沉默,两周里没有对谈判结果公开表态。这与他在其他贸易协议中喜欢高调宣扬“美国赢了”的作风截然不同,也说明内部对协议价值存在分歧。
如果直接签下没有“赢点”的协议,他需要面对国内舆论和政治对手的质疑;如果拖延不签,又可能导致双方恢复高关税,冲击美国经济。
大豆和芯片的议题,正是特朗普找到的突破口。农业问题牵动选票,尤其是对共和党至关重要的中西部州。
芯片分成则能让政府在不增加财政支出的情况下获得新的收益来源,并对外展示在科技出口上的“掌控力”。这两个领域的让步和收获,可以用来平衡关税延期协议中缺乏实质突破的尴尬。
不过,这种策略的风险在于,将贸易谈判过度碎片化为短期利益交换,可能削弱整体谈判的稳定性。
中国在大豆和芯片上的反应表明,并不会轻易接受被动条件,而是通过限制名单、舆论引导和采购自主权,保持长期谈判的筹码。
这份延长协议,更多是一次喘息机会,而不是结构性解决方案。关税、技术出口、农业采购等问题依然交织在一起,且都受到国内政治周期的影响。
美国方面的农业库存压力、科技企业利益诉求与选举考量交织,中国方面则需要在维护产业安全、控制贸易风险与保持谈判空间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的谈判,可能面对更复杂的环境。
若美国经济在农业和制造业领域出现新的压力,特朗普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再度调整策略;如果中国在芯片或农产品供应上找到更多替代路径,则会在下一轮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
无论如何,这份在“最后一刻”达成的协议,只是中美经贸关系多轮博弈中的一段插曲,而非终章。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文 | 皓月杂谈
——完——
参考文献:
看看新闻:2025-08-12 11:47,今天12时01分起!再延期!中美互停24%关税90天
香港商報網:2025-08-12,商務部回應調整不可靠實體清單及出口管制管控名單
观察者网:2025-08-11 10:12,英媒:为拿对华出口许可证,英伟达、AMD同意向美国政府“上贡”15%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