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果“甜”进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13 14:12 浏览量:1
国际商报记者 刘旭
当海南“桂花香”荔枝以每公斤40欧元左右的身价摆上荷兰超市货架,当平谷大桃通过物理保鲜技术跨越千里“鲜”达新加坡,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水果出口,正以“量价齐升”的态势改写全球吃货的果盘结构。海关数据清晰勾勒出这一活力图景:出口总量215.78万吨、同比增长5.69%,出口总额26.17亿美元、同比增长6.29%。水果出口量价齐升,既得益于柑橘、苹果等传统品类的稳固底盘,也依托荔枝、葡萄等新兴力量的突破,更离不开共建“一带一路”与RCEP框架下的市场扩容。从东南亚的寻常市集到欧美的高端商超,中国水果正以更丰富的品类、更稳定的品质,诠释着“从规模到质量”的升级密码。
传统品类优势稳固
在出口水果品类结构中,温带水果占据主导地位,柑橘、苹果、梨等传统优势品类持续担当出口“主力军”。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柑橘类水果稳居中国水果出口的首位。其中,柑橘出口58万吨,同比增长18.3%;苹果出口41万吨;鲜梨出口27万吨,同比增长3.1%。
目前,中国与东盟形成了天然的“温带—热带水果交换”贸易模式。中国温带水果(苹果、梨、柑橘)填补东南亚市场空缺,而东盟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通过关税减免加速进入中国。这种互补性在东盟自贸区3.0版助推下更加凸显。同时,海关程序简化与标准互认也减少生鲜损耗,提升供应链效率。
新兴市场加速崛起
从出口目的地看,亚洲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同时新兴市场快速崛起。越南稳居首位,主要进口柑橘、梨等温带水果;中亚市场增长迅猛,吉尔吉斯斯坦自华水果进口额跃居第二,显示中亚地区对中国水果的接纳度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自华水果进口增长强劲,进口额位居第三,苹果进口量创6年新高,荔枝订单也显著增加。
另外,中国水果对高端市场的渗透加速。例如,广西荔枝通过品牌化与冷链升级打入欧美高端市场,一些品种出口价远超国内售价。
小众品类崭露头角
今年以来,一些新兴小众水果在国际市场异军突起,中国的荔枝和葡萄出口订单量增长,成为出口新亮点。
葡萄国际化提速,多地葡萄品种实现出口突破。今年夏天,辽宁营口的“阳光玫瑰”“巨峰”等品种的葡萄搭乘跨境冷链陆运专线首次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陕西渭南的“阳光玫瑰”已出口泰国、越南、印尼等10余个国家。数据也在印证葡萄出口的提速之路,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鲜葡萄出口达16万吨,同比增长82.4%,增速居出口水果之首。
荔枝出口实现跨越式突破。2025年中国荔枝迎来“丰收+出口”双增长。4月,海南通过空运向荷兰、西班牙等7国出口“桂花香”荔枝,成功打入高端市场。广东茂名是中国最大的荔枝产区。截至7月21日,茂名荔枝出口7070.6吨,同比增长约140%;货值1.02亿元,同比增长约57%。今年,茂名还新增12家荔枝出口备案企业,并首次出口白俄罗斯、卡塔尔。目前,中国荔枝出口形成“空运+海运”双通道模式,空运占比提升,虽然运费高,但能更好保障鲜度。
另外,杨梅、桃等小品类水果也开始崭露头角,加速“出海”。杨梅等蕴含中国地域特色的水果,通过出口带动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认知和认可。2025年杨梅出口季,仅杭州海关就监管出口杨梅120批、近19吨。“梅”好滋味成功在海外“圈粉”。
科技赋能保鲜果质
针对水果“鲜度敏感”的痛点,各地不断用科技手段为跨境运输提供保障,使出口水果品质得到有效保障,一些小众水果开始加入到出口行列。例如,在保鲜技术上,针对荔枝采后易褐变、腐烂的难题,国内企业优化压差预冷工艺,从源头锁鲜,同时采用新型包装材料提升荔枝的品质,让荔枝从“一日色变”到“数日如初”;北京平谷大桃则采用创新物理保鲜纸技术,实现精品桃直供新加坡市场;曾经的杨梅“一日色变,二日味变”,难以长途运输,如今借助先进的冷链技术与便捷的交通,国外消费者也能品尝到来自中国的“梅”好味道。
科技提升了中国水果品质,让溢价空间扩大,反映出中国水果正从“以量取胜”转向“优质优价”的阶段。
展望下半年,中国水果出口的增长动能有望持续释放。传统品类的优势稳固与新兴品类的潜力迸发形成合力,加之国际市场对优质农产品需求的稳步回升,中国水果出口有望在量价齐升的轨道上持续前行,为农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