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把握评论里的“平衡术” | 好评论创作谈①

发布时间:2025-08-13 14:33  浏览量:2

山东省记协、省新闻学会组织的2025年上半年两季“新时代 好评论”推优成果,生动展现了全省各级媒体在评论领域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的积极作为。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心大局,回应社会关切,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凝聚共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推优实践,有几点关于评论平衡艺术的体会。

一、方向与导向

评论的生命线在于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于地方媒体而言,难点在于既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省委部署,确保评论的“魂”不偏不倚,又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避免生搬硬套、上下一般粗,让宏大叙事在地方实践中找到生动的落脚点。

从上半年参评作品看,大众日报一季度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AI+,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新语法》,以及二季度《峰会链世界,共寻确定性》,济南广电的《520“表白日”,济南开了场顶格座谈会》,泰安日报一季度《做好三四月的事,八九月自有答案》,二季度《给历史留座位 为未来抢车票》,大主题有小切口,文风鲜活表达生动,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重要主题宣传的报道,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总基调,又要敢于直面发展中的矛盾、改革中的难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在建设性阐发中体现党媒责任担当。把握其中的平衡点,在于根基的坚守与校准,通过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的结合点上精准发力,让评论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本地化”阐释者、社会进步力量的“在地化”凝聚者。

二、问题与选题

评论的价值在于其现实针对性。推优作品中,那些直击痛点、切中肯綮的选题,往往能引发强烈共鸣。

一季度,大众日报《“破门亮灯”事件的两个根本问题》,淄博日报的《从“牌子满墙”到“服务满格”》;二季度,济南日报的《用“一张表单”管住涉企乱检查》,等等。不少评论都抓住了企业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痛点。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地方媒体如何强化现实的聚焦与升华,从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和群众呼声中,精准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又能体现地方特色的评论选题,避免选题“大而无当”或“小而无味”?如何立足地方实践,比如如某项改革试点、某个特色产业、某类民生难题,挖掘其蕴含的全国性意义或普适性启示,使地方视角服务于全局思考,而非局限于“地方自说自话”?

评选导向,应该鼓励“小切口、大主题”,既关注具有全国视野、反映时代潮流的重大议题,也珍视那些源于基层、带着露珠、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地方性真问题、好故事。其中关键,在于选题的典型性、思想的穿透力和解决方案的启发性。

三、立场与立论

站稳立场是前提,立论精当是关键。优秀评论往往能展现出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平衡点在于视角的公正与深度,追求“深刻的片面”,更追求“全面的深刻”。既讲必要性也讲可行性,既看成绩也析隐忧,既立足当下也着眼长远,既体现政府视角也融入百姓感受、专家见解,在坚守核心立场不动摇的基础上,通过多维视角、辩证思维、扎实论据,方能使立论更具说服力和引领力,经得起推敲和实践检验。

四、形式与表达

全媒体时代,评论的载体日益多元。文字评论、视听评论(视评、音评)等各展所长。

关键在于解决“话语转换”难题,如何让传统文字评论的精深思想,在视听载体中不流失深度、不失却逻辑力量?反之,如何让视听评论的生动直观,服务于思想的有效表达,而非流于浅表?

第一期的大众快评《代表通道的“C位”,给了中国智造》,济南广电的《学胖东来的大多是蹭流量》;第二期的《齐鲁时评:面对这场人生大考,姜昭鹏交上了满分答卷》,等等。这些视评音评,根据不同载体特性,积极探索符合不同载体和平台的传规律、用户接收习惯,展现了评论的新语态、新样态。

在实践中,应注意载体的适配与创新。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音频的伴随收听、融媒体的交互性,如何量身定制表达策略?例如,文字评论可更重思辨与文采,短视频音频评论则要需突出口语化与感染力,强调整合画面冲击力与观点金句等。但无论形式如何创新,思想的深度和表达的精准始终是评论的灵魂,核心就在于“形神兼备”。

“新时代 好评论”推优活动,既是对精品的褒奖,也是对方向的引领。上半年的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优秀的评论,尤其是植根于地方沃土的评论佳作,必然是方向感、问题意识、思想深度与文风表达的有机统一体。

期待各级媒体,特别是地方媒体同仁,在未来的创作中,更加自觉地锤炼这平衡的功力,立足地方、胸怀全局、深扎现实、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有流量的评论力作,为奋进新征程汇聚更磅礴的评论力量。推优活动将持续关注并助力这一探索过程,共同推动我省评论事业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