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木工变护林人 内蒙古大兴安岭停伐十年华丽转型

发布时间:2025-08-13 14:38  浏览量:2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符超

2015年3月31日,伴随着最后一棵落叶松徐徐采下,最后一阵油锯声缓缓停止,正式宣告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重点林区经历了63年的木材采伐历史圆满落下帷幕,也标志着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到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

△停伐前锯倒的最后一棵树 符超 摄

“野生蓝莓,高粱果,蓝靛果……我们依托着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林下经济,采了山上的各种野果。”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经营管护中心党总支书记董永胜对记者说。林区的人们从没有想到过,就在曾无数次走过的伐木通道两旁,低矮灌木上生长的小浆果,也能随着旅游开发利用,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收入可能。

十年前,董永胜还是一名伐木工队长,他带领的517工队是乌力库玛林场的一个生产作业工队,承担着林场的主要生产任务指标,年完成木材生产任务1万多立方米,为根河林业局的木材生产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记者跟着董永胜走进位于517工队森林抚育作业场地内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基地。这里展示着林区半个世纪来木材生产的采、集、装、运、卸的整个流程。注视着基地内J50拖拉机和油锯上斑驳的印记,我们仿佛又听到了林区人战严寒、斗风雨的豪迈号子声,感受到了林区人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内蒙古大兴安岭停伐纪念地 符超 摄

作为内蒙古国有林区历史发展的节点,这个停伐纪念地向世人无声地诉说着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63年采伐历史的结束和生态文明新征程的开始。

“商业性采伐停止后,我们林区积极转型,造林管护,发展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现在职工的收入能比停伐前翻番。有这样的效果我们很振奋。”如今,董永胜放下斧头和油锯,带领工人成为中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守护人,由“砍树人”变身“看树人”。

△董永胜向记者讲述停伐故事 符超 摄

据董永胜介绍,停伐纪念地是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仪式举办地。2015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仪式在517工队隆重举行后,职工们积极创新思维,采取集资入股的经营模式对517工队生活区原有帐篷进行了升级改造,工队职工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将517 工队建成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森林康养、研学教育为一体的森工文化体验基地和森林生态旅游示范点。既带动了职工自主创业,更为培育森林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成为根森公司在经济转型和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一张响亮的名片。

△野生林下产品 符超 摄

停伐十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加快推进绿色转型,通过停伐、管护、抚育、造林等有效举措,着力筑牢生态屏障。负责林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内蒙古森工集团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产业发展,系统形成了森林资源经营保护和森林生态保护建设服务的主营业务体系,着力打造了生态旅游业、林下经济、生态矿产业、林业碳汇、传统产业升级五大产业板块,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高质高效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的大兴安岭,层峦叠翠,逐年增绿。据统计显示,十年间,林区开展森林抚育4422万亩、人工造林24.43万亩、退耕还林21.37万亩、退化林修复193.5万亩、植被恢复47.83万亩。2014年末至2024年末,林区森林蓄积量增加2.26亿立方米,增长28.1%。

△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符超 摄

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地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9个旗市,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森林面积8.37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9.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8.39%,与亚马逊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它维系着黑龙江、嫩江水系和松嫩平原、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平衡,也为保护北极生态圈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