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室里来了一位新透析患者,才透析到一半,人就不行了

发布时间:2025-08-13 14:50  浏览量:2

那天,透析室刚开门,进来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姓冯,个子不高,脸色发青,眼圈发黑。

他是新来的透析病人,第一次做血液透析。刚扎上针,血液开始循环没多久,人才躺了一半,突然就心跳骤停、脸色发白,医护人员一片慌乱,紧急抢救……但没能回来。

第一天透析,半程猝死。很多人听完都倒抽一口凉气:“不是才开始治疗吗?怎么一下就没了?”如果你觉得透析是“洗洗血、清清毒”的小事,那你可能对肾病的凶险一无所知。

你是否也觉得,自己吃得不咸、喝水也多,怎么可能肾有问题?你以为年轻身体好,其实肾已经“偷偷溃败”。肾病像个笑面虎,表面风平浪静,一发作就直奔命门。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重大疾病?5个方面可入手,快来看看吧!

讲真,这事儿不远。很多人觉得透析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慢性肾病在我们国家,已经悄无声息地爬上了一亿人的体检报告。

你可能不知道,慢性肾病没有剧痛、没有发烧、也不会头晕脑胀,最多就是腿有点肿、尿泡多点,乍一看像是累的,结果一查,肾功能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冯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痛风体质”,脚肿是痛风,头晕是血压高,结果一查肾功能,医生都摇头:“透析,马上安排。”

普通人最容易踩的坑,就是以为“有尿就没事”。其实只要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哪怕尿量正常,都属于慢性肾衰竭的范畴。

很多人问:“为啥我查体检单上肾功能都正常?”——你看的是不是“肌酐”?说个残酷的现实,肌酐升高的时候,肾已经坏了差不多70%。你永远不会在“肌酐正常”时知道自己肾病早期。

所以,别等到透析才后悔没早点管住嘴、管住盐、管住血压。再说回冯先生,他的事之所以让人心惊,是因为“第一次透析就出事”,但这并不罕见。

透析对身体是个巨大冲击,尤其是第一次。血液从体内被抽出来经过人工膜过滤,再返回体内,整个过程对心血管系统是极大的考验。原本就有心功能不全的人,可能就扛不住。

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提前做准备?”

答案是:很多人连“自己是终末期肾病”都不知道。等到要透析了才知道,身体早就负荷不了这个强度。

生活里,最容易被忽略的,是那些“看起来不像病”的病。比如:

你是不是常常尿频,却以为是前列腺问题?是不是早上起来眼皮肿,总觉得是没睡好?是不是老觉得累、乏力、晚上睡不踏实,归咎于压力大?这些,都是肾病早期的蛛丝马迹。

再说得直白一点,肾病不会疼,但会悄悄夺命

你有没有过长时间高血压却不吃药?有没有乱吃止痛药、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没有为了“降糖”而节食、脱水?这些行为,都是在慢慢掏空你的肾。

我们要说的,不只是肾病,更是“如何不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冯先生”。

首先,饮食少盐控蛋白。很多人认为吃肉补身体,其实高蛋白饮食对肾脏负担极大。一个每天三顿烧烤、火锅、蛋白粉的人,早晚得把肾吃坏。

其次,定期做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体检时,别光盯着血脂血糖,尿蛋白、尿潜血、肌酐、尿素氮也要看。这四项是肾病的“报警器”。

还有,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肾病的大杀器。尤其是糖尿病,几乎一半的透析患者都是糖尿病肾病演变来的。

再者,不要乱吃保健品。很多中药成分不明、重金属超标,长期吃,肾脏受损的可能性极高。“补肾”不等于护肾,乱补就是慢性中毒。

还有个常见问题是:“我已经查出肾功能不全了,是不是一定要透析?”

不一定。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在早期抓住机会,把进展速度拖慢。比如低蛋白饮食、控制水钠摄入、服用保护肾脏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这些都能延缓透析时间。

但如果你还继续吃咸的、喝甜的、熬夜、喝酒、抽烟,那对不起,肾只会离你越来越远。

透析并不可怕,怕的是临到头了还不明白自己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我见过太多患者,第一次进透析室时,眼神是茫然的,嘴里说着“我还年轻,怎么就成了这样”。那一刻的懊悔,谁听了都心酸。

现实很骨感,肾病没得商量。它不会通知你,不会给你预警,一旦开始坏,就很难回头。所以啊,别等到透析室才明白什么叫“健康的代价”。

趁现在,还能吃能喝能跑,抓紧时间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经踩在了“肾病前夜”的边界。

别再以为“脸色差、腿浮肿、乏力、口干”这些小毛病是小问题。别再忽视体检单上那些你看不懂的数字。别再等医生告诉你:“你这个肾,已经坏得差不多了。”

听起来扎心,但真得说:健康自己不在意,医院替你强制管理。想避免成为下一个冯先生,从今天开始,管住嘴、迈开腿、按时体检,别让“第一次透析”成为人生的终点。

你现在的每一次选择,都是未来健康的伏笔。冯先生的故事已经结束,但你的故事还可以改写。

你有没有过忽略身体信号的经历?有没有亲人因为“没当回事”而错过了治疗时机?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听过的、经历过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刘志红. 中国慢性肾病现状与挑战[J].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 36(4): 241-245.

[2] KDIGO 2021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Kidney Int. 2021;99(3S):S1-S8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