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老太住养老院12年,从不与人说话,直到一天查房发现她的日记
发布时间:2025-08-13 07:53 浏览量:3
当那本泛黄的日记被翻开时,养老院的护士长和她的子女们都震惊了。
这位沉默了十二年的88岁老人,并非是世人眼中的痴傻。她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精心编织了一张复仇大网,而他们,都尽在网中。
从年轻时被家族背叛,到中年丧失所爱,再到晚年被子女遗弃,所有的不甘与智慧,她都一笔一划地封存在了这本无人知晓的日记里。十二年的沉默,是她最后的蓄力,只为在生命尽头,完成一场迟到的正义。
她曾是那般骄傲,却被命运无情地剥夺了一切,然而,那颗不屈的心从未熄灭。
故事,要从她刚踏入养老院的那一天说起……
01
2011年的秋天,凉意渐浓。阳光透过养老院的落地窗,懒洋洋地洒在光洁的地板上,却似乎驱不散空气中那股淡淡的消毒水味。
李秀英老人,一个身形佝偻、面容枯槁的88岁老太太,被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小心翼翼地,或者说,是敷衍了事地,送进了这家名为“夕阳红”的养老院。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头发花白稀疏,眼睛浑浊而无神。
自从进入这个陌生的环境,她就一直保持着沉默,不发一言,甚至连眼珠子都很少转动。子女们对外宣称她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已经无法自理,甚至认不清人。
养老院的护士长王阿姨,一个五十多岁,经验丰富且心软的女人,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丝怜悯。
“王护士长,我妈就交给您了。她这情况您也看到了,大小便失禁,吃饭也得喂,还经常半夜喊叫……我们兄妹几个实在顾不过来了,工作又忙,家里还有孩子要带。”大儿子李建国,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却更多的是解脱。
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仿佛照顾母亲是天大的负担。
二儿子李卫东,一个体型微胖、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附和道:“是啊王阿姨,我爸走得早,我妈一个人把我们拉扯大也不容易。可现在她这样,我们真是有心无力。养老院条件好,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我们也能放心。”
他推了推眼镜,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算计。
唯一的女儿李芳,打扮时髦,指甲上涂着鲜艳的红色指甲油。
她挽着建国的胳膊,声音娇滴滴的:“王阿姨,我们每个月会按时打钱过来,您就多费心吧。我们也会常来看她的。”她的目光始终没落在李秀英身上,而是四处打量着养老院的环境,似乎在评估这里的性价比。
李秀英只是静静地坐着,像一尊被遗忘的雕塑,对子女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孝顺”说辞充耳不闻。她的眼神空洞,仿佛灵魂早已抽离了这具衰老的躯体。
王阿姨看着她,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一个人的眼神,即使再浑浊,也总该有些生气,可李秀英的眼睛里,却只剩下了一片死寂,或者说,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平静。
办理完入住手续,子女们匆匆离去,仿佛身后有猛兽在追赶。
他们甚至没有多看李秀英一眼,更没有说一句告别的话。李秀英依旧沉默。王阿姨安排护工将她扶进房间。
这是一间单人房,窗明几净,设施齐全。李秀英坐在床边,面对着窗外,背对着房间里的一切。她坐了很久,直到夕阳西下,房间被暮色笼罩。
02
从那天起,李秀英奶奶在“夕阳红”养老院的生活,开始了她长达十二年的“沉默期”。
她每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房间和餐厅。她从不参与养老院组织的任何活动,不和任何老人聊天,甚至连护士和护工的问候,她也只是眼神微动,不发一言。
其他老人渐渐地习惯了她的存在,也将她视作一个特殊的“风景”。
有人说她年轻时受过刺激,有人说她天生性格孤僻,也有人私下议论她是被子女遗弃的可怜人。但无论别人说什么,李秀英奶奶都无动于衷,仿佛她的世界里,只剩下她自己。
每天早晨,护工会准时来给她洗漱、喂饭。她会机械地张开嘴,吞咽下食物,但从不主动要求,也从不表现出喜恶。白天,她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窗边,目光投向远方。
窗外是养老院的小花园,四季更迭,花开花落,她静静地看着,似乎在看世间万物的兴衰,又似乎什么都没看。
王阿姨对李秀英奶奶格外关注。她发现,虽然李秀英奶奶不说话,但她的眼神却不时地流露出一种不易察觉的深邃和清明。
有一次,王阿姨在给她量血压时,不小心碰掉了床头柜上的一支笔。笔滚到了地上,李秀英奶奶的眼睛立刻捕捉到了它的轨迹,甚至在王阿姨弯腰去捡的时候,她的目光也一直跟着那支笔。
这绝不是一个重度老年痴呆患者能有的反应。王阿姨心里暗自嘀咕,难道这老太太是装的?但又有什么理由呢?
她尝试过和李秀英奶奶交流,讲一些养老院的趣事,或者问问她想吃什么。李秀英奶奶偶尔会侧过头,用那双深邃的眼睛看着她,那眼神里似乎蕴含着千言万语,却又最终归于沉寂。
久而久之,王阿姨也放弃了,只当她是个特别安静的老人。
然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所有人都熟睡时,李秀英奶奶的房间里,偶尔会传来微弱的窸窣声。
那是她翻动什么东西的声音,轻微得几乎听不见,但如果有人细心聆听,便会发现,那声音带着某种规律,像是在……书写。
03
李秀英奶奶的子女们,除了每月按时打款外,来看望她的次数屈指可数。
每次来,也都是来去匆匆,似乎只是为了履行那份“子女的义务”。更让王阿姨感到心寒的是,他们每次来,话题都离不开“钱”。
“妈,您那老房子,一直空着也不是个事儿啊。现在房价涨得厉害,要是卖了,也能给您改善改善生活。”大儿子李建国坐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目光却不住地往李秀英奶奶的床头柜上瞟。
二儿子李卫东则不同意:“卖什么卖?现在租金多高啊!随便租出去,每个月都能拿一笔钱,比死钱强多了。”他手里拿着计算器,似乎在盘算着收益。
女儿李芳则一门心思地想出国:“爸妈,你们别光顾着争那点小钱了。妈这情况,房子再值钱,她也用不上。不如卖了,我拿这钱去国外深造,将来有了出息,再回来孝敬你们。”她试图将焦点引向自己。
三兄妹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他们完全不顾及李秀英奶奶就在旁边,仿佛她只是一个摆设,听不见,也听不懂。
李秀英奶奶依旧沉默地坐在窗边,背对着他们。但王阿姨偶然路过,看到她放在膝上的手,指节微微收紧,青筋暴起。那绝不是一个痴呆老人该有的反应。
有一次,李卫东为了争夺房子的处理权,甚至对着李秀英奶奶大吼:“妈!您倒是说句话啊!这房子您到底想怎么处理?别装哑巴!您别以为我们不知道,您手里肯定还有一笔钱,藏在哪儿了?!”
李秀英奶奶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但她仍然没有回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王阿姨实在看不下去了,推门而入,板着脸说:“三位,这里是养老院,请你们注意言行!老人家需要安静!”
三兄妹这才不情不愿地停了下来,但眼神中仍然带着不服气和怨恨。他们走后,王阿姨走到李秀英奶奶身边,轻声安慰道:“秀英奶奶,别往心里去。他们也是为你好。”
李秀英奶奶慢慢地转过头,那双眼睛直直地看着王阿姨,眼底深处,王阿姨看到了一闪而过的复杂情绪——有痛苦,有无奈,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王阿姨的心里,疑团越来越大。
04
王阿姨开始有意识地留意李秀英奶奶。
她查阅了李秀英的入院资料,资料上显示,李秀英,生于1935年,年轻时曾是当地一所中学的优秀教师,丈夫是市里的干部,不幸在四十多岁时因公殉职。
李秀英一个人拉扯大了三个孩子,含辛茹苦,从未再嫁。资料显示,她退休后,生活一直比较清贫,但子女对她尚算孝顺。然而,在她入住养老院前的一两年,子女们对她的态度就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王阿姨也曾无意中听到过养老院里一些老人的闲言碎语。
有人说,李秀英年轻时是个“厉害角色”,脑子特别好使,年轻时还做过一些小生意,赚了不少钱。但后来不知怎的,家道中落,财产也散得差不多了。
也有人提起,当年李秀英的丈夫去世后,留下了一笔不菲的抚恤金,但那笔钱后来似乎“不翼而飞”了。各种传闻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王阿姨将这些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她发现了一个矛盾点:如果李秀英年轻时真如传闻般精明能干,且家境一度殷实,那为何晚年却落得如此境地?为何她的子女会如此肆无忌惮地争夺那点“小钱”?
她开始怀疑,李秀英奶奶的“痴呆”不仅仅是表象,更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甚至是一种……策略。
她想起了李秀英奶奶那双看似空洞,实则深邃的眼睛。那双眼睛里,分明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关于她过往的辉煌,以及未完成的心愿。
王阿姨有一次在整理李秀英奶奶房间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她床头柜里,一个老旧的木盒子里,似乎藏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她刚想靠近,李秀英奶奶突然用被子盖住了盒子,眼神中竟闪过一丝紧张和警惕。
那动作迅速而准确,根本不像是一个“痴呆”老人能做出来的。王阿姨心里一惊,她觉得她离真相越来越近了。
05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秀英奶奶的子女们对她的“财产”争夺战愈演愈烈。他们每次来,几乎都会上演一场闹剧。
“妈,您那退休金账户,密码是多少?每个月打到哪个卡上?我现在要用钱,能不能先挪用一下?”李芳直接问道,脸上带着理所当然的表情。
李建国则说:“芳芳,你别打妈退休金的主意!那点钱够干嘛的?要拿就拿大头!妈那老房子,我前几天找人评估了,市价至少500万!现在卖了,咱们三兄妹一人一百多万,多好!”
李卫东反驳道:“大哥,你懂什么?现在卖房不划算!未来几年房价还会涨!而且,那房子租出去,每个月租金一万多,比什么都强!”
他们根本不关心李秀英奶奶的身体状况,更不关心她在养老院里过得好不好。
他们的眼里,只有那套老房子和那笔传说中的“存款”。他们甚至私下里去银行查询过李秀英的账户,但都被告知没有权限。这让他们更加坚信,李秀英奶奶一定把钱藏起来了,或者把密码藏了起来。
他们甚至开始怀疑李秀英奶奶的“痴呆”是装的,但又觉得一个88岁的老太太,能装这么久吗?而且还滴水不漏?这让他们在愤怒和贪婪中,又多了一丝困惑和不安。
王阿姨听着这些争吵,心里五味杂陈。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金钱的纠纷,更是亲情的沦丧。她不止一次地想提醒这三兄妹,他们的母亲或许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糊涂”,但话到嘴边,她又咽了下去。
她觉得,或许李秀英奶奶有她自己的打算,而她,只是一个旁观者。
然而,王阿姨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告诉她:李秀英奶奶的沉默,绝非简单的老年痴呆。那本被她紧紧护住的笔记本,一定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
06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李秀英奶奶的房间里再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这次,争吵的起因是李卫东背着其他兄妹,偷偷找来了房产中介,想让中介评估一下老房子的价格,并试探性地挂牌出售。
“李卫东!你这是什么意思?!背着我们偷偷卖房?!这房子是大家的!你凭什么一个人做主?!”李建国气得脸红脖子粗,指着李卫东的鼻子骂道。
李卫东不甘示弱:“什么叫大家的?妈还没死呢!这房子是妈的!她现在糊涂了,我是帮她做主!再说,你们不是也想卖吗?我只是先下手为强!”
李芳则站在一旁煽风点火:“二哥,你这样做不厚道!再说了,妈那笔钱到底在哪儿?你是不是已经偷偷拿走了?!”
三兄妹推推搡搡,差点动起手来。他们的争吵声引来了养老院的其他老人和护工。
李秀英奶奶坐在床边,面对着窗外,仿佛这一切都与她无关。但王阿姨注意到,她的手紧紧地抓着床单,手背上的青筋清晰可见。她的眼神,在窗外流转,但又似乎在透过窗外,看着另一个世界。
“够了!”王阿姨实在忍无可忍,冲进房间,厉声喝止。她看着这三张扭曲的脸,心里感到一阵悲哀。她走到李秀英奶奶身边,轻声说:“秀英奶奶,您还好吗?”
李秀英奶奶没有回应,但她微微侧过头,用那双深邃的眼睛看了王阿姨一眼。
那一眼,让王阿姨的心猛地一颤。那眼神里,没有了空洞,没有了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有深深的疲惫,有隐忍的悲凉,更有一种……看透一切的洞察力。
王阿姨突然觉得,她面对的不是一个痴呆的老人,而是一个清醒到极致,却选择沉默的智者。
07
在这次激烈的争吵之后,李秀英奶奶的子女们开始更加频繁地来养老院“搜寻”她的财产线索。
他们甚至趁着护工不在的时候,偷偷翻找李秀英奶奶的房间,包括她的衣柜、抽屉,甚至连枕头底下都不放过。他们相信,李秀英奶奶一定把那笔“巨款”的线索藏在了什么地方。
李秀英奶奶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说,表现得一无所知。她依然每天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窗外。
但王阿姨发现,她开始更加频繁地抚摸着枕头下的那个小木盒子。有时,她会轻轻地将盒子拿出来,用手指摩挲着盒盖,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有留恋,有不舍,更有某种坚定的决心。
王阿姨心里隐隐觉得,那盒子里装着的,一定就是她所猜测的那本泛黄的笔记本。
她甚至开始在心里猜测,那笔记本里到底写了些什么?是李秀英奶奶年轻时的日记?还是藏宝图?亦或是,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她也曾想过,要不要偷偷地把那笔记本拿出来看看。但最终,她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她觉得,那或许是李秀英奶奶最后的尊严和秘密,她不应该去侵犯。
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养老院的平静,也打破了李秀英奶奶的“沉默”。
养老院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要进行一次全面的例行检查。
这次检查非常严格,不仅要检查老人的身体状况,还要清点老人的个人物品,甚至包括他们的隐私物品,以确保养老院的管理规范和安全。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尤其是李秀英奶奶的子女们。他们担心养老院会发现李秀英奶奶的财产线索,甚至提前一步,将她藏起来的“宝藏”公之于众。
三兄妹再次齐聚养老院,他们的焦虑写在脸上,甚至开始在养老院里偷偷地寻找,想抢在检查组之前,找到那笔钱的线索。
李秀英奶奶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种紧张的氛围。
她突然变得异常焦躁,开始拒绝护士的帮助,甚至用微弱的力气推开想靠近她床头柜的人。她紧紧地抱住那个旧枕头,像是里面藏着什么重要的东西,生怕被人夺走。
她的眼神不再平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警惕和不安。
王阿姨看在眼里,心里更加笃定。她知道,那本笔记本,一定就是李秀英奶奶的命门所在。
08
查房前夜,养老院内流传起一个惊人的谣言。
有位资深护工私下告诉王阿姨,她曾在十几年前听养老院的老人们议论过,说李秀英老人年轻时曾牵扯进一起轰动全市的遗产纠纷案,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但后来不了了之。据说李秀英因此大病一场,性情大变。
谣言还说,那场纠纷涉及的遗产数目巨大,远超一般人的想象。
王阿姨听到这个谣言,心里咯噔一下。
她联想到李秀英奶奶那本死死护住的日记,以及她那十二年的沉默,不禁毛骨悚然。难道,这本小小的日记,就是解开所有谜团的钥匙?她那十二年的“痴呆”,究竟是疾病的使然,还是精心策划的复仇序曲?
李秀英奶奶异常的举动,让王阿姨越来越不安。
她看到李秀英奶奶在夜里独自坐在窗边,望着窗外漆黑一片的夜空,眼神中充满了挣扎和决绝。她甚至听到,在某个深夜,李秀英奶奶的房间里传出了微弱的哭泣声,那声音充满了压抑和痛苦,却又带着一丝释然。
王阿姨知道,明天一早的查房,将会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审判”。她有一种预感,李秀英奶奶的秘密,即将大白于天下。
09
第二天一早,查房如期而至。
养老院的领导、医生、护士,以及由市里派来的检查组,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各个房间。当检查组来到李秀英奶奶的房间时,王阿姨主动上前,轻声向检查组说明了李秀英奶奶的情况,并特别提到了她“痴呆”的症状和拒绝配合的情形。
检查组的负责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他示意王阿姨先行检查。
王阿姨深吸一口气,走到李秀英奶奶床边。李秀英奶奶紧紧地抱着那个旧枕头,身体微微颤抖。王阿姨温柔地对她说:“秀英奶奶,我们要检查一下床铺,您把枕头松开好吗?”
李秀英奶奶没有反应,只是更用力地抱紧了枕头。
王阿姨知道,她必须采取行动了。她轻轻地、但坚定地将李秀英奶奶抱着的枕头拿开。李秀英奶奶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绝望,但很快,那绝望又被一种彻底的解脱所取代。
她没有反抗,只是平静地看着王阿姨,仿佛在说:“终于,这一天还是来了。”
枕头下,果然藏着一个被旧布包裹着的木盒子。王阿姨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躺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以及几页看上去像是旧报纸剪报和几张老旧的照片。
“这是什么?”检查组的负责人问道。
王阿姨颤抖着手,将日记本递了过去。日记本的扉页上,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一行小字:“此日记,待我离世,或有冤屈者,可公之于众。——李秀英绝笔。”
所有在场的人都震惊了。一个被认定为痴呆的老人,怎么会写下如此清醒的字迹?
检查组负责人翻开日记本,里面的内容,犹如一道惊雷,炸裂了所有人的认知。
日记本详细记录了李秀英奶奶一生的跌宕起伏:
李秀英并非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是江南望族——林家的嫡系血脉。
尚在襁褓中时,她被家族的对头设计抱走,与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调包,流落到偏远乡村。而那个被调包来的孩子,则以林家千金的身份长大。
日记中,附有当年抱错事件的详细调查报告复印件,以及多年前亲子鉴定的秘密报告,证明了她与林家一位老太爷的血缘关系。
她那双深邃的眼睛,便是林家血脉特有的标志。
李秀英的生父,也就是林家老太爷,在她被调包后不久便郁郁而终。他生前立下遗嘱,将大部分家产留给失散的女儿。
但这份遗嘱,被林家的旁支和收养李秀英的养父母联手隐瞒和侵吞。他们通过伪造文件、贿赂官员等手段,将原本属于李秀英的巨额遗产瓜分殆尽。
李秀英的养父母为了堵住她的嘴,将她嫁给了一个普通工人,并威胁她,如果敢泄露半点风声,就让她家破人亡。
日记中,李秀英详细列举了当年的侵吞者名单,以及他们所侵吞的财产明细,甚至还附上了几封当年关键人物之间的秘密通信复印件,这些信件中充满了对她的威胁和对林家遗产的算计。
李秀英结婚后,丈夫的去世让她痛苦万分,但她从未放弃寻找真相,也从未放弃为自己讨回公道。她利用自己当老师的身份,秘密学习法律知识,并暗中收集证据。
她知道,以她当时的力量,根本无法与林家旁支和养父母抗衡。她选择了隐忍,将所有的证据和秘密,都记录在这本日记里。
她抚养子女长大,本以为他们会成为她的依靠,但没想到,他们却重蹈了她年轻时“被算计”的覆辙——他们对金钱的贪婪,让他们变得面目可憎,甚至想变卖她唯一的老宅。
当子女将她送进养老院,并对她的财产虎视眈眈时,李秀英心中只剩下了最后的希望,她决定不再隐忍,故意表现出痴呆,麻痹子女,让他们放松警惕,暴露出真实嘴脸。
她将日记藏在枕头下,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个能让真相浮出水面,且能被公正对待的时机。她知道,如果她自己开口,子女们只会以为她疯了,甚至会想方设法销毁证据。
她需要一个“外力”,一个权威的、公正的力量,来揭开这一切。养老院的例行检查,就是她等待了十二年的契机。
她甚至在日记中写道,她观察了王阿姨很久,相信王阿姨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她相信王阿姨会发现她的日记,并为她主持公道。
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她对子女的期望:“我并非要报复你们,而是要给你们一个教训。亲情无价,贪婪是毒。我希望你们能从我的故事中醒悟,明白什么才是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整个房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本日记所揭露的真相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李秀英奶奶,这个在他们眼中“痴呆”了十二年的老人,竟然是一个背负着巨大秘密,隐忍了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
王阿姨看着李秀英奶奶,她的眼睛里已经没有了空洞,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和平静。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对着王阿姨,轻轻地吐出了几个字:“谢谢你……王护士……”
10
日记的发现,在养老院,乃至整个城市引起了轩然大波。检查组的负责人立即向上级汇报,当地警方和法律援助机构迅速介入。
警方根据日记中提供的线索,很快查明了当年的遗产侵吞案。那些曾经以为天衣无缝的罪行,在李秀英奶奶半个世纪的隐忍和缜密记录下,无所遁形。
林家旁支的后人,以及李秀英的养父母的子女,都被绳之以法。那笔被侵吞的巨额遗产,在利息和通货膨胀的作用下,已经成为一笔天文数字。
消息传到李秀英奶奶的子女耳中,他们如遭雷击。
当他们被通知来到养老院,面对铁证如山的日记和警方的传唤时,他们脸上的贪婪和嚣张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震惊、羞愧和无法置信。
他们跪在李秀英奶奶的床前,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他们从未想过,自己一直瞧不起、视为负担的母亲,竟然有着如此传奇而悲壮的人生,而他们所觊觎的那点“遗产”,与母亲真正的财富和身份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李秀英奶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着悔恨交加的子女,眼神复杂。她没有指责,也没有原谅。她只是用微弱的声音,说出了她最后的遗愿。
李秀英奶奶将林家归还的绝大部分遗产,设立了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秀英爱心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改善养老院的条件。她将自己当年教书育人、奉献社会的精神,用这种方式传承下去。
她留给子女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笔特殊的“遗产”——一份附带条件的信托基金。
她要求子女们必须通过社区服务、公益活动来赎罪,并且要定期学习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直到他们真正懂得亲情和责任的含义,这笔基金才能逐渐解封。
她还特别强调,这份基金是为了保障他们未来的基本生活,而不是让他们继续挥霍。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他们走向正途,弥补过往的错误。
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李秀英奶奶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她没有痛苦,也没有遗憾。她用十二年的沉默,完成了对家族不正之风的纠正,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对自己人生遗憾的弥补。她的一生,从被命运捉弄,到最终逆袭翻盘,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秀英奶奶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了一个关于亲情、贪婪、隐忍与智慧的永恒传奇。
她的子女们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痛定思痛,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救赎。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弱势群体,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终于明白,母亲留给他们的,不是金钱,而是比金钱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夕阳红”养老院因为李秀英奶奶的捐赠,焕然一新,成为了当地的模范养老院。每当有新的老人入住,护士长王阿姨都会指着养老院大厅里那幅李秀英奶奶的画像,讲述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