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服务业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2 浏览量:2
时值暑期,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远古海洋、今日海洋等主题展厅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距国家海洋博物馆仅半小时左右车程的天津泰达航母主题公园、滨海妈祖文化园等配套景区同样火爆,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游览。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当前,以海洋旅游、海洋运输、海洋公共服务等为代表的海洋服务业对海洋经济带动作用显著。据《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第三产业海洋服务业增加值6284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为59.6%,其中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尤为显著。
邮轮激活“蓝色消费”新场景
28岁的郑月决定将邮轮旅行作为自己今年年假的第一选择。今年6月,她搭乘爱达·地中海号从天津起航,途经韩国济州岛,最终抵达日本福冈。她向《中国报道》记者描述,邮轮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酒店,当夜晚置身茫茫大海时,那种远离喧嚣的自由让她倍感放松。
“邮轮上每天都有丰富的活动安排。与传统定点度假相比,邮轮旅行既能让人享受悠闲的海上时光,又能体验到多地游览的乐趣。”郑月说。
近年来,邮轮旅游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最新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邮轮母港累计客流量19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超10倍。邮轮经济正成为海洋经济中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板块。
今年4月,爱达·魔都号青岛航次从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出发。目前,爱达邮轮旗下运营的两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和爱达·地中海号已服务超56万名中外宾客。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现已实现全船贯通,计划于2026年底完成交付并在广州南沙开启国际航线。
面对邮轮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沿海各地加快挖掘“蓝色消费”新场景。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推出“邮轮船票一票畅游东疆”新举措;深圳南山与爱达邮轮合作,将在今年秋季以深圳为母港运营特色航线,覆盖中国香港、日本、越南及菲律宾等地。其中,大湾区“双城记”3天2晚航线串联深圳与香港,满足“微度假”客群的需求。近日,上海倡议天津、深圳、青岛、大连、厦门、广州等9座城市建立“邮轮+消费城市联盟”,推动“邮轮+”业态创新。
长江经济带多个重要节点的内河港口城市也在加速布局邮轮(游轮)母港建设。7月8日,武汉市提出将建设游轮母港,携手打造一江漫游;重庆市则展现出更高的发展期待,称要打造“全球内河邮轮第一港”。2022年,重庆寸滩国际新城邮轮母港港口工程开建,目前项目仍在建设进程中。
享受旅程的同时,郑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有国际邮轮航线多以日韩航线为主,选择相对单一;邮轮客群多以老年人和亲子家庭为主的团队出游,年轻消费群体较少。
“邮轮母港的硬件建设已趋于完备,但消费群体尚未形成相应的消费习惯,城市间的竞争又加剧了资源闲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告诉《中国报道》记者,邮轮产业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是体验经济,当前应重点提升服务水平和内容供给能力,以激活邮轮经济潜力。
胡振宇分析指出,成熟的邮轮产业依赖的不仅是母港的游客集散能力,更需要构建完整的邮轮网络,这包括差异化的航线设计、丰富的旅游内容以及便捷的服务体系。未来应着力完善邮轮网络布局,推出更多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邮轮产品。
“由近到远”海洋“深体验”
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旅游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6135亿元,广东、山东、江苏等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
近年来,沿海省份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发展海洋旅游业。例如,坐拥42公里滨水岸线与深厚海防遗址资源的广东东莞滨海湾新区,正发挥漫长海岸线的自然优势,积极开发本地特色海洋文化,打造大湾区旅游目的地。
东莞滨海湾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我们正着力构建‘文旅向海’新场景,建成了7.5公里的东莞黄金海岸景观带,串联东宝公园、滨海湾文体公园、滨海湾·花海里等景观点。同时,我们引入万象滨海购物村、露营基地、落日Bar等消费业态,推进酒店、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健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打造场景丰富、特色鲜明的滨海观光带。”
滨海湾新区相关负责人进一步补充道,滨海湾新区的沙角半岛和威远岛是近代鸦片战争的关键地点。他们着力于鸦片战争海防遗址整体保护和利用,努力做好“近代史开篇地”文章。通过活化遗址资源与深化文史传播,聚焦“虎门销烟”“林则徐”双IP,利用海战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立体化阐释虎门销烟精神现代价值。
“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向往、文化的需求以及交流的渴望日益丰富,大同小异的服务项目难以再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对于差异化体验的诉求。现代海洋旅游正经历从近到远、由浅往深的转变。既在往‘海的深度’拓展,也向内心深处探寻。”胡振宇说,未来的海洋旅游,不仅是自然资源禀赋的比拼,更是独特文化与深度体验的较量。
胡振宇指出,海洋旅游将呈现为一种“多线融合,千帆竞发”的趋势,逐渐升级为硬件设备引领的“深度体验+文化赋能+技术创新”的多元融合,形成近岸休闲、远洋探险、虚拟深海等全维度旅游生态。面对消费者端的深潜装备体验、海洋科考主题游、结合海洋博物馆和大学开放课程的岸上乐园经济、渔旅融合项目及远洋探险产品等都将成为海洋旅游可挖掘的增长点。
“鸦片战争博物馆基本陈列中海洋因素十分突出,如大航海时代以来的海上贸易、海上防御等。同时,我们引进《长风破浪——世界航海五百年展》,弘扬海洋文化。我们还借助科技手段,将体现海洋文化的文物展品动态化,多维度展示海洋文物所蕴含的信息。”鸦片战争博物馆副馆长唐立鹏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我们将继续深挖文化内涵,融合核心价值观,通过科技互动与艺术创新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民众参与其中。”
海运业正提质升级
620年前,我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超大船队首次完成下西洋的壮举,谱写了人类航海史上崭新的篇章。如今,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公报》显示,2024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4.3万亿元,占GDP的3%。在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超0.8万亿元,占比19.05%,海洋交通运输业也在海洋经济里担任着重要角色。
海洋交通运输业既是联通全球经济往来的重要力量,也对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交通运输业的高质量发展。据《公报》统计,2024年,我国海运贸易航线网络不断织密,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6.1%、9.5%。
“海运业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载体,保障着海上货物运输。”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表示,海运是对外贸易的“经脉”,我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强海运”对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贸易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交通运输业,也被称为港航业,主要包括港口和航运两方面。我国港口建设方面实力雄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亿标箱;同期,在全球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我国分别占8席和6席。“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制造业进出口的强劲实力,更展现了我国在自动化码头建设、智能装卸系统、无人化运营等方面的全球领先水平。”胡振宇说,但我国在航运发展方面相对滞后,尤其是在海员培训、港口金融、船舶保险以及海事仲裁等方面。
据《2025—2030年中国海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市场,海运行业头部企业虽逐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也带来了如市场垄断等问题,可能具有抑制创新动力等潜在风险。此外,中国五大区域港口群虽在海运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但仍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凭借成本优势和政策支持,成为国际航运企业争夺的焦点。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和燃油价格波动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加剧行业不确定性。
为此,我国在强化海运船队、建设海港枢纽、提供海运服务、加强国际开放互通等方面持续发力。杨华雄介绍,当前我国在优化船队规模和结构,提升船舶装备技术水平的同时,强化港口综合运输主枢纽功能、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发展多式联运、加强物流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航线布局、强化港口企业与航运、货主、金融、造船等企业合作,推动大型港口企业向国际综合物流运营商转变。此外,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短板,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业。
“除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外,海洋信息技术服务、海洋科技研发服务、深海资源开发配套服务,以及海上风电运维服务等,也是未来海洋服务业中充满活力且具有潜力的领域。”胡振宇说。
编审: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