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河北曲周县第四疃镇:特色农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13 15:56 浏览量:3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重点工作调度会议上,县委书记王峰强调,全县要提质产业发展,推动“一县一特”做大做强、“一县一品”转型升级。乡村振兴要实现新突破,加快“绿色吨半粮”推广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农高区,逐步扩大特色产业辐射效应,推动农业增收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曲周县第四疃镇按照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要求,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聚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一村一品”“分类培育”的精准路径,打造出一批独具特色的产业小镇,让特色农业成为激活乡村活力、带动农民增收的核心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
第四疃镇深谙“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托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的资源优势,在王庄、付庄、刘庄三村打造科技小院集群,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农业科技真正扎根乡村、服务农民。
王庄村作为“科技推广小镇”,创新推出“科技胡同+路边长廊+田间学校”的立体推广模式:墙上的图文解说让农技知识一目了然,长廊的科普展板随季节更新种植技巧,村头喇叭定时播报实用技术,农大专家更是常年驻村,在田间手把手教学。在这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不再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村民们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的“致富经”,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科技的力量。
付庄村则以“绿色吨半粮”千亩示范基地为抓手,推广绿色高产技术体系,通过深耕改土、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科学手段,将昔日的中低产田打造成“一年两季亩产超一吨半”的高产田,不仅为全镇乃至全县粮食产能提升提供了“付庄样板”,更让村民真切感受到“科技种粮”带来的丰收喜悦。
刘庄村的“彩色麦田小镇”更是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依托科技小院试种的紫色、蓝色特色小麦,不仅以高营养价值赢得市场青睐,更通过“种植+加工+电商”的产业链延伸,将普通小麦的附加值提升数倍。石磨面粉、特色面食等深加工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让“小众特色”变成了“大众商机”,为特色农业打开了高端化、品牌化的新路径。
特色种植,让“一村一品”成增收利器
围绕“聚焦作物种植、培育特色产业”的思路,第四疃镇引导各村党支部主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紧扣市场需求发展高效经济作物,让“特色”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第六疃村的“甜蜜小镇”便是典型代表。该村依托临近园区的区位优势,与晨光、东储粮等企业深度合作,发展甜叶菊、甜玉米等订单农业1000余亩。从种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不仅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更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让“甜蜜产业”年产值稳步提升。如今,甜叶菊加工成的天然甜味剂、甜玉米制成的即食产品远销各地,“订单农业+机械化”的模式让村民稳稳捧起了“甜蜜饭碗”。
焦庄村的“金银花小镇”则通过“大户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发展金银花种植200亩,年产鲜花60吨。每年5—9月的盛花期,田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100余名留守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日收入达150元。金银花采摘、烘干、销售的全链条运作,不仅让“小作物”长成了“大产业”,更让乡村闲置劳动力实现了“顾家赚钱两不误”,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农旅融合,让特色农业绽放多元价值
第四疃镇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文旅”的融合路径,让农业不仅能产出粮食,更能承载文化、吸引游客,延伸产业价值。
第三疃村以“教育小镇”为名片,将千亩银杏林、3A级农大园与农科研学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去年举办的银杏林观赏活动吸引游客近10万人次,带动了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业态发展。而村里年年涌现的名校学子、连续两年诞生的清华北大生,更让“耕读传家”的乡风与特色农业相得益彰,形成了“产业兴、文风盛”的良性循环,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从科技赋能的高产田到订单驱动的特色农业种植,从产业链延伸的农产品加工到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曲周县第四疃镇以特色农业为根基,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之路。未来,该镇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推进精品村建设,让特色农业的“雪球”越滚越大,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态势,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第四疃镇的土地上愈发绚烂。
(韩志江 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