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出轨?科学揭秘“偷情基因”,你有这6个特征吗?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7  浏览量:3

本文190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感情变了就是变了”,可到底是变心还是天生如此?你有没有想过,人为啥会出轨?是情感出了问题,还是基因早已埋下伏笔

别急着下结论,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一步步揭开“偷情”的真相。

很多人把出轨看作人品问题,但科研人员却发现,这背后可能藏着生物学的秘密

201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iology Letter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AVPR1A的基因变异,可能与人类的亲密关系稳定性有关。这个基因主要影响催产素和加压素的表达,而这两种激素,正是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生化基础。

换句话说,有些人天生就更难“忠诚”,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的大脑“不给力”。

不过,这并不代表出轨就能被原谅。基因只是提供了倾向性,并不决定你的行为选择。

你可能会好奇,到底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出轨?研究显示,具有以下6种特征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裂痕

1.多巴胺水平高,追求刺激

多巴胺是大脑的“奖赏激素”,会让人产生快感。多巴胺分泌越旺盛的人,越容易感到乏味,也更容易寻求新鲜感。

研究发现,携带DRD4基因长重复型(与多巴胺受体功能相关)的人,更容易发生一夜情和不忠行为。

2.童年缺爱,情感依附不稳定

心理学研究指出,童年时期缺乏稳定亲密关系的人,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回避或焦虑型依恋,对关系安全感不足,容易在亲密关系中寻找“替代品”。

3.性激素分泌异常,欲望强烈

性激素,尤其是睾酮雌激素,对性行为冲动有直接影响。研究显示,睾酮水平较高的男性和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更可能出现出轨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睾酮并非男性专属,女性体内也有,只是比例较低。

4.决策功能薄弱,大脑前额叶发育不足

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自控力与理性判断。如果这个区域发育不良或功能较弱,容易冲动行事,难以权衡利弊,也更容易在感情中“犯错”。

5.婚姻满意度低,缺乏情感投入

不是所有出轨都与生理有关。很多人在长期关系中感到情感空虚、不被关注,于是试图从外界寻找补偿。

国内一项对已婚人群的调查显示,85%以上的出轨行为,都发生在情感疏离或婚姻冲突之后

6.社交环境复杂,诱惑太多

人不是活在真空中。频繁出入高社交场合,或长期在充满诱惑的环境中工作,也会增加出轨的风险。

环境压力 + 内在基因倾向,一旦形成合力,很容易让人失控。

很多人听到“出轨可能是天生的”,第一反应是:那我是不是没救了?其实不然,基因只是底色,行为才是选择

就像有人天生爱吃甜,但控制饮食的人照样可以不长胖。自我管理能力、情感经营能力,才是决定关系走向的核心

心理学家指出,定期进行高质量沟通、增强亲密感、共同设定生活目标,能有效降低亲密关系中的“背叛概率”。

出轨不是一句“我控制不住”就能解释的。它是心理、社会、生物多维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该妖魔化“出轨者”,但也不能用“天性”来宽容背叛。

正确的做法是: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倾向,主动管理自己的情感需求,提升关系质量,降低误入歧途的风险。

在社交媒体、短视频盛行的今天,诱惑比任何时代都多。你可能只是刷到了前任的朋友圈,可能只是被某个网友说了几句“懂你”的话,就开始动摇。

这时候,比基因更重要的,是你的情感边界感和道德自律感情不是靠本能维系的,而是靠责任和选择

你可以参考以下几个问题自测:

你是否容易对亲密关系感到厌倦?

你是否习惯隐瞒自己的情感动态?

你是否觉得“被人喜欢”是一种成就感?

你是否曾经在关系中有过暧昧行为?

你是否觉得感情里“忠诚”并不那么重要?

如果你对以上问题的答案大多为“是”,那说明你可能更容易在感情中产生动摇,需要更加重视情感管理和自我约束。

写在最后

人类的情感行为,确实受到基因、激素、大脑结构等多方面影响。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选择权。

出轨不是命运,是选择。

了解自己,是为了更好地掌控自己。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感情,用理性的态度经营关系,才能让爱情走得更稳、更远。

[1]《恋爱与婚姻行为的遗传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2年发布。
[2] Walum, H., et al.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1a gene (AVPR1A) associates with pair-bonding behavior in humans." Biology Letters, 2014.
[3] 《情感关系中的出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复旦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2023年研究报告。
[4] 《人类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