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欠债,西安背锅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3  浏览量:3

西安文旅最近的日子有亿点不好过。


8月6日,中国足协官网发布消息:2026亚足联U23世界杯预选赛将于今年9月在西安进行,届时,自竣工后一直“赋闲”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将迎来自己的首场国际赛事。


然而,西安有关方面很快发现:“国足”这个IP带来的,并非泼天的流量和关注,反而却更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坑。消息前脚刚发布,后脚立刻就是一片群嘲,广大网友火力全开,不分青红皂白踩着西安骑脸输出,评论区里调侃者有之“西安就是中国足协的接盘侠”;规劝者有之“有这钱拿去扔兴庆湖里听个响也成啊,干嘛承办国足比赛给自己找不痛快呢”;嘲讽者有之“来西安看国足是图啥呢?兵马俑不香吗”;攻击者有之“谁支持国足,谁就是全网公敌,以后再别想我们去旅游”......足协的一纸通告,如同《王者荣耀》的嫦娥开了大招,瞬间清空全国人民对西安的好感度,西安文旅被喷得连抖音主页的评论区都关闭了。


2026年U23亚洲杯预选赛将在西安进行(图:网络)


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随着成年男足再一次“习惯性”提前无缘美加墨世界杯,以及从U17到U20各级青年队的集体溃败,球迷们对国足万念俱灰的失望,逐渐恶化成为对中国足球发自内心的毫无余地的厌恶,并最终发展为无脑抵制。而这种负面情绪也在被具象化之后,投射到了西安这座城市的身上。


西安不是中国足球的“接盘侠”,却成了为债多不愁的中国足球买单的“背锅侠”。


1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交传出现了一种非常鲜明的特点:先情绪,后事实。


中国足球是当今社会最迷的一种存在:他们就像经典革命样板戏里那些著名的反面角色一样,承担着为全国人民提供一个生活不如意时用于发泄情绪的出口的职责。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黄世仁、甫志高还是刁德一,都早已被人们渐渐淡忘,对中国足球的吐槽、贬低乃至谩骂却是经久不息,乃至成了中国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即使国足并没有压迫过群众、没有盘剥过农民也没有出卖过革命同志,但他们却比黄世仁们更容易激起看客们的怒火。


2025年6月5日,国足客场0-1负于印尼

提前一轮无缘2026世界杯(图:网络)


当然,这并不能怪球迷,实在是国足自己太不争气:世预赛36强赛靠着新加坡帮忙才被“抬”出线;18强赛首场被日本7球血洗;0比1不敌世界排名155位的印尼提前出局;排名跌至第98的历史新低......各种耻辱性的标题再配合U20、U17年龄段国足相继无缘世青赛和U17世界杯等新闻一起食用,味道更加苦涩。当输球成了常态,那便不再存在什么“阴沟翻船”,不管输谁都是“正常发挥”。


当“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中国足球这里陷入死循环,耐心在过去几十年间被彻底消耗殆尽的球迷渐渐开始觉醒,对于中国足球“雄起”的期待被一种对抗情绪所代替,于是与国足最直接的联系者——主场赛事承办城市自然就成了最佳的用于输出情绪的靶子。上世纪的人的做法是寄刀片、砸臭鸡蛋,现在的人则是“切割”和“网暴”:一边是赞助商纷纷跳坑,2018年,国足还有近20家赞助商,如今仅剩耐克、中国平安、蒙牛和怡宝4家还“不离不弃”,中超总赞助额则从44.4亿“跳楼式”下跌到了6.5亿,比亚迪更是在董事会已经通过了5年总额7500万的赞助之后,面对一片质疑和抵制声选择了紧急叫停;另一边,西安体育局和文旅局却“挺身而出”,做了“逆行者”。此举或可解读为“迎难而上”,但却不为大众所理解,甚至扣上一顶“头铁膝盖软”的大帽子。


当西安宣布主办U23赛事的消息与民众对国足的反抗情绪针锋相对,事实的碎片就被选择性地拼接起来,从而导致了一个如此魔幻的场景。西安,不过只是网络时代动辄“连坐”的舆情大环境下的祭品而已,西安文旅面对的难题,无关对错,只有立场。


2


比较反直觉的一个事实是:即使已经烂到了根子上,“中国足球”这一体系却始终如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2025年7月30日,中超公司原董事长刘军和足协原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受贿案一审宣判,两人分别获刑十年六个月和十一年。至此,中国足坛反腐18人已全部获刑,此外还有40余名涉假、赌、黑的球员已被终身禁足。其中,中国足球协会原主席陈戌源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中国男足原主教练李铁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其涉案金额在一个亿以上。


一个又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天文数字闪过,除了细思恐极之外,也给人带来一种极致的挫败感和绝望感:中国足协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公益”的外皮之下,竟是一层又一层的巨蠹。


陈戌源在庭审现场(图:中国法院网)


然而,无论是球迷“RNM,退钱”的怒火,还是陈戌源“无脸面面对广大球迷”的悔罪,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哀鸿遍野的现状。球员们仍然是“看上去浑身是刺,其实挺软”的“海参”,过着“场下拿着高薪,场上却不进球”的“躺平”式生活。这让天平两端的“我们什么都行,为什么就是足球不行”的日益增长的民众期待值与“泰国队输完输越南”的越发糟糕的战绩越来越不平衡,导致很多人对中国足球都出现了严重的PTSD。


国足早已成了一个被打坏的孩子,死猪不怕烫,顽劣不堪,对一切批评、讽刺乃至谩骂都已免疫,但大众需要为自己的愤怒找到一个宣泄的对象,西安就这样撞到了枪口上,成了球迷们安放自己如潮怒火的出气筒。


3


西安与中国足球,本来应当是天作之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陕西国力冲入甲B开始,西安就是全国闻名的“超白金球市”,别说中超,就是低级别的中甲、中乙甚至中冠比赛,陕西俱乐部都能轻松刷出场均五位数的上座率,无论足球土壤还是足球氛围,西安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


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打底,西安也就具备了承办高级别足球大赛的最起码的资格,投资达30亿元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亮相的。


据公开资料显示,这座球场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女士创建的英国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联合香港iDEA操刀设计,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包含一座60000座的专业足球场和两块标准室外训练场,是西北地区唯一符合国际足联标准的专业足球场馆,也是按照国际足联和亚足联最新标准设计建造的一座甲级专业足球场馆,能够承接除世界杯开幕式以外的所有国际A级足球赛事。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图:网络)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于2023年7月正式“杀青”,按原定计划,它是为2023年亚洲杯准备的。然而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最终放弃了这届亚洲杯的主办权,西安因此与国际大赛失之交臂,本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也一直闲置至今。即将于今年9月进行的2026年U23亚洲杯预选赛,本应是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一场迟到却精彩的华丽首秀,结果却因为跟万人嫌的“中国足球”挂了钩,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巨大尴尬之中。


继唐朝的安史之乱后,时隔1300年,西安再一次由于某个男子团体成了全国舆论的中心。


4


最后总结一下:国足踢得臭、足协贪腐成风都可以骂,但把整个中国足球当作一个可以无下限贬损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对象,甚至看见“国足”二字就无脑上去踩一脚,并把对其的怨气延伸到一切和国足挂上钩的实体上,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球迷的正常操作。


陕西球迷对于本土俱乐部的无怨无悔的支持,就是最典型的正面例子:三十年间从国力到安馨园、从宝荣浐灞到五洲、再到长安竞技,陕西球迷无数次失去自己的主队,但他们始终没有失去对足球的最本真的热爱以及传承不息的“西北狼”精神。如今再一次站上中甲舞台的陕西联合,就是足球回馈给陕西球迷的最为可贵的一份礼物。


陕西联合俱乐部在比赛中(图:网络)


虽然曾常年被失望包围,陕西球迷心里始终很清楚:他们所忠于的并非任何一家俱乐部的球衣,而是“陕西足球”这个概念,至于承接这个概念的具体事物是在中超还是中冠,大家并不在乎。当一支又一支陕西球队由于非竞技性原因解散,球迷们也从未丧失过对陕西足球的激情与期冀,更没有因此而抵制任何一家新出现的陕西球队。


道路是曲折的,但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人做,无论摔倒多少次,最后的解决方法都是爬起来继续走。即将在西安举办的比赛,就算大众用脚投票成功,真的没人来看,也不会在短期内就能刺激得积弱多年的中国足球知耻而后勇,立刻支棱起来,反而只会让中国足球更加沉沦下去。


都来西安看球吧,9月3日,让我们放下对中国足球的执念,一起坐上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的看台,与国足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