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之后,传音又被华为盯上了
发布时间:2025-08-13 16:08 浏览量:2
强如有“非洲之王”之称的传音,在华为的专利铁桶阵面前也栽跟头了。
华为起诉传音的新闻,相信大家已经略有耳闻。早在六年前的2019年,他们之间就有过一次交锋,那时华为因为手机壁纸的著作权问题起诉传音,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
而这次华为提起的诉讼于2025年6月20日正式提交,是华为第二次就知识产权问题起诉传音。这次诉讼的核心,是一项名为“偏移解码装置、偏移编码装置、图像滤波装置”的欧洲专利(EP2725797)。
传音方面已对此次诉讼做出回应,表示已注意到相关事项,并将积极应对,以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
虽然报道这个新闻的媒体有很多,但好像还没见到有哪个把“传音侵犯了华为什么专利”说清楚的。
我们特意对这次诉讼的核心「专利 EP2725797」进行了一番研究,最后发现,传音想不侵犯华为的这个专利,可能比登天还难。
传音“抄”了什么?
本次诉讼的核心,是华为持有的欧洲专利EP2725797B1。这个专利于2011年首次申请,技术核心是一种应用于视频编解码领域的图像滤波技术,更具体地说,是样本自适应偏移(Sample Adaptive Offset, SAO)技术的一部分。
这是个什么玩意?
就以在手机上看高清视频为例。这个原始的视频文件其实非常大,如果直接从视频博主的电脑传到你的手机上,会占用巨大的网络流量,加载速度也会很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视频平台会对视频进行“压缩”,就像打包行李一样,把体积变小,方便传输。
可这种压缩是有代价的。它会牺牲掉一部分画面细节,导致我们看到的视频画质下降,比如视频里有出现天空的,出现一圈一圈的条纹;一些物体的边缘也会出现不自然的“鬼影”或光晕。
为了修复这些瑕疵,让视频尽可能恢复到原始的高清画质,手机在播放视频时,内部会启动一个“画质修复”程序。这个程序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统称为“环路滤波” (Loop Filtering) 。
而在这些修复技术中,有一位非常关键的“高级修复工”,就是 SAO (样本自适应偏移) 。
你可以把 SAO 理解成一个极其敬业的像素级“美图师傅” 。它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分类:它会仔细检查画面中的每一个像素点,把那些因为压缩而出错、长得“不太对劲”的像素点和它们周围的像素一起进行分类 。
计算:它会思考:“这些像素点是应该再亮一点,还是再暗一点,才能让画面看起来更自然、更接近原始的样子?” 经过计算,它会得出一个最佳的调整数值,这个数值就叫“偏移值” (Offset) 。
修复:最后,它把这个“偏移值”应用到那些“不太对劲”的像素上,把它们修正过来,从而完成画质的修复和提升 。
而华为这次起诉传音的核心专利,正是对这位“修复工”的工作方法进行了一次关键升级 。
华为的技术提出了一种更聪明、更高效的处理“偏移值”的方法。它能通过优化算法,减少计算这些修复数值时所需要的数据量和内存 。
简单来说,华为的专利让这个“画质修复”过程变得更快、更省资源。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些性能没那么强的中低端手机,也能流畅地完成高清视频的画质修复,让我们在观看视频、进行视频通话或看照片时,享受到更清晰、更自然的视觉效果。
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专利的效果出色,已经成为了现代视频编码标准中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在智能手机的图像和视频处理模块中。
所以这次传音侵犯了华为的专利,大概率就是在图像、视频处理用了华为的“独门秘籍”。
不过在大家的印象中,华为在手机、通信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汽车智能座舱领域也有过人之处,怎么连视频播放硬解码的这个领域,也有如此高的专利护城河?
在你想不到的地方依然有很深入的布局,这正是华为的可怕之处。
六边形战士
华为之所以有底气在全球范围内发起专利诉讼,源于其在通信和多媒体领域长达数十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这次探讨的视频编解码技术方面,华为也有极高的造诣。
首先,华为是标准制定者与核心专利持有者。
在当前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HEVC(H.265)的制定过程中,华为是贡献最大的公司之一。
华为是HEVC标准制定的早期参与者之一,2010年起与高通、三星共同牵头制定HEVC标准。据相关统计,华为在HEVC标准必要专利中占比约5%,全球排名第五。这些专利覆盖了从编码、解码到滤波、预测等各个关键环节。
本次诉讼涉及的EP2725797专利(关于SAO滤波技术)正是HEVC标准的一部分。
虽然专利数量不是第一,但华为通过专利池(Via LA)授权,已有260家厂商、超10亿台终端获得其HEVC专利许可。
顺带一提,根据IAM 的报道,就新一代的H.266/VVC相关专利数量而言,华为以约 1500 余项技术提案排名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其核心技术如仿射运动预测、ALF 改进等已被写入标准。
另外,华为能够实现软硬件的深度融合。
其自主设计的麒麟(Kirin)和昇腾(Ascend)系列芯片,均内置了强大的视频处理硬件(VPU和NPU) 。这让华为可以将顶尖的视频算法直接“烧录”进自己的芯片,在硬件开发阶段就完成解码技术的完美匹配,实现更高的协同效率 。
最终,在生产、销售消费电子的十几年时间里,华为依靠强大的软硬件协同能力,积累了全球最大的专利组合之一。
截至2024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超过15万件授权专利,其中90% 以上为发明专利,覆盖蜂窝通信、Wi-Fi、音视频编解码、短距通信等多个领域。
这些专利不仅是防御性的“盾牌”,更是主动创造营收的“利剑”。华为已经开始积极地将其专利组合进行商业化授权,与苹果、三星等巨头都签订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
一言蔽之:在专利领域,华为的确惹不起。
但还有很多网友不理解,就算华为专利再多,覆盖面再广,你传音不碰不就行了吗?
对不起,可能真不行。
避无可避的传音
在华为的专利面前,传音作为一家专注于中低端市场并迅速崛起的公司,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供应链整合和成本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技术“命中华为”的专利,几乎是难以避免的。
比如这次涉案的EP2725797专利所涉及的SAO技术,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装包”,而是现代高清视频“通用语言”——HEVC/H.265 编码标准的一部分 。
这就好比你要开车上高速,就必须遵守高速公路的规则一样。任何智能手机,只要想播放今天主流的高清视频(比如刷抖音、看B站),就必须支持 HEVC/H.265 标准。
而提供这种能力的芯片(无论是来自联发科、紫光展锐还是其他厂商)或软件解码库,其底层实现必然会用到SAO这类标准技术。即使传音没有直接开发这项技术,只要其销售的设备内嵌了使用该技术的芯片,就可能构成间接侵权。
特别是传音主要面向非洲、南亚等新兴市场销售智能手机,这些地区网络带宽有限,视频上传时一般都会压缩得非常狠;这时有损压缩之后的画质还原技术,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传音可能并不是“主动”去用了华为的技术,而是在生产符合行业通用标准的智能手机时,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华为的专利保护范围 。这也是所有手机厂商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区别只在于,是否已经向华为支付了相应的专利许可费 。
但现在都对簿公堂了,显然是没有给华为钱。不过对簿公堂的主要作用,本来也是商量后面怎么给钱、给多少钱而已。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时候芯片厂商可能已经向华为支付了一部分专利许可费,但许可范围不覆盖手机整机,或者在某些特定司法管辖区(如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管辖区)存在漏洞,这让华为依然有理由直接起诉传音。
反正无论如何,这次诉讼传音大概率是凶多吉少,一笔不菲的和解费用是在所难免了。
“非洲之王”被盯上
传音此次被诉,更像是一堂新兴市场巨头走向全球化时必须补上的“知识产权必修课”。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却在核心技术方面储备不足,它必然会从过去低调的“隐形冠军”变成专利权人眼中的“肥美目标”。
传音控股凭借旗下TECNO、itel和Infinix三大品牌,在非洲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被誉为“非洲之王”。近年来,传音积极拓展南亚、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随着其市场份额的扩大,传音也面临着来自行业巨头的专利诉讼压力。除华为外,日本NEC、美国Sun Patent Trust以及高通等公司近期也对传音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
当然比起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传音在自己的舒适圈:非洲市场,销量上遭受了来自以小米为首国产手机品牌的严峻挑战,可能更令传音焦头烂额。
5 月 27 日,Canalys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非洲地区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尽管传音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非洲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以900万部的出货量和47%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但其同比下滑5%的业绩,与小米的迅猛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同期,排名第三的小米出货量飙升32%,达到了260万部,市场份额增至13%。为了在非洲市场和传音正面对决,8 月 13 日新浪科技报道,雷军亲自点名要在非洲加大投入,并且已经任命了多位非洲市场高管。
而之前就有媒体报道,面对国产手机厂商在非洲市场的步步紧逼,传音甚至卖起了品牌名为“Revoo”的两轮电动车产品寻求新的增长点。
尽管 “非洲之王”的称号名声在外,但在手机设计、研发、销售和供应链话语权方面,传音和小米、OPPO、vivo 等企业相比还是有差距。当国产手机们开始重视非洲市场这个潜在的肥猪肉之后,凭着“先行一步”占山为王的传音,还将会面对更多硬碰硬的遭遇战,知识产权纠纷只是一个开端。
我们都说“欲戴皇冠,先承其重”, 看来“非洲之王”的皇冠,也不好戴啊。
- 上一篇:阳西疾控提醒:这几种病要重点防范
- 下一篇:夜市平价水果热销 甜蜜解暑占消费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