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正气象(第四回):笔墨与时代——2025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丨祁海峰:时代气象 太行风骨
发布时间:2025-08-13 15:42 浏览量:2
探求艺品之“雅”,坚守人格之“正”。
根植生活、表现时代,以艺品展现人格,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展现精神品格的重要标准、面对时代风尚的最好回应。
这个暑假,走进港城,赴一场中国画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秦皇岛龙玺美术馆年度展览“雅正气象(第四回):笔墨与时代——2025当代中国画学术邀请展”将于2025年8月24日隆重启幕。本次展览由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于洋教授担任策展人,在2025年的秦皇岛之夏,邀请马锋辉、王伟平、王珂、刘万鸣、任惠中、张谷旻、祁海峰、范存刚、屈健、岳黔山、贾广健、徐里、徐恒、黄华三(按姓氏笔画排序)等14位中国画名家齐聚港城,以“笔墨与时代”的命题,展现中国画的笔墨气象与写意精神,用笔墨丹青抒写时代气象,呈现当代中国画坛中坚力量的艺术高度与精神品格。
时代气象 太行风骨
祁海峰的山水画讲究神韵意境,而西方绘画的造型、色彩、光、语言的使用,使他的山水画更加立体、厚重、质感。在气韵生动中呈现出来的巧妙布局、章法有度,在一点一笔的精微中展现出来的气势磅礴与宏伟气象。中西绘画的特点无时无刻不在他的作品中发生着对比和碰撞。祁海峰在创新的同时,没有丢掉对文脉的把握,而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散点透视的绘画方法,也为祁海峰的水墨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
艺术语言的形成,本质上是观念碰撞的产物。当不同艺术思潮相互激荡,催生出全新的观察视角与宇宙认知,这种思维方式的革新最终会凝结为作品中的创新表达。在山水画创作中,我将色彩感知、造型意象与散点透视、焦点透视技法相融合,构建出多维度的视觉空间,使传统山水画的视野得到本质性拓展。这种突破不再局限于对物象的简单摹写,而是以宏观视角重构认知维度——微观观察呈现细节肌理,宏观俯瞰则展现天地格局,形成超越单一视角的立体表达。
中国画包容并蓄的特质赋予水墨媒介无限可能。我的山水创作常将平视、仰视、远视等视角并置,打破传统画面边界,构建出时空交叠的视觉体验。这种多维观察方式不同于西方立体派的变形重构,而是通过视角流转实现空间折叠,将三维物象转化为四维意境的表达载体。水墨材质的特性与这种创作理念相得益彰,其包容性使各种艺术语言得以自然交融,既可微观雕琢山石肌理,又能宏观营造天地气象。
艺术创作如同登山,没有终极巅峰,只有不断超越的历程。当创作者以赤诚之心投入作品,观众自能感知笔墨间的温度。画作不仅是视觉呈现,更是艺术家精神境界的投射:胸中丘壑决定画面气象,人生阅历滋养艺术厚度。我们在画布上的每笔探索,既是艺术语言的精进,更是生命体验的沉淀。正如太行山承载着民族记忆,真正的艺术精品必然凝结着时代精神与人文关怀。
山高为峰,无论路走多远,祁海峰都永远眺望着巍巍太行。从40年前踏上绘画之路开始,无论是刮刀还是毛笔,祁海峰都用他的实践证明,唯有扎根传统的沃土,以开放的视野汲取时代养分,才能让水墨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绽放新的生命力。祁海峰的绘画作品,都在传达着一种对大美壮美的向往和追求,他始终以真诚而敏锐的态度,为时代而歌,为祖国画像,执着前行,不断书写出他心中的太行气象。
——文章节选自《书画频道》
祁海峰作品欣赏
《 太行雄魂 》198cmX238cm 2024年
《澳门远眺》136cmX68cm 2024年
《春风又渡太行山》 121cmX241cm 2021年
《风乍起雪飞扬》192cmX173cm 2021年
《月光从塬上走过》 136cmX68cm 2014年
《云里游走岭上峰》 180cmX97cm 2023年
《太行新绿》 198cm×198cm 2024年
《月光从塬上走过》 136cmX68cm 2014年
请横屏观看
《太行气象 》180cmX97cmX8 2025年
(来源:龙玺美术馆)
艺术家简介
祁海峰,1964年生于河北武安,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书画频道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
作品曾参加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作品展,“筑梦——我们的新时代美术摄影作品展”等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曾受到中宣部文艺局等有关单位表彰,曾获第三届、第七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记三等功二次,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
多幅作品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出版《生存的风景——今日中国艺术家祁海峰》《山水牧歌——祁海峰作品集》《太行气象——祁海峰中国画》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