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语?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8 浏览量:1
物质和语言
在解释物语之前,我们先解释物质(或物)和语言,而物语从这两个概念引出。我们对所涉及的一些常用概念先按照人们熟悉的方式解释。随着讨论的继续我们将为它们增加新内容,这样新的解释就不会显得突兀。
人们对物质和语言并不陌生,虽然对这种认识会有一些模糊,但人们每天都在和物打交道、利用语言进行沟通,至少熟悉了各种具体的物和语言。我们可以把物质看作一个集合,集合里的每个组元虽然有各自的名称,但都可以被称为物质。例如,石块、桌子是物质。即使未来因为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微观层面的物质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不大会影响人们已经形成的物的观念。
接下来可以适当扩大物质的概念,把各种单独物质的组合也称为物质。例如,人、机器人、工厂、社会组织、政府、国家等都是物质。这些事物所涉及的实体都是物质,它们和单独的物质一样在空间中占据了一定的范围,在时间中延续或变化。“物质的组合也是物质”符合人们的日常观念。例如,扣子、线、布料这些物质通过特定的连接方式组合成衣服,衣服也是物质;原子和原子的组合构成了分子,原子和分子都是物质。不同物质可以因为交往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因为没有交往而不组合。
人们说的话、写的文字和各种符号都可以被称为语言。这种观念也可以进一步扩大,例如,手势、脸部表情、盲文、图像等都可被称为语言,知识、歌曲、信息这些也可以被称为语言。在某种程度上,风声也能成为语言,例如电影里采用风声渲染气氛。这些不同的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人们说的话相似。组成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如词、音节、颜色等,会在特定的分类结构中占据某个位置。此外,不同语言的组合也是语言。
世界呈现给人们的无外乎物质或语言。
“物语”的概念
物质和语言
物质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当人们谈论或观看某物的时候,谈论中涉及的词和句子、观看中涉及的图像都是语言。同样,人们听到某句话、看到某段文字或图像,这些语言总是和物相关的,虽然有时只是间接的关系,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言。这种不可分割性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被观察到。人们穿衣服(物质),也知道它是衣服(语言);人们吃蛋糕(物质),也知道它是蛋糕(语言)。人们在进行穿和吃这些交往动作时,也用穿和吃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我们可以根据物质和语言不可分割的特点把它们合称为物语。
人们也许会否认物质和语言不可分割。例如,人类的祖先仅仅是最近才出现的,而宇宙已经存在了150亿年,恐龙2亿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当时没有语言,甚至没有人,那么物质和语言的不可分割从何谈起呢?的确,这些都是基本的科学事实。但人们还应该明白,宇宙和恐龙是人类知识积累的产物。人类是在宇宙开始存在150亿年后才知道宇宙的,是在恐龙产生2亿年后才知道恐龙的。如果以物理学的时间作为参考坐标、以宇宙大爆炸作为时间原点,宇宙和恐龙的确出现在人类社会之前。但如果以人类认识世界的顺序为坐标、以最初物语的形成时间作为时间原点,宇宙、恐龙这些物语的出现并不比10000年前陶器的出现时间更早。即使10000年前古代智人已经有了宇宙的观念,但它和现在的宇宙也有很大差别。过去的人不知道宇宙大爆炸学说,现代人也不会知道未来关于宇宙的某种学说。
物质和语言的不可分割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物质有它对应的语言。例如,物质有名称,它是物质的基本语言。如果人们发现了新的物质,其暂时还没有名称,就说“那个东西”,“那个东西”也相当于名称。此外,人们还可以讨论物质和其他事物之间更多的关系,对其进一步语言化。其次,语言也有它对应的物质。语言需要通过物质表现出来,它也用来描述物质或物质之间的关系。例如,抽象名词“红”对应的是各种红颜色的物体或某种波长的电磁波。数字“5”对应的是相同事物在某个范围内出现的次数。即使“的、地、得”这些不表示具体“物”的虚词,它们在语句中也充当了物语之间交往关系的指示。
没有脱离语言的物质。如果认为有,谁能说出是什么?根据现有的知识,人们容易猜测有许多未知的物质。它们没有名称或其他相关的语言,暂时属于“不可说的东西”。那么,是否有脱离物质的语言呢?例如,某展览馆展出了所谓猩猩作的“画”,它是脱离物质的语言吗?或许猩猩的画在猩猩看来和某种物质对应,但人类暂时不能建立它和物质确实的对应关系,它对于人来说不是语言。
一些语言暂时和物质无关。例如,在某些新元素出现之前,科学家就预言了这些物质并描述了它们的性质。它们出现之前的描述语言是基于当时已有的物质发展出的,不能否认它们有物质基础。更抽象的数学语言也类似。一些新的数学语言并不总能够和具体的物质对应,但这些新数学语言所依赖的更加基础的数学语言和物质有对应关系,因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它们有物质基础。
物语的有无
物语只有“有”和“无”的区别。已经出现过的物语都是真实的并与人发生过交往的,那些虚构的事物也是如此。神话里的玉皇大帝、山神水怪是以人或物的形象为基础塑造出来的。人们建造它们的庙宇和塑像,举行祭拜仪式,这是神话人物的物质基础。这些神话人物处于分类结构的上层或物语交往的中心,汇聚了大量的语言。为使它们成为大的物语而凸显出来,人们还为它们虚构了许多没有发生过的交往关系。
物语能否继续存在取决于它们能否继续和其他物语交往,能否在新出现的物语中适应新的交往关系。神话人物作为物语如果不能进一步发展,不能体现更多的交往关系,那么,随着旧物语的消失和新物语的发展,它们将逐渐消失,或成为物语的碎片,依附于其他物语。例如,科学相比神话提供了更合理的方法来解释各种现象,由此神话的色彩就逐渐衰退。现在的神话只是作为故事流传下去,或者神话人物的雕像成为景区的景观继续存在。不仅这些虚构的事物,那些在人们的观念中真实存在过的物质和语言,如古代的生产工具、日常用品、政治制度、语言等,其结局都是或也将如此。“假话”这种物语,虽然指的是它要表达的内容和人们一般认识的事实之间产生矛盾,但它本身也是物语。人们常说假话经不起反复推敲、经不起事实考验,就是指它描述的交往关系不符合人们普遍认可的交往关系。前文使用了“虚构”这个词,虚构也是一种交往,虚构出的物语也是交往关系的体现,虚构也产生意义。但人们如果不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去认识虚构的物语,那么对它交往关系的认同就会减弱,虚构所产生的意义也会减弱。此外,“无”也是真实的物语。
人们与一些所谓虚假的物语进行交往时产生认识的偏差并不表明它不是物语。例如,笛卡儿曾给出过一个假设:
因此我要假定有某一个妖怪,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上帝(他是至上的真理源泉),这个妖怪的狡诈和欺骗手段不亚于他本领的强大,他用尽了他的机智来骗我。我要认为天、空气、地、颜色、形状、声音以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外界事物都不过是他用来骗取我轻信的一些假象和骗局。
这个假设的情景通过现代科技的手段很容易实现。人们在喇叭里放出鸟鸣声,但却没有鸟在场;人们看三维电影,一只老虎向你扑来,却并没有真的老虎。人们所感觉到的都是真的物语,它们的确不是鸟和老虎,但它们有些特征与真的鸟和真的老虎很相似。一个从古代来的人如果没有和它们交往的经验,就会产生误会。
不少人曾试图证明上帝存在。无论上帝是宗教里的人格神还是哲学家构造出的哲学术语,它作为物语的存在是明显的事实。教徒们通过诵读、歌颂、仪式等行为和上帝交往,它是明确的交往对象即事实存在。只不过人们关于上帝虚构了许多不曾发生过的交往关系,上帝被过度语言化了。即使这个上帝只是哲学家文本中的概念,在文本中和其他概念发生了关系,他也真实存在。如果试图证明的是上帝和人一样有一个肉身,那么,无论过去的证明如何精致,现在看来都很荒谬。最多可以考证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一个人,他离世后被人们不断语言化,从而成了上帝。
世界上除了物质和语言,并无其他事实。人们通常会认为还有意识,把它看作不同于物质和语言的一类事物。但意识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不能呈现于外界。意识体现的是人和自己的交往,能够被人们用来讨论的意识依然是物语。人们有时会把脑电波和意识混为一谈,脑电波和声波类似,它是人的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脑电波的接收需要通过特定的科学仪器。我们或许可以将意识、语言、物质比喻为物语的气态、液态和固态。
世界已经呈现出的事物都是物语,物语的组合也是物语,人们观念中的世界也是一种物语。我们可以把世界看作已知的各种物语的组合。“物语”这个概念可以将世界中所呈现的事物都包括进来。尚未呈现的事物是什么,人们不得而知。
本文摘编自《物语和交往》(黄勇 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语音播报为智能生成,如有疑问请以文本为准。科学人文在线,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点赞、转发、留言讨论。
转载说明:申请转载请在文末留言或邮件联系,转载时请完整保留文章出处说明,未经同意不允许修改、删减文章,不允许添加与文章内容无关的信息及广告。
本书建立了新的本体论哲学——交往哲学,其核心是“物语—交往”的本体论结构。书中重新解释了“中庸”的含义并将其作为方法论。本书通过分析人、语物、交往媒介、交往空间、时间的基本性质阐述了什么是“交往”。书中指出了人机工程的实质是人和语物的交往问题,并讨论了人和语物交往中的“善”。总之书中提出了大量的新思想,对于不同领域尝试创新工作的人都会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