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杜集区:小葡萄串起富民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5-08-13 15:09  浏览量:3

八月暑热,淮北市杜集区段园镇大庄村的葡萄园里,却是一片繁忙而甜蜜的景象。

一场骤雨刚歇,果农张垒站在自家的避雨棚下,看着一串串粉红色的巨玫瑰葡萄,脸上挂满了踏实。

“以前最怕连阴雨,葡萄一淋,减产不说,品相也差。现在好了,这棚子就是‘保护伞’,下再大的雨也不怕了。”他指着棚顶说道。

航拍成片葡萄大棚。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这层看似简单的薄膜,彻底改变了大庄村果农“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全村95%以上的葡萄田都覆盖上了这样的避雨棚,裂果、坏果基本杜绝,连打药的次数都减少了一半多。大庄村党总支委员孟波介绍,这不仅保证了产量,更重要的是稳住了葡萄的品质根基。

在段园镇,葡萄种植历史已逾300年。那时,大庄葡萄就因“大小均匀,穗大粒饱,汁多核小,风味醇厚”的特点,成为贡品。

这份历史的积淀,也为段园葡萄打下了“金字招牌”的底子。1958年,当时的种植单位就曾获国务院颁发的奖状;进入新世纪,2002年,“大庄牌”葡萄商标成功注册并通过了绿色食品检测,将这份对品质的坚持传承至今。

当地果农打包新鲜采摘的葡萄。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但守着传统品种和荣誉是不够的,市场在变,消费者的口味也在日益多元。当地人深知,要让“金字招牌”历久弥新,必须与时俱进。

于是,在保留本地核心品种玫瑰香、巨玫瑰的同时,阳光玫瑰、金手指、蓝宝石、圆叶葡萄等一批市场欢迎的新品种被不断引进试种。在大庄葡萄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园里,翠绿的藤蔓间,这些新品葡萄沉甸甸地挂着,色泽诱人,颗颗饱满。

不止于此,技术的迭代更是关键。除了普及避雨棚,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设施也被引入。

“葡萄成熟期怕高温,这套设备能精准调控,降温保水增肥力。”孟波在示范园里介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村里还建设了8个高科技温室示范大棚和50余个遮雨保温大棚。

新鲜采摘的葡萄。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为了确保技术落地,村里不仅定期聘请上海交大、淮北师大以及省市农科院的专家现场指导,每年还组织几十场培训,覆盖数百农户,把优品优质种植的理念和技术真正送到田间地头。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葡萄鲜果保质期短,集中上市时价格易波动,当地便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破解销售难题。一年一度的“段园葡萄采摘节”成了重要的品牌推广和销售平台。

今年8月8日,第十届段园葡萄采摘节暨首届电商直技能竞赛热闹开幕。葡萄市集上,品种繁多的鲜食葡萄和葡萄酒、葡萄干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吸引游客驻足品尝购买。

更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直播间,来自杜集区各村、经过“一村一主播”专业培训的60名村播达人,在短视频等平台上展开助农比拼。

“今天上午,一位企业家主播,通过直播就卖出了3000单葡萄,销售额10万元!”孟波兴奋地说,镇政府迅速对接物流,通过顺丰快递当天就把农户的葡萄发往周边买家。

电商直播。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如今,段园镇的葡萄产业已颇具规模,全镇优质葡萄种植面积万余亩,年产量达2.5万余吨,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合理,销售期能从6月一直持续到11月。一颗颗小葡萄,已经实实在在地串起了一条富民产业链。

“我们将根据市场动向调整产业方向,持续引进新技术,借力直播竞赛打通线上销售新渠道,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产品溢价能力,最终目标是把段园葡萄这个特色品牌打得更响,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杜集区相关负责人如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