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家书千万流量,人民日报编辑下了什么功夫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2  浏览量:2

0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奔赴战场,用热血捍卫祖国山河。一封封抗战家书,承载着先辈们对家国的忠诚、对亲人的眷恋,跨越硝烟与战火,诉说着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在此背景下,人民日报大地副刊4月至7月策划推出《重读抗战家书》栏目。

栏目精选左权、赵一曼、张自忠等书写的多封抗战家书展开深度解读,邀请各行各业人士撰文,其中有左权外孙沙峰、作家老藤、演员王劲松、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平、《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等,从多元视角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栏目文章兼具历史厚重与现实共鸣,这些鲜活文本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02

在策划之初,我们便深刻认识到,在融媒体时代,要想让这一主题深入人心,必须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传矩阵。

因此,我们同期进行融媒体策划,借助报社文艺宣传协调机制,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人民网等进行充分对接讨论,力求在合作中实现优势互补。

在采编过程中,我们秉持严谨认真的态度,深入挖掘每一封家书背后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被一封封家书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

例如,左权将军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依然牵挂家中的母亲和妻儿,他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过草,准备还吃草。”字里行间,尽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担当。

为了让这些家书以更生动、更具感染力的形式呈现给读者,我们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总结下来,有以下三个创新点:

一是跨平台协同传播,打造立体矩阵。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壁垒,在策划阶段就实现纸媒专栏与新媒体产品的同步规划。

如左权外孙沙峰重读左权家书,既有在副刊刊发的深度解读,又有轻量化的朗读音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音频形式便于听众在碎片化时间收听,让抗战家书的故事以更便捷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联系到百岁老兵、《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采访实属不易,我们特别珍惜这次“抢救式采访”的机会,在策划之初就确立了“本人撰文+出镜讲述”的融媒体制作思路,与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通力合作,克服异地采访等困难,最终打造出文章、横版视频、竖版视频、海报、音频等多样态产品,实现报纸、客户端、微博、抖音、快手、电子阅报栏等跨平台立体传播。

二是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兼顾厚重感与传播力。邀请英雄后人、文化名人、青年榜样及抗战老兵等不同群体加入,沙峰以亲属身份朗读左权家书,自带情感共鸣;王劲松撰文解读85年前13岁孩子的家书,赋予历史故事时代视角,以演员的独特感悟为读者带来全新理解;徐光耀作为亲历者重读自己的家书,更具说服力,他的亲身经历让历史鲜活可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平也参与其中,为栏目注入青春力量,吸引更多青年群体关注。

这种多元参与模式,既保证了内容的厚重感,又借助参与者的影响力带来流量,让抗战家书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转发文章《85年前的“13岁”》,发布话题#王劲松人民日报撰文谈抗战家书#和#一封85年前13岁孩子写的家书#,阅读量近500万,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阅读量212万,借助不同平台的受众基础,让抗战家书的故事触达更广泛人群,显著提升了栏目的整体影响力。

三是创新产品形态,强化沉浸体验。突破单一的文字或视频形式,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内容产品。

根据徐光耀采访内容,剪辑制作两个版本的短视频产品和朗读音频,8分钟横版视频适合在网站、客户端等平台进行深度传播,详细展现徐光耀与抗战家书的故事,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3分钟竖版视频则更适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实现轻量化传播。

人民日报微博发布,话题#小兵张嘎作者重读抗战家书#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视界、人民日报快手、人民网微博、人民网抖音等发布,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播发视频1周,刊播量630万次,主题海报播发5天,刊播量540万次,不同时长和版本的视频适应了不同的传播需求,扩大了传播范围。

结合赵一曼、张自忠等人家书资料,制作解析类短视频《抗战家书缘何感人肺腑》,通过历史影像与文字解读的结合,让观众更易沉浸其中,深刻感受家书背后的精神力量,增强内容的传播效果和感染力。

在整个策划、采制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抗战家书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先辈们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通过我们的努力,将这些家书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当代人,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栏目,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激励更多的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