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和带一群放牛娃找军政委,见了面却不认识,他已因病离队两年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8  浏览量:3

1935年1月27日,红二十五军进驻红崖寺,已是农历甲戍年腊月,老百姓都在恭送"灶王爷"上天呢!腊月二十三,恰是"祭灶神"的日子,

这一天,有那么一伙可爱的放牛娃们,连夜翻了几架大山,跑了五六十里曲里拐弯的路,天亮时来到红崖寺。

当时,他们就跑集在戏楼的面,七嘴八舌地吆喝着,"我们都要当红军,都要当红军!"

领头的是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名叫明道和,脾性也倔。他居然找到军部驻地,当着门口的哨兵喊道,"我们投奔红军来了,快叫我们进去!"

红军哨兵看到这么一伙野里野气的放牛娃娃,一时摸不着头脑,当然不准他们进去。

明道和不由把两手往腰里一插,竟跟哨兵争吵起来,气哼哼地说,"我要找吴焕先,你敢不叫进去?"

恰在这时,军政委吴焕先闻声从屋里走了出来,随口同道,"小伙子,你找吴焕先有什么事?你……认识他吗?"

明道和不由一愣,眨着两眼答道,"早就认识咧!三年前,吴焕先在七十三师当过政委……"可他并没有认出站在他面的的吴焕先。

哨兵也在一旁哧哧发笑。愣了半天,明道和终于认了出来,喜出望外地说,"你……就是吴政委,我认得你!"吴焕先不由挠了一下脑壳,怎么也不敢相认。

明道和急了,连忙又说,"吴政委,你不认识我了,忘啦?我叫明道和,是红七十三师的,听你在队前讲过话呢!

你说过,……我们的红军队伍,好比一把紧紧扎成的扫把,把敌人扫个落花流水。

你还说过,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一根又青又翠的竹子,只有扎成了扫把,对敌人斗争才有力量!……"

吴焕先被这几句话儿所打动,情不自禁地摸了摸对方的肩头,随后才说,"好兄弟,这些话儿,都千真万确。可你,……"

明道和猛一下扑到吴焕先的怀里,放声痛哭起来,哭的好伤心哟!这个明道和,老家原在皖西北。

1931年10月,红二十五军于六安麻埠成立时,他就参加了红军,编在七十三师当战士。吴焕先就在该师当政委,常在队前讲话,战士们对他的一言一语,都记得十分清楚。

1932年冬天,明道和所在的红七十三师,随同红四方面军总部一起,从鄂像皖苏区转战到商洛山中。他因病走不动路,赶了几天都没赶上部队,随后才流落到柞水县境……

那是个大雪纷飞的傍晚,明道和装扮成一个逃荒的孤儿,手里拄着一根讨饭棍子,一拐一瘸地来到张家坪附近的石槽沟口。

这里,居住着一户独户人家,户主名叫何兴泰,种着几块山坡地喂着两头黄牛,苦日子也过得去。

何兴泰见他蓬头垢面,又黄又瘦,两条腿肿得象棒槌一样,就将他收留下来,将息养病。

他呢,就将何兴泰认作"干爸",把其妻称为"干妈",对几个跟他年岁相差不多的娃娃,都以兄弟姐妹相称。

他在这家贫苦群众的关照下,病也好了,身体逐渐康复起来。不久,他就作为这个家庭的成员,每天赶着两头黄牛,跑上山去放牧。

附近几条山沟的放牛娃们,听说他是何家的"干儿子",都跟他亲热起来。

张家坪有个放牛娃陈永寿,跟他特别要好,晚上总是跑上十几里山路,俩人挤在牛圈里面作伴睡觉,互相间也无话不说。

但他参加过红军的身世经历,对谁也没有讲过,伙伴们都以为他是个"逃难的"孤儿。他的"埋伏"好深哩!少年老成的明道和,就这样在石槽沟口居住下来,整整呆了两个年头。

恰在这时,明道和忽然听说红军到了红崖寺,这才当着几个伙伴讲道,"伙伴们,大家听说了没有,红军到了红崖寺!

我这离了群的一只孤雁,就要远走高飞,归队去了!"伙伴们这才恍然大悟,他原来就当过红军,是红军留下的一颗种子!他,归心似箭,就要去找红军。

伙伴们留又留不住,舍又舍不得,心里都不是个味儿。陈永寿这个愣头青,当下就和陈家才、水娃子、叶阳前几个好伙伴,约定跟明道和一起去投奔红军。

经过一番秘密串通,有十好几个牧童伙伴,由明道和领着头儿,连夜晚奔出家门,终于找到了红军队伍。

吴焕先了解到事情的前后经过,不由得紧紧抱住明道和的肩膀,摸了又摸:"我的好同志,这两年……叫你受苦了!"

明道和哭得象个泪人儿似的,就像流浪儿扑到了娘的怀抱,半天都抬不起头来。

"好同志,别哭别哭,你是革命的坚决分子!你给人当了两年儿子,还没忘记自己是个红军战士,是一根又青又翠的竹子!"吴焕先一边好言相劝,一边替他揩着眼泪。

拥在门外的一次放牛娃们,这时都兴喜冲冲地跑了进来。吴焕先挨个儿把他们打量了一番,点了点人数,总共十五六个。

他不由拍了拍明道和的肩膀,呵呵笑道,"你这根孤孤单单的竹子,不又扎成了一把小扫把,领来了一个班啊!"

明道和与他的牧童伙伴,刚好编成一个班。领导上决定由他担任班长,补到学兵连进行军事训练。

朝气蓬勃的牧童班﹣﹣由十五六根翠竹自动扎成的小扫把,他们受到过军政委的亲切关怀,军政委也从他们身上看到希望,增强了创建新区的信心和勇气。

是啊,红四方面军过境时下的红色种子,两年后又发芽了,长叶了,开花了,结果吴焕先把这事在部队中张扬开来,当时就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