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摆拍捡包索要5万多人被处罚,“街头测试”测出了谁的失信?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6 浏览量:2
“测试诚信”的不诚信行为,终究付出了失信代价。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一段自媒体发布的所谓“测试路人诚信”的视频引发关注,一女子故意将一款名牌包放在街头,称若有人拾金不昧,将给千元奖励。随后,一名男子“捡”到了包。女子追上去,男子却索要5万元,最终女子转款1000元从男子手中拿回了包。
然而,经上海警方调查核实,该视频为摆拍。经营一家奢侈品回收店的刘某某,为提升店铺知名度,与员工李某某拟定了该视频的拍摄方案和脚本。而“捡包”老伯,是他们通过经纪公司以酬金400元聘请的演员方某某。目前,刘某某、李某某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盛某某(店铺主播)、方某某被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需要指出的是,以前也出现过类似的街头测试,“测试人性”也一度引发伦理上的争议。现在,个别博主或者说主要是“商家”,在进行测试时还要进行角色扮演、虚假演绎,那就不只是行为伦理上的争议了,而是上升到了法律层面,必须为其造成的后果负责。
网络也是公共空间,网络秩序亦是公共秩序,不是想怎么“演”就能怎么演的。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依法处置,涉案人纯属咎由自取。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样的虚构视频似乎没有直接侵犯第三者利益,社会危害性不大。但有些伤害是看不见但又切实存在的,比如有网友看了这个视频后,对“捡包索财”的老伯进行批评指责,进而扩大到对城市的“地域黑”,这难道不是抹黑了一个地方的居民整体形象吗?
再进一步说,部分围观者将其当成真实发生的事件,只会感叹人心不古,进而损害社会信任生态,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这些深层次的潜在危害,不能视而不见。
网络是一枚放大镜,千万不要抱着“反正没人发现”“没想到会这么火”等侥幸心理。博主也好,商家也罢,都应该认识到,事实就是事实,演绎就是演绎,营销就是营销,不该让人“傻傻分不清”。这不只是真不真诚的问题,往往还会涉嫌违法违规。
事实上,几年前,多个社交平台就已要求创作者在发布剧情演绎、虚构内容时,需显著标注作品系演绎等声明。有的平台还会对刻意利用虚假摆拍进行不当营销、误导公众的账号,进行封禁等处罚。
这次,希望平台在事后处罚的同时,也进一步将责任前置,加强内容审核,及早发现并干预部分视频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情况,避免虚假信息大范围扩散,从而尽可能降低相关负面影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翟礼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