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与馒头的关系,张文宏:若想保护血管健康,要减少吃这些食品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4  浏览量:1

“我只吃了两个馒头,怎么血脂又高了?”——这是一个50岁大叔体检后在诊室外的喃喃自语。如果血管有嘴,它可能会哭诉:你吃的不是馒头,是堵我的“水泥”啊!

看似无害的白面馒头,竟然与血脂异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张文宏教授就曾提醒,若想保护血管健康,有些食品最好少碰,馒头也“榜上有名”。

馒头是中国餐桌上最平凡不过的一道主食,尤其在北方,几乎餐餐不离。但正是这种“朴素”,让人忽视了它对代谢健康的潜在影响。为什么一个无油无糖的白面团,会被指为“血脂杀手”?故事得从血脂的升高机制说起。

当我们吃下高碳水的食物,比如精制白面馒头,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会迅速上升。胰岛素是血糖的搬运工,但它还有一个“副业”——促进脂肪合成。摄入过多碳水后,无法及时消耗的葡萄糖就会转化为甘油三酯,这正是高血脂的重要成分之一。

尤其是现代人活动量大减,早上一个馒头,配杯豆浆,坐在办公室一整天,身体根本用不掉那么多能量,转眼就变成了脂肪储存在肚腩、血管和肝脏中。数据显示,长期高碳水饮食者,其血中甘油三酯水平比正常饮食者高出至少20%

更令人警惕的是,这些“藏进血管”的脂肪,比看得见的赘肉更危险。动脉粥样硬化就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始了。血管内膜被脂质覆盖,就像水管被油垢包裹,久而久之,管道变窄、变硬,血流受阻,心脑供血就会出问题。

那是不是说,吃馒头就一定会得高血脂?当然不是。关键在于“量”和“类型”。传统馒头多为精制碳水,升糖指数高,容易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干扰脂代谢。但若是用粗粮、全麦等低升糖原料做的馒头,影响就会小得多。

张文宏曾在一次公开健康讲座中指出:“很多人以为高血脂就是吃太多油,其实吃太多馒头、米饭,也是元凶之一。”这是血脂异常不只是“油多”,更是“糖多”与“动少”的合谋。

临床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脂代谢紊乱。某三甲医院的数据显示,30岁以下人群中,已有近15%存在甘油三酯偏高的问题。这背后,既有奶茶炸鸡,也有默默贡献热量和胰岛素负担的——白馒头。

除了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也是血脂中的“大反派”。当体内脂质代谢紊乱,这类胆固醇就会增多,附着于血管壁,形成斑块,最终导致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脂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不痛不痒,却能悄悄发展成“致命杀手”。有人直到突发心梗,才知道自己血脂异常多年。这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日常饮食就是点火的手

馒头不是唯一需要“留意”的食物。张文宏教授所说的“这些食品”,还包括:高糖饮料、精细米面、油炸小吃、动物内脏等。它们或含糖高、或含脂高,或升糖快,都是血脂升高的重要推手。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控制血脂水平

第一步是“管住嘴”。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比如米饭、馒头、白面条,优先选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低升糖食物。同时减少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摄入。

第二步是“迈开腿”。规律运动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水平,帮助清除血管中的多余脂质。即使每天快走三十分钟,也能带来显著改善。研究表明,运动三个月后,甘油三酯平均下降12%

第三步是“常监测”。每年至少一次体检,关注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有家族病史或肥胖、糖尿病等高风险人群,更要定期评估心血管风险

生活规律、保证睡眠、避免长期熬夜和情绪波动,也对脂质代谢有帮助。慢性压力和睡眠障碍会干扰内分泌,进而加重脂肪合成与代谢紊乱

现实中,有不少人认为“我不胖,就不用担心高血脂”。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瘦人也会血脂异常,尤其是“瘦但内脏脂肪高”的“隐性肥胖”群体。他们外表苗条,体内脂肪却悄然堆积,更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对“馒头无罪”的坚持,源于对传统主食的情感依赖。但现代营养学提醒我们,饮食文化需要与健康观念同步更新。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吃得对、吃得巧、吃得有节制。

在古代,馒头是节庆的象征,是温饱的信号。但在今天,它也可能是血脂失衡的“温柔陷阱”。通过替换原料、控制分量、搭配蔬菜蛋白,我们完全可以让馒头“重获新生”,既满足口腹之欲,又不伤害血管。

张文宏的提醒,其实不是“馒头有毒”,而是“过量的馒头不妙”。饮食结构失衡才是问题的根源。血脂就像一池水,过多油脂会让它混浊不堪,而过多糖分,则像倒进了面粉,外表清澈,实则黏稠。

保护心血管健康,不只是少吃油,也要少吃“升糖快”的碳水。馒头虽香,但要“吃得聪明”,学会与它“保持距离”,才是现代人该有的饮食智慧。

你平时吃馒头多吗?有没有尝试过杂粮替代?分享你控制血脂的小妙招或困惑吧,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所提及的症状或机制为相关疾病的可能表现形式,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如有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9):79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