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咒语,人人都会,但不可随意乱念,现在知道还不晚!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3  浏览量:2

在我们看神话影视剧或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有道士做法的情节。

道士手中拿着一张符纸,另一只手拿着佩剑在坛上做法,口中还念念有词,然后把符纸丢入火中,最后大喊一声“急急如律令”,这样一来,便达到了道士“捉妖”的最终目的。

“急急如律令”是道士常念的口号,时间久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耳熟能详,甚至有的人有事没事互相开玩笑,经常拿这句话作为说辞,但是却并不知道,这句话其实有着更深的含义,为什么说不能随便乱喊这句话呢?

“ 急急如律令”是怎么来的

首先,这句话最初并不是出自道家,也不是道家的咒语,原本是汉代公文常用的语气词,相当于古文中的“之乎者也”。

一般放在文末,有语气助词的意思。

“如律令”的意思是说,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在汉朝时期,是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

前边加上“急急”二字,就是速速执行的意思。如果公文中文末出现“急急如律令”的字样,就说明情况紧急或事情的重要性。

据文献记载,北宋时期曾出土了东汉时期的汉简,竹简上就很清晰的记录了这句官方用语。那么后来又怎么会跑到道教的咒语中去呢?

由于道教在古代的影响力较大,慢慢的很多咒语已经融入了道士的生活,他们无论做什么都是有咒语的,就连盥手、用斋和更衣等等的日常生活,都是有咒语的。同时,道教又无处不在,所以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被沿用,逐渐演变成了道教的咒语。

如“召五雷咒法等咒法”,其辞为:

“玉清始青,真符告盟,推迁二炁,混一成真。五雷五雷,急会黄宁,氤氲变化,吼电迅霆,闻呼即至,速发阳声,狼洛沮滨渎矧喵卢椿抑煞摄,急急如律令。”

“六丁护身咒”,其辞为:

“仁高护我,丁丑保我,仁和度我,丁酉保全,仁灿管魂,丁巳养神,太阴华盖,地户天门,吾行禹步,玄女真人,明堂坐卧,隐伏藏身,急急如律令。”

当然,除了道教,这一用语在后来的很多文化体系里也有应用,只是频率不高而已...

比如:唐朝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他的医术中就常常有“急急如律令”的记载,例如《千金翼方·禁蛊毒第十三》中有:“某甲病蛊,当令速出,急急如律令”!

还有,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诗中也曾写道:“若三日之内,一雨滂沱,是龙之灵,亦人之幸,礼无不报,神其听之!急急如律令。”

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道士们更加多方面的用这句话作为一件事的结语。律令传说是一个人,奔跑起来很快,后来形容一件事情迫在眉睫,就用律令来做比喻,所以“急急如律令”就广为流传了。

为什么不要乱喊“急急如律令”

因为古代的人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道士在“驱鬼捉妖”的时候,才会说出这句话,而普通人本身并没有什么十万火急的大事,轻易的说出“急急如律令”,反而不是很好,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

一旦“神灵”出现,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只是随便喊出来的,那么“神灵”就会非常的不高兴,很多时候,搞不好自己的好运和魂魄都会被摄走...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的能量如果没有修炼到一定的程度,当喊出“急急如律令”的时候,力量会被分走很多,而这些能量都是一个人的福报,等于是用自己的能量来化解眼前的急事,属于透支的行为,由此可见,如果乱喊肯定会有很多的弊端。

自古以来,每个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准则,如果我们不详加了解就随便使用,可能会触及到一些底线,从这个道理来说,还是尽量避讳一些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