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衔+全球倡议!这个青少年夏令营是什么来头?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0 浏览量:3
八月的海南,阳光把报告厅的玻璃窗烤得发烫,蝉鸣在椰林间织成海风也吹不散的网。
“沟通无界、核创未来”,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探索的夏日,由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国家原子能机构、国家能源局、中国科协、中核集团联合指导,中国核电联合相关方主办,海南核电承办的第十三届“魅力之光”杯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暨国际公众沟通活动,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核能科普的天空。8月8日,活动在海南核电基地圆满落幕,留下了一段段令人难忘的精彩篇章。
01
大咖云集,共话核能未来
“核能的未来在少年、在青年,‘魅力之光’是核能公众沟通的典范,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激励青少年投身核能事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科技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聚变研究专家彭先觉在闭幕式上的发言,如同一记响亮的号角,引发了全场的强烈共鸣。
闭幕式上,星光熠熠,大咖云集。他们从全球视角、安全解读、学术界的深度分析、企业的实践分享等多个维度,为核能科普构建了一个立体网络,让公众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核能的价值与核科普的良好实践。
“3,2,1——”随着主持人的宣布,活动现场发布了《沟通无界核创未来》全球合作倡议书,这一倡议如同一座桥梁,将连接起全球核能爱好者与从业者,共同为核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同时,备受瞩目的“玲龙一号”IP形象正式亮相,它将以独特的魅力,拉近核能与公众的距离。围绕“沟通无界核创未来”的主题沙龙对话热烈展开,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为核能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核电“核谐之美”实践基地授牌仪式的举行,更是为核能科普与实践搭建了新的平台。
02
十佳风采,点亮科普之光
正午的阳光穿过报告厅的窗棂,在地面织就明暗相间的条纹。空调送出的凉风与窗外涌入的湿热空气轻轻碰撞,恰如台上台下的氛围——既有对知识的严谨追寻,又不失交流的融融暖意。当主持人宣布十佳讲解员登场时,场下的期待如同酝酿已久的潮汐,爆发为绵长的掌声。
江苏核电的侯珂帆从电影《哪吒2》的经典台词切入:“混天绫缠绕守护的,何尝不是我们对安全的追求?”她将燃料棒比作“永不熄灭的火尖枪”,冷却系统喻为“随形而动的混天绫”,那些看似深奥的机械原理,在强大民族自信的文化符号的映照下变得清晰可触。
科学严谨是这场分享的底色,寓教于乐、活泼生动是“魅力之光”活动一脉相承的温暖延续。清华大学的秦亥琦讲解高温气冷堆时,指尖在球形燃料模型上轻轻一点:“这些陶瓷包覆的颗粒,能承受1620摄氏度的高温,比地心岩浆更耐热。”孩子们张着嘴,发出小小的惊呼声。
福清核电的吴虹分享:“环境监测站每3秒捕捉一次数据,核电周边年辐射量仅0.01毫希,相当于一次胸部X光的百分之一。”“原来核电站周边辐射这么小,好安全啊,我回家后要考考妈妈!”
秦山核电的蔡江南讲述核药研发时,没有罗列专业术语,而是说起一位患者的故事——核技术应用带来的民生福祉早已悄然遍地生长,人文的温度在讲解中悄然流淌。
中核能源的朱云仙描述高温气冷堆时,用了同事们私下的昵称:“那些燃料球像懂事的孩子,把温度控制在安全线内。”谈起“两弹一艇”元勋时,小讲解员王启程操着稚嫩的童声:“邓稼先爷爷隐姓埋名的戈壁滩,现在应该长满了骆驼草吧。”
颁奖仪式上,十位讲解员并肩而立,阳光恰好掠过窗棂,在他们身后投下参差的影子。他们的表达或许不同——有的借国漫IP搭建桥梁、有的用生态故事传递理念、有的以历史纵深唤起共鸣——但都在做同一件事:让核科学走出实验室,成为可感可触的存在。那些穿插在讲解中严谨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如同椰树的气根,既深扎于科学的土壤,又自然地伸向公众的认知空间。
03
多元行程,不止探索核能奥秘
夏令营的大巴车在骄阳下奔驰,车窗外的椰子树跃动成闪光的河流。营员们接过了营旗,蓝色的旗帜在热风里猎猎作响,像大家澎湃的心跳。
此次夏令营活动为期5天4晚,来自各地的“魅力之光”全国核科普竞赛优胜者代表以及特邀营员们,开启了一段充实而精彩的旅程。按照“科技+文化+红色教育”的多元行程安排,营员们踏上了探索之旅。
“嘎吱——嘎吱”,海口非遗展示中心,黎族妇女在展示黎锦织机工艺。在海南省博物馆,营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底蕴。古老的文物、精美的艺术品,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同时,他们也触摸到了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脉搏,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13岁的营员李昕璟对着西沙群岛发现的“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遗迹和遗物驻足良久。“古人靠风帆远航,现在靠核能发电,”她在笔记本上写道,“为了走得更远,人们从未停下征途的脚步,古人如此,吾辈青年更当如此。”
在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营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着老一辈革命者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一面面满是黑白照片和金色名字的烈士墙下伫立,所有驻足的人们,无不深深感怀。“她们留着齐耳的头发,穿着最简朴的衣服,有些人甚至没留下一张清晰一些的照片,但她们有着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太伟大了!”角落里一位小营员眼中闪烁着泪花。
“这两根电线要这样接才对。”在文昌航天超算中心研学基地,营员们亲手制作火星车模型,在齿轮的转动间,探寻到超算为航天器导航、计算轨道的奥秘。他们仿佛化身小小科学家,沉浸在科技的奇妙世界中。“这次参观,我对超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就像一个超级大脑,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支持。”一位小营员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
“姐姐,我怎样才能加入中核集团工作呢?”这位南华大学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管粤洋,在活动间隙与记者交流。“我对核电太感兴趣了,魅力之光活动我已经参加了好几届”,聊起核相关的知识,他如数家珍,颇有见地。“这次活动,我最期待的一站就是参观海南核电基地,我立志要从事核事业,所以很想看看以后自己可能工作的地方长什么样”。
小营员史奕滔在来参加本次“魅力之光”活动之前,是个不折不扣的航天迷。但通过这次活动,在他小小的心里也种下了一颗核工业的种子。“不论是在神秘的太空,还是在茫茫戈壁无人区,都有一群群人在为祖国奉献自己,燃烧自己。我将来也要做这样的人。”
“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已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它如同一个茁壮成长的少年,不断发展壮大。十三年来,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公众沟通品牌。24位院士的参与,为活动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底蕴;足迹覆盖34个地区,海外参与者覆盖19个国家,累计参与者人数超过700万,覆盖中学2840所,在线浏览量累计超10亿,这些数字见证了它的辉煌与成就。
在这一进程中,核科学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郑若涵、吴倩香、陈加伟等多位营员,在“魅力之光”的照耀下,从对核能充满好奇的少年,成长为入读核科学院系、入职核工业单位的专业人才,完成了学业和职业的华丽转身,坚定地成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一分子,让梦想照进现实,共同建设“核美家园”。
此次第十三届“魅力之光”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暨国际公众沟通活动的成功举办,更是为核能科普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核能,感受到了核能的魅力,也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科技人才搭建了平台。相信在未来,“魅力之光”将继续闪耀,照亮更多人探索核能的道路,为核能事业的发展汇聚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