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俊男靓女,这家女装卖爆了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2 浏览量:2
01、大玩颜值营销
服装是一门关乎审美和造梦的生意。不久前,西班牙快时尚品牌Zara因为用力过猛,被质疑宣传“病态瘦”,被迫下架广告,相关话题在微博热搜挂了半天。与之相反,以WM为代表的本土快时尚品牌,却凭着集大成的颜值营销,这几年过得风生水起。
95后北京白领沛沛第一次听说“WM”这个品牌,是从朋友嘴里。商量周末去哪儿逛街时,朋友强烈推荐荟聚,说是这里刚开了一家全是帅哥、美女的店,要带她去“开开眼”。果不其然,从踏入店门开始,目光所及之处,理货的、收银的、试衣间门口站着的,全是大长腿、高颜值的男生女生。
“感觉全北京颜值最高的帅哥辣妹都在WM了,单价一两百元,性价比高,没人能空着手出来。”有不少专门去荟聚WM打卡的消费者感慨,这个平价服装店算是学生党、辣妹党的最爱了,赶上人流量高峰排队才能进店。
WM的全称叫W.Management,是一个本土快时尚女装品牌,商标归属于杭州万莫品牌管理有限公司,2023年才开出第一家店。如今两年时间不到,已经入驻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将近20个城市,累计开出20多家上千平方米的大店。
截至目前,虽然WM尚未建立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窗口,关于品牌由来、发展历程、领导团队的资料也不多,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WM的活跃度、讨论度出奇得高,且大多指向其颜值营销。
WM的颜值营销第一招,是招聘高颜值店员。不少人提起WM,第一反应都是“帅哥美女浓度高”“行走的穿搭教科书”“一眼看去全是大长腿”等印象。究其原因,快时尚极其依赖视觉刺激,从衣服设计、门店陈列到广告大片,无不旨在刺激消费者进店购物。如今,店员成了新的刺激要素。
现年19岁的林霖曾在WM兼职过一段时间,他告诉《财经天下》,无论全职还是兼职,WM对身高都有着明确要求,比如他所在的店里,男生、女生的身高要在180cm、170cm以上。除身高外,还要求“形象气质佳,穿搭审美在线”。面试时,很少会问到专业问题,只要求穿搭时髦,到即将开业的WM店门前,填写基本信息,然后录一段视频,“简单的自我介绍,报身高、体重,然后360度转一圈”。
长得好看,可以当饭吃。过去,这更多是一句调侃,但如今却被WM摆上了台面。林霖介绍称,他所在的WM店,时薪50元/小时,周末和节假日会高一些,这比绝大多数服装店工资都高。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WM的时薪普遍在70元/小时。相对应的,需要每天全妆、穿搭时髦来上班,有时候还得配合发些工作视频。
在高薪和“美貌offer”的双重刺激下,不少帅哥美女集体涌向WM门店,无疑给品牌带来了巨大流量。对于WM而言,把这些高颜值、高话题度的群体当作营销素材,也是在用最低的成本吸引最多的流量。
其颜值营销的第二招,是“一日店长”活动。相较于前者,这一招更常规,但也屡试不爽。比如北京WM首店开业当天,任意消费,即可与一日店长(通常是网红)进行1分钟以内的互动,包括聊天、合照等。从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来看,活动当天现场异常火爆。
此外,WM门店大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装修风格偏华丽复古,便于消费者拍照打卡;包装袋采用高饱和度火龙果色,配上加粗的品牌logo,也让消费者在购物、拍照的同时,无形中成为品牌的“活广告牌”。
不得不说,从目前来看,WM的颜值营销颇为奏效。尤其是在当前女装整体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地素,还是太平鸟,2024年均出现了营收、净利的双降,2025年第一季度颓势并未得到逆转,门店又关闭了不少。
反观WM,8月8日在南京开出首店,之后还有长沙、西安、合肥、宜宾等门店在排队开业。相关数据显示,WM北京荟聚店开业首月,销售额突破了1200万元。
02、BM引爆的甜酷风
尽管WM把颜值营销玩出了新花样,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其本质上还是仓储式女装店,这并非WM首创。
“以上海为例,大概10年前就有这种仓储式卖场,比如壹品仓,主要做清库存生意,货源来自一些轻奢、时尚、商超国货品牌,可以理解成奥特莱斯的简易版。”时尚专家张培英告诉《财经天下》,该模式没有推广开来,主要因为被品牌“卡住了脖子”“涉及品牌授权,容易因此陷入法律纠纷”。
除此之外,仓储式卖场本身进入门槛并不高。“基本理念就是,有货源,年轻女孩喜欢啥就卖啥。”张培英坦言。至于赚多赚少,主要看老板的审美和对趋势的判断。
直到2019年,意大利少女品牌BM(Brandy Melville)进入中国,迅速凭“一码通穿”、甜酷风、美女店员等话题引爆社交网络,也带来了仓储式卖场的新思路。
别看BM创始人是两位中年男性,但深谙社交媒体以及颜值营销之道。纪录片《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曾提到,品牌的一条不成文规定是,店里得有漂亮女孩。这些女孩不仅在店内扮演“行走的衣架”,还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工作视频,让同龄人对BM极尽向往。此外,女孩们的穿搭私服,也会给BM提供灵感,甚至老板会带女孩们直接去工厂,让她们挑选喜欢的款式,然后小规模量产试卖。
BM之后,中国市场快速涌现出一批类似品牌,除WM外,还有2021在北京成立,之后获得乐华娱乐投资的BASEMENT FG(以下简称“BF”),2024年在北京开出首店的One Moment(以下简称“OM”)等等。不仅名字清一色是字母的排列组合,主打1000平方米起步的仓储式大店,整体打法上也大差不差。
客群定位上,各品牌大都瞄准18到35岁的年轻女性,强调“穿衣自由”,在产品中融入运动、甜酷、甜美等各种被市场验证过的风格;价格上,比淘宝女装稍贵,但比起Zara、H&M这些老牌快时尚品牌,稍微更具性价比一些;门店选址上,倾向于入驻核心且年轻化、潮流化的商业体。
一位了解仓储式女装的从业者告诉《财经天下》,这些仓储式女装品牌的货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小众品牌的清仓、折扣商品;二是从其他品牌身上找设计灵感和理念;三是招商设计师品牌。经营模式方面,有直营有联营,具体视品牌而定。
“这批新玩家,一方面解决了之前的品牌问题,对外以统一的品牌名示人,纠纷或者风险会小一些。另一方面,在BM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的营销元素。中国在社交媒体、网红、直播带货方面的资源肯定是更丰富的。”张培英表示。
当然,具体到细节上,各家的风格也有细微差别。比如OM在产品风格上偏向哥特风和千禧风;BF因为背靠乐华娱乐,明星资源更多,偶遇明星成了该品牌的一大卖点。WM则是产品线更丰富,虽然被不少消费者认为风格上“最像BM”,但价格上更有竞争力。
但总归还是一个宗旨,年轻女孩喜欢啥,就卖啥。
03、快时尚靠颜值回春?
近些年,不少消费者熟悉的快时尚品牌,比如Zara同公司的Bershka、Pull&Bear,英国品牌New Look、H&M集团旗下品牌Monki,都相继离开了中国市场。每次撤离,总会引发一阵关于“快时尚是否已死”的讨论。
没想到,快时尚不仅未死,如今还靠颜值营销重新杀了回来。
快时尚顾名思义,是一门讲究速度的生意。其盈利模式并非依赖产品的耐用性,而是通过快速响应潮流、高频率上新、低价战术来刺激消费。这也是过去快时尚品牌拼命卷的方向。
被不少女孩视为“快时尚启蒙”的Zara、H&M,以供应链快速响应著称。以Zara为例,为了将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流行元素,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生产,其供应商大多设立在总部周边。20世纪80年代,Zara还打造了独家“柔性供应链”:只做少量现货,及时获得市场反馈,火速追单。
再之后,Shein异军突起,依托数据和算法能力,将生产上新周期进一步缩短,把快时尚变成“超快时尚”。这也意味着,行业卷效率的路快到了极致。
站在分岔路口,一些品牌选择“往上走”。比如H&M宣布将重返伦敦时装周,Zara推出高端线产品、加码与知名设计师合作,为的是弥补品牌文化短板,构筑更高的壁垒。而以WM、BF、OM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则是瞅准机会,集颜值营销之大成,快速在线下铺开规模。
小红书上,只要发上一张养眼的美女、帅哥店员照片,总能引来不少人询问,想知道店名,并表示有机会要去店里转转。抖音平台,不少探店、颜值博主,本着看热闹的心态,拍上一段WM、BF门店实况,也能收获不少评论。这些无疑都在放大WM们的声量。
张培英则对《财经天下》补充道,考虑到快时尚行业产品本身的成本并不高,贵的是渠道、营销、品牌推广方面的费用,WM们通过颜值营销,聘请高颜值店员、请网红来做一日店长,让消费者不自觉产生“我穿上也能这么好看”的投射,既能把请明星代言、营销推广的费用都省下来,还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可谓花小钱办大事。
近年来尽管品牌兴衰迭代,但快时尚赛道始终长青。究其原因,快时尚在价格、定位上更具有普适性,也在不断满足人们的多元消费需求。但以WM为代表的颜值营销,能否代表快时尚的新方向,或许还得打个问号。
有服装咨询人士探店WM后表示,店内衣服款式不错,但面料和做工可能会影响复购率。此外,据其观察,目前WM的单店坪效和盈利能力还有待加强。因为没有独立的App,该品牌也没有线上商城,销量高度依赖线下流量,缺乏线上变现能力。
光顾过北京、上海的两家WM门店后,沛沛对《财经天下》坦言,感觉店员颜值虽然高,但工作能力一般。一次在上海门店,沛沛希望店员帮忙换一件尺码更大的T恤,对方表示“不太知道衣服的摆放位置”;在北京那次,结账的男店员全程没说一句话,既没告知积分流程,也没引导扫码进群,感觉非常不专业,很影响购物体验。
依托颜值经济,集营销之大成,以WM为代表的仓储式女装店近年来逆势发展。但从长远看,品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究竟是探索出了一个新的路径,还是只是用流量堆砌出来的短暂泡沫。
(文中沛沛、林霖为化名)
(作者 | 林木,编辑 | 吴跃,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