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阻肺患者近一亿人?呼吸科医生强调:60岁后,3件事别忽视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5 浏览量:2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近来,慢阻肺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健康科普中。不少人听到这个词就皱眉头,感觉是个“老年病”,但又说不上具体是怎么回事。
更有人认为不过就是咳嗽咳痰而已,忍一忍就过去了。
然而,数据从来不会说谎,根据《中国慢性病与风险因素监测》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慢阻肺患者已接近1亿人,且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超过27%,也就是说,大约每4个老年人里就有一个可能患上了慢阻肺。
这种情况下,要是不重视,那可真是吃亏在“想当然”。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身体各个器官都在走下坡路,呼吸系统也不例外。
不少人动不动就气喘、咳嗽一阵,还以为是天气冷了、空调吹的、感冒没好,实则已经是肺功能在“报警”。
慢阻肺这病,早期症状轻,容易被忽视;等发现不对劲时,肺功能往往已经丢了大半,再想抢救回来,真的很难。
首先得明确,慢阻肺不是“老咳嗽”,也不是“吸雾霾吸出来的气管炎”。
它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以气流受限、不可逆为特点,也就是说,肺部的通气能力在慢慢下降,而且很难完全恢复。
早期患者可能只是早上咳几声,活动时气短,但发展下去就可能连上厕所都喘、走路都费劲,严重者甚至呼吸衰竭、需要长期吸氧维持。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慢阻肺患者这么多?
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因素,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吸烟史、空气污染、慢性感染和肺功能自然衰退。而60岁以后的人,刚好同时命中了这几个高危因素。
加上年轻时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呼吸系统健康,长年劳累、环境刺激、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到退休了,才发现肺子不争气了。
这时,有3件事特别值得警惕。如果忽略了,那就等于在拿肺功能开玩笑。
第一件事:不规律的咳嗽和咳痰别当小事处理。
不少老年人都有“早上咳几口、吐点痰”的习惯,觉得很正常,甚至当成一种“清肺”的表现。
实际上,持续性晨咳是慢阻肺最早期的表现之一,尤其是痰多、咳痰费力、有白色或黄色粘稠痰液的时候。
虽然表面看上去只是“咳”,但这个咳嗽背后往往是气道长期受刺激、发炎所致,气道上皮受损、纤毛功能下降,痰液无法自行排出,形成粘液栓,进一步堵塞气道。
研究显示,7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在确诊前1~3年内有明确的慢性咳嗽症状,但因未引起重视,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来自《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期刊的研究表明,早期干预慢阻肺症状,如合理使用支气管舒张剂、进行肺康复锻炼等,可以将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近40%。
换句话说,咳嗽不是小事,特别是反复三个月以上的咳嗽咳痰,必须查明原因,做肺功能检测,别再拿清嗓子当日常。
第二件事:别把“上不来气”当老了正常现象。
有些老年人发现自己走几步就气喘,尤其是爬楼梯、拎菜、洗澡的时候更明显,总觉得是年龄大了“体力下降”。
殊不知,这种“气喘”的本质可能是肺活量已经大幅下降,肺泡弹性变差、气体交换效率降低。
慢阻肺的核心问题就是肺气肿和小气道塌陷,这会导致吸进去的空气出不来,二氧化碳在体内积聚,人越动越憋。
根据《中华呼吸与危重症杂志》发布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在60岁以上人群中,存在不同程度气促症状的人,占比超过35%。
而其中超过60%的人被诊断为早中期慢阻肺,却并未接受规范治疗。更值得注意的是,气短还容易被误诊为心脏问题、体虚、贫血,导致治疗方向跑偏。
此外,长期呼吸困难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诱发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增加、心肺联合衰竭等严重问题。
因此,任何出现不明原因的活动性气喘、夜间气促、需要频繁停下来休息的情况,都必须提高警惕,尽早做肺功能检查、肺部CT、血气分析等,排查慢阻肺的可能。
第三件事:别忽视每一场“感冒”,尤其是带痰的那种。
很多人上了年纪之后,习惯把轻微咳嗽咽痛当成“风寒感冒”,不去医院,也不规范吃药,自行熬着。
殊不知,对于已经有潜在肺功能问题的老人来说,每一场“感冒”都可能是一次慢阻肺急性加重期。
尤其是冬春交替、雾霾天气、感染流感病毒或细菌时,很容易导致气道炎症爆发,肺功能迅速下降。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是导致老年人住院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在中国的住院数据中,因慢阻肺急性加重而入院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7天,30天再住院率超过15%。其中,超过一半的急性加重与未治疗的呼吸道感染直接相关。
另一方面,感冒后的恢复期本就慢,容易反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仍有气短加重、咳痰变黄、胸口闷痛等症状,就不能再当感冒拖着不管,必须结合痰液培养、C反应蛋白、肺部影像检查等,看看有没有合并肺部感染或慢阻肺加重。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关键。很多人认为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只是给小孩子打的,但实际上,60岁以上人群更应该接种。
相关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可将慢阻肺患者冬季急性加重风险降低约50%,而肺炎球菌疫苗则能减少大叶性肺炎的发生概率。免疫屏障一旦建立,肺部炎症的“导火索”就会减少很多。
在生活管理方面,慢阻肺不是不能控制,而是要“长期战斗”。控制得好的人,可以多年不加重、不入院,甚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核心就是:戒烟、规范治疗、适度锻炼、避免感染。其中戒烟是首位,因为吸烟是慢阻肺第一大元凶。
数据表明,超过80%的慢阻肺男性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即便是吸了30年的老烟枪,哪怕从现在开始戒烟,也能在1~3年内看到肺功能下降趋势的改善。
再者就是进行规律的肺康复锻炼。不是说跑步、跳绳,而是专门针对呼吸系统的锻炼方式,比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吹气球练肺、清痰体位引流等。
这些训练可以改善肺通气量、提高呼吸肌耐力、减少呼吸频率,从而缓解活动后的气短症状。长期坚持下来,不少患者活动能力明显提高,日常生活不再气喘吁吁。
总的来说,慢阻肺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长期“调教”的慢性过程。一旦进入60岁门槛,就要有“预防为主”的意识。
别把咳嗽当习惯、别把气喘当衰老、别把感冒当小病。尤其是那些年轻时抽烟、长期暴露在灰尘、油烟、污染环境中的人,更应该主动筛查肺功能,别等呼吸出问题了才追悔莫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朱英飞.科学防治慢阻肺,关爱呼吸健康[J].健康必读,2025,(0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