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希出庭受审时念“花无十日红” ,韩国人也学中国古诗词吗?
发布时间:2025-08-13 16:15 浏览量:1
据韩媒报道,8月12日,韩国前第一夫人金建希接受逮捕必要性审查时,提到一句中国的古诗“花无十日红”。当晚,金建希被法院批捕,收押在单人牢房。
文化影响力的渗透,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金建希背的,其实是韩国高考语文卷里的必背篇目,只是她应该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活学活用,居然是在拘留所。
中韩两国在文化上的渊源远比想象中深厚。韩国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直到20世纪中期才逐步推行现在的韩文,在韩国高中课堂,中国古诗词确实像泡菜一样常见。
最新版的《韩国高中国语课程标准》把汉诗古文占比卡在二成左右,教材里常驻名单大致是李白、杜甫、苏轼,外加王维、陶渊明几位老熟人。
考试院每年还会随机抽一首放进韩国高考,考生得在二十分钟内把一首《登高》或《赤壁赋》拆成意象、情感、时代背景,写满几张答题纸。
这还不算什么,首尔那些大型补习班里,最抢手的老师不是韩文系博士,而是能用韩语讲平仄的中国人。
韩国人对汉诗的热情,其实跟他们的身份焦虑绑在一起。韩国人做过相关问卷调查,超过六成受访者觉得“懂一点汉诗才算有文化的韩国人”。
这股风也吹进了企业。三星集团内部培训课表上,有一门叫“东亚古典与领导力”的选修,讲师会把《论语》和《孙子兵法》混讲,再把“花无十日红”翻译成现代管理语言: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别指望一款手机能红多久。
当然,韩国年轻人对古诗的打开方式,跟咱们想象的摇头晃脑完全不同。TikTok上最火的挑战是“用Rap背唐诗”,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切成三连押,背景鼓点是K-pop标准节拍。
金建希本人也不是临时抱佛脚。早在她担任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馆长期间,办公室墙上就挂着一幅行草“花无十日红”,落款是某位旅韩华人书法家。
据说她当年为了这幅字,特意请老师把全诗解释成韩剧台词风格:再美的女主,也撑不过十六集大结局。
所以,当她吐出这句诗,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大家更关心她有没有把后半句背全。因为原诗还有一句“此花无日不春风”,意思是月季花天天都像在春风里——牢房虽冷,至少不用每天应付记者了吧。
中国的古诗,在韩国的渗透力与日俱增。首尔大学、高丽大学等顶尖高校的中文系常年保持着较高人气,这些专业的学生往往具备相当扎实的中国古诗文功底。
韩国公务员考试中,汉文科目虽然占比不大,但仍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促使不少备考者专门学习中国古诗文。
韩国最大的二手书平台Aladin统计,近三年中国古典诗词销量年增一成五,购买者里二十岁出头的比例首次超过四十岁大叔。
最受欢迎的单册是《唐诗三百首》韩汉对照版,评论区清一色“为了追星也要学中文”。因为有某男团成员曾在直播里随口念了句“会当凌绝顶”,当晚同款诗集就售罄。
韩国的学界对汉诗的研究,早已不是简单注释。一个不是段子的段子,首尔大学中文系教授朴宰雨团队,用大数据把唐宋诗里出现的花卉做情感分析,发现“红”字在牡丹、月季、桃花身上的情绪值依次递减,结论是杨万里写“花无十日红”时,其实带着一点温柔的嘲讽——他知道月季能常开,却故意说“无十日”,反衬世人对荣枯的过度焦虑。
这篇论文发表后,韩国最大的月季种植基地把结论印在了宣传册上:买一盆吧,至少比股票红得久。
天下的语言本来就是公共花园,谁都可以摘一朵。就像中国网友用“西八”吐槽韩剧,韩国学生用“YYDS”夸自家爱豆,文化在乱炖里才显得有烟火气。
金建希只是不小心,把一锅本属于私人的感慨,端到了全民直播的餐桌上。
夜深之时,在首尔南部拘留所的单间里,金建希也许会想起杨万里的后半句:此花无日不春风。
月季在韩国叫“장미”,和玫瑰同名,却便宜得多。它四季开,不挑土壤,像极了普通人努力过的小日子——没有总统府的镀金天花板,也没有闪光灯,但每天都能给自己一点颜色看看。
金建希念诗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知道这句诗能打动人。韩国社会能接住这个梗,说明文化记忆还没断。有些东西,时间冲不走,政治也割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