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智慧:一个人进步最快的方式,去直接下场干!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5 浏览量:2
1955 年的一个深夜,京都陶瓷的实验室里,24 岁的稻盛和夫正对着一堆碎裂的陶瓷片发呆。老板拍着桌子骂他:“三个月了,连个像样的样品都拿不出来,你这东京大学的高材生,怕是个绣花枕头吧!”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卷铺盖跑路了,可这小子却突然抓起一块碎片,往嘴里塞了进去。旁边的同事吓得魂都没了:“稻盛君,你疯了?这玩意儿含铅啊!”
他吧唧着嘴说:“我尝尝它的味道,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
就是这个看起来像傻子的举动,让他发现了陶瓷配方的奥秘。
半年后,他研发的新型绝缘陶瓷,成了索尼晶体管收音机的核心部件,帮濒临破产的小作坊起死回生。后来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这个一手创办两家世界 500 强、78 岁还能救活日航的经营之圣,只说了句大实话:“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别瞎想,直接下场干。”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稻盛和夫说 “直接下场干” 是进步最快的方式。这可不是鼓励你蛮干,而是要告诉你: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焦虑、犹豫不决的迷茫,往往都能在撸起袖子干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
稻盛和夫刚参加工作时,是个标准的 “迷茫青年”。他学的是化学,却被分配到一家生产电瓷瓶的小作坊,工资都发不出来。同事们天天摸鱼骂老板,他也跟着焦虑:“我这辈子难道就要耗在这破地方?”
有天他看到杂志上介绍 “新型陶瓷”,突然来了兴致。可老板扔给他一本厚厚的英文资料:“你要是能搞出来,我就给你建实验室。”
这下他犯难了,他根本看不懂英文,更别说搞懂那些复杂的化学公式。正常人可能会先报个英语班,或者找本专业书啃半年,可稻盛和夫偏不。
他找了本字典,对着资料一个词一个词查,查完就往实验室钻,把各种粉末往坩埚里怼,烧裂了就换配方,烧炸了就记下来。
有次他想试试添加氧化镁,可实验室里没有,他居然跑到附近的瓷砖厂,跟工人讨了些废弃的镁砖,砸碎了磨成粉就往陶瓷里加。同事嘲笑他:“你这是过家家呢?” 他嘿嘿一笑:“管它呢,先烧出来看看。”
就这么瞎琢磨了三个多月,他居然真的搞出了符合要求的陶瓷样品。
后来他在自传里说:“当时我连什么是晶格结构都不懂,全靠手感。有时候烧出来的陶瓷表面光滑,我就知道配方对了;要是坑坑洼洼,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这事儿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却道出了一个被我们忽略的真相:进步从来不是 “想明白再干”,而是 “干起来再想”。
我们总觉得做事前要 “万事俱备”,可现实是,哪有那么多 “万事俱备” 的好事?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 “边干边学” 中成长的。
就像学游泳,你在岸上把《游泳技巧大全》背得滚瓜烂熟,不下水扑腾几下,照样会呛水。
稻盛和夫后来总结出 “现场有神灵” 的说法,意思是真理不在书本里,而在干活的现场。
他接手日航时,没有先看厚厚的财务报表,而是跑到机场柜台,跟地勤人员一起给乘客托运行李;跑到机舱里,跟空乘人员一起叠毛毯。有人不解:“您是董事长,没必要干这些吧?” 他说:“不亲自干干,怎么知道问题出在哪?”
结果他发现,日航的航班准点率低,不是因为天气,而是因为地勤人员的工作流程太繁琐;乘客投诉多,不是因为服务态度差,而是因为餐食采购环节层层加价,导致饭菜又贵又难吃。这些问题,坐在办公室里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只有下场干了才知道。
现在想想,我们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的错?想写文章,先买一堆写作课,结果课听完了,一个字也没写;想创业,先做一堆市场调研,结果调研做完了,机会也错过了。
其实啊,空想一万次,不如手沾一次灰。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进步的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想太多、做太少。
1971 年,稻盛和夫决定进军美国市场。当时的京都陶瓷还是家小公司,连英语流利的员工都没几个。有人劝他:“先在日本站稳脚跟再说吧,美国市场水深得很。”
他偏不听,带着两个只会说 “yes” 和 “no” 的员工就去了美国。租办公室时,房东看他们是日本人,故意把租金抬高了一倍;找经销商时,人家看他们没名气,直接把样品扔了出来。
最惨的是,他们生产的陶瓷封装件,因为不符合美国的安全标准,被海关扣了整整一集装箱。
这下公司内部炸开了锅,高管们联名上书,让他赶紧撤回美国。稻盛和夫却在董事会上拍了桌子:“搞砸了怕什么?搞砸了才知道怎么搞好!”
他亲自留在美国,天天泡在海关仓库里,拿着放大镜研究那些被扣押的产品,对比美国的安全标准一条一条找差距。看不懂英文标准,就请翻译逐字逐句翻译;找不到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就飞回日本重新研发。
有次为了测试一种新型封装材料,他连续三天三夜守在窑炉边,困了就趴在地上睡,醒了就往炉子里加各种添加剂。
半年后,京都陶瓷的产品终于通过了美国的安全认证,还接到了 IBM 的大订单。后来有人问他在美国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他说:“是第一次被海关扣货时,那种既丢人又兴奋的感觉。
丢人是因为自己太鲁莽,兴奋是因为终于知道问题在哪了。”
这就是稻盛和夫的 “搞砸哲学”:进步不是从成功开始的,而是从搞砸开始的。
我们总害怕搞砸,觉得搞砸了就是失败,就是能力不行。
可实际上,搞砸是进步的必经之路。就像学走路,哪个孩子不是摔了几十跤才学会的?要是因为怕摔跤就不敢迈步,那永远也学不会走路。
稻盛和夫创办第二电电(现在的 KDDI)时,更是把 “不怕搞砸” 发挥到了极致。当时日本的电信市场被 NTT 垄断,所有人都觉得跟 NTT 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
稻盛和夫却乐呵呵地说:“反正我们是新公司,搞砸了也没人笑话,大不了从头再来。”
他带着团队从最基础的线路铺设做起,白天跟 NTT 的工程师 “偷师学艺”,晚上就自己画图设计。有次为了测试信号稳定性,他们居然在暴雨天爬上电线杆,用手摸电线测电压,结果被电得浑身发麻。
就是这样边搞砸边改进,第二电电居然在成立五年后就实现了盈利,后来还成了日本第二大电信公司。
现在的人啊,太追求 “完美开局” 了。做个 PPT,非要改到无可挑剔才肯展示;开个网店,非要等到货源、装修、推广都准备好才肯上线。可现实是,哪有什么完美开局?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磕磕绊绊中前进的。
2010 年,日本航空公司宣布破产。当时的日航负债超过 2 万亿日元,每天亏损 10 亿日元,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巨轮,谁都觉得没救了。
就在这时,78 岁的稻盛和夫被请出来当董事长。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个烫手山芋,连他的家人都劝他:“您都快 80 了,犯不着去蹚这浑水,搞不好晚节不保。”
稻盛和夫却只提了一个条件:“我不要一分钱工资,但公司的事,我说了算。”
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了日航的所有高管,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们知道日航为什么会破产吗?” 高管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经济不景气,有的说竞争太激烈,有的说管理层决策失误。
稻盛和夫摇摇头:“都不对。你们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开会,却没人去问问乘客为什么不选日航,没人去看看员工为什么没干劲。”
接下来的三个月,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事,他没出台任何新政策,也没裁掉任何一个人,而是天天在机场 “溜达”。他跟值机柜台的员工聊天,跟机舱里的乘客唠嗑,甚至跟着维修人员一起检查飞机发动机。
有次他看到一个老机械师在给飞机换零件,换完后还对着零件鞠躬。他好奇地问为什么,老机械师说:“这零件陪飞机飞了几十万公里,辛苦它了。” 稻盛和夫突然明白了:日航不是缺技术,也不是缺资金,而是缺了这种对工作的敬畏心。
于是他提出了 “阿米巴经营” 模式,把日航分成一个个小团队,每个团队都像一个独立的小公司,自己核算成本,自己负责利润。他还要求每个员工都要写 “反省日记”,每天记录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是瞎折腾。可干着干着,奇迹发生了,员工们开始主动想办法降低成本,有的团队发现飞机餐食分量太大,就建议改成小份;有的团队发现航班延误时乘客容易烦躁,就准备了小零食和道歉信。
仅仅一年,日航就实现了盈利,还在第二年重新上市。有人问稻盛和夫用了什么魔法,他说:“哪有什么魔法?就是让每个人都下场干活,干着干着,答案就自己冒出来了。”
这就是稻盛和夫最厉害的地方:他不相信什么 “顶层设计”,只相信 “现场智慧”。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是因为答案太难,而是因为我们离问题太远。
就像现在很多公司搞创新,天天开头脑风暴会,却没几个人真正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其实啊,用户的痛点不在会议室的白板上,而在他们使用产品时的皱眉里;市场的机会不在分析师的报告里,而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我这一生,从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决策,只是每天都在解决眼前的问题。” 这句话听起来很普通,却藏着最朴素的真理:进步不是靠远方的灯塔指引,而是靠脚下的每一步丈量。
稻盛和夫去世后,有人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他 27 岁时的一段话:“今天又搞砸了一个样品,不过没关系,至少知道这种配方不行。明天试试加 5 克氧化铝,说不定能成。”
看着这段话,突然明白为什么他能创造那么多奇迹。他不是什么天生的经营之圣,只是比别人更愿意 “下场干” 而已。
我们总在寻找进步的捷径,却忘了最管用的方法其实最简单:别想那么多,先干起来。想减肥,就从今天的晚餐少吃一口开始;想学习,就从翻开第一页书开始;想创业,就从第一个客户开始。
稻盛和夫有个 “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 热情 × 能力。很多人觉得 “思维方式” 和 “能力” 是最重要的,可他却说:“热情才是 1,思维方式和能力都是后面的 0。没有热情,也就是不想下场干,再好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也都是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