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写作教学,共探成长路径——全国中小学语文成长课堂写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简报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7  浏览量:1

2025年8月1日至3日,“全国中小学语文成长课堂——写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重庆隆重举行。本次活动汇聚了黄厚江、王君、肖培东、李永红、程翔等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与教育专家,通过示范课、专题讲座、展示交流等形式,聚焦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核心问题,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教研员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学范例。活动以“深耕课堂、关注成长”为核心,强调写作教学的真实性、实践性与生长性,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实践注入了新动能。

开幕式上,主持人许赞老师带领全体教师齐诵《教师成长宣言》,随后由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李永红致开幕词。李老师以“审视现状,深度思考,参与成长”为核心,强调了写作教学的系统性问题和实践的重要性。

活动首日上午,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以一节“写出人物的特点”示范课拉开序幕,生动诠释了“本色语文”的教学理念。课堂以黄老师自身为观察对象,通过四个递进环节引导学员深入理解人物写作的核心策略:概括特点环节,学员用“率真”“幽默”等词语描述黄老师,黄老师现场点评,强调词语精准表达的重要性;片段写作环节,针对学员外貌描写中“贴标签”“入题慢”等问题,他指出描写需紧扣核心特征,避免游离;事件关联环节,黄老师分享“煤气包事件”“写碑文”“绰号”三个故事,引导学员发现“通过事件写人”是记叙文的关键;整合提升环节,他总结“以事件为主体,融合肖像与侧面描写”的写作策略,提醒避免空泛抒情与议论。

示范课结束后,黄老师围绕“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展开讲座,提出三大核心观点:在写作认知上,需明确“可教与不可教”的边界,教师应聚焦结构、描写等可教内容,且自身需具备写作体验;在教学误区上,批评“过度依赖写作知识”“流程僵化”“评讲课低效”等问题;在改进策略上,倡导多样化教学形式、过程化写作与共生教学(师生共同修改作文)。

当日下午,语文特级教师王君以“万物皆备于我,我亦备于万物” 为主题,带来七年级写景抒情技法示范课。课堂从朱自清《春》中“春风图”的“牧童短笛”句切入,通过讨论“此句是否偏离主题”,引导学员领悟“人作为风景点缀而不主导”的写景原则——牧童笛声既补充了听觉维度,又衔接前文,体现“人与万物共生”的理念。在“春雨图”对比赏析环节,王老师引导学员对比朱自清与刘湛秋的写作差异,结合老舍《济南的冬天》“温晴”描述的真实性辩论,最终聚焦“人在自然中的恰当位置”,嵌入孟子 “万物皆备于我”、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的古语,赋予课堂哲学深度。写作实践环节“极限挑战”中,需要运用第一单元所学技法,现场创作《北京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并尝试描绘宁波“空气图”。王老师以“夏天的重庆,空气中弥漫着麻辣味儿”与“冬天的重庆,空气好像变得凝滞了。”为例进行示范,强调“景为人设,人融于景”的写作智慧。

随后的讲座中,王君老师提出“写作型文本”开发策略:写作知识需贴合文本、服务学生、下沉为能力。以《苏州园林》为例,她总结说明文“万能研究法”——宏观抓“一词一句定乾坤”,中观用“比较、举例、总分总”,微观品“诗化语言背后的生命体验”;通过鲁迅《社戏》中双喜的对话描写,展示“语言写人” 的极致,引导教师体验“群言、独言、对言”的戏剧张力。

8月2日上午,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以《让写作真实发生》示范课引领学员探索写作与生活的联结。课堂以2025广西、重庆两地中考作文真题为纽带,以重庆的“热”为核心线索,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激活思维:从“用一个字形容重庆”聚焦“热”,到“具体时间点的热感受”唤醒生活体验,再到“七月的重庆像什么”的比喻训练,逐步引导学员从说到写。肖老师引入《骆驼祥子》中写“热”的片段,引导学员对比“名家写热”与“自己写热”的差异,总结出“多角度、正侧面、多感官”的写作技法;进而拓展“热”的引申义,并以“我们不仅可以…… 还可以……”的句式支架,引导学员思考“热”作为作文题的多元写作方向。课堂以“写作是灵动的”收尾,凸显“生活即语文”的理念。

随后的两场讲座,首场《深耕自己——从好课堂到好文章》,肖老师以莫言名言切入,强调教师“深耕自己”的重要性,指出“好课堂是毕生追求,好文章是精神归属”;第二场讲座《让写作在真实世界发生》,肖老师提出写作四大策略:创设情境唤起写作情感、研究学情立足写作实际、注重思维提升写作品质、搭建表达支架,主张“无情境不作文”。为教师们提供了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写作、让写作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实践路径。

当日下午,语文特级教师李永红聚焦“语言简明”,带来《小说读写融合 概要内容简明》示范课与《语言简明的思考与实践》讲座。

示范课以七年级《语言要简明》、九年级《学习缩写》为载体,通过“热身简明、浏览概要、明白概括、简明概要”等梯度活动,引导学员归纳出“直觉结构思维、原点分析思维、关联整合思维”三大简明策略。并以《太空一日》《带上她的眼睛》为训练文本,让学员掌握“标题关联、追问本质、连贯表达”的概括方法。

讲座中,李老师依据2022年版语文课标,强调“语言简明是思维的第一属性”,提出“文从字顺、简明、连贯、得体”可构建为统编写作语言素养任务群系统——文从字顺是底座,简明体现思维概括性,连贯体现结构统整性,得体体现语篇个性化。他以“《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对象概括”“为人指路”等案例,说明简明在听、说、读、写中的核心作用,并以《骆驼祥子》阅读指导为例,展示简明写作在名著教学中的实践价值。

8月3日上午,语文特级教师程翔以一节记叙文评价课引发对写作评价本质的思考。课堂围绕学生习作《我不认识他》展开,通过让学员打分引导大家思考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在交流与讨论中,程老师点拨打分核心标准:“叙述清晰需体现事件逻辑,情节波折要服务主题,情感真挚应蕴含于细节。”

讲座《DeepSeek与写作教学》中,程老师直指当前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陷:缺乏独立教材、专门课程与专业教师队伍,导致写作沦为应试附属品。他将写作提升至“人类特有标志”的高度,主张聚焦“人、事、物、情、理”,以熟悉生活为素材并进行艺术加工;对比 AI 写作的逻辑漏洞与人类写作的真实力量,建议教师需通过“下水文”亲身体验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让写作成为“心灵成长的记录”。

当日下午,程翔老师的《学写游记》示范课聚焦“所至、所见、所感”三要素,以“补充游感”为核心任务。学员完成5分钟练笔后,程老师针对“语言风格脱节、误用说明替代抒情”等问题,强调“游感需以抒情议论为主,游踪用记叙,游景用说明”;进而引导提炼“游感拾级而上”策略——从“就事论事”到“联系自身”再到“人生哲理”,通过过渡句实现层次提升,学员最终写出“采到人生真谛”等富有哲思的句子。

示范课结束后,五位一线教师围绕“新课标背景下的高效写作教学”展示分享: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东海中学邱小芬老师提出“三个真实”(读者、问题、反馈)的活动化教学;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李进山老师构建“一精二拓三评”教学模式;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帅老师推行“每周一片段+一篇作文”的三年训练计划;梅州何艳萍老师设计跨学科写作,融合地域文化;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吴瑞华老师探索 AI 时代“下水作文+自由练笔”策略。随后程翔老师点评时强调,写作教学需以语用学、典型化理论为支撑,从“技法训练”转向“素养培养”。

为期三天的研讨活动以名师示范为引领,以问题解决为抓手,全方位展现了写作教学的新路径:从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到王君老师的“万物共生”,从肖培东老师的“生活扎根”到李永红老师的“逻辑思辨”,再到程翔老师的“评价与价值”,各位专家虽风格各异,但均指向“真实写作、课堂共生”的理念。

最后,深耕教育的创始人肖冰老师深情总结:爱自己,敬知识,仰名师,学精髓。深耕自己,深耕课堂,深耕教育。

此次活动为全国语文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与理论支撑,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期待广大语文教师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耕写作教学,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表达自我、感悟生活、提升素养的重要方式,共同书写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新篇章。

主编|李爱东

终审|邓静

正文字数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