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走进拉贝故居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1 浏览量:2
约翰·拉贝是一个中国人民十分熟悉的名字,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一起走进位于南京的拉贝故居,感受这位国际友人的无私大爱。拉贝故居位于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从1934年至1938年,拉贝在此居住了约4年时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随后的六周内,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拉贝故居当年作为南京安全区25个难民收容所之一,为600多位难民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拉贝先生目睹了日军暴行,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故居的主体建筑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含阁楼)西式小楼。小楼南边偏东位置,安置着一座半身青铜像,底座上刻着“约翰·拉贝1882—1950”字样。拉贝戴着一副宽边眼镜,打着领结,微皱着眉头,似乎在沉思。环顾故居围墙,有一组14位国际安全区成员及其他国际救援人员的简介图片,包括拉贝、贝德士、费奇、福斯特、马吉、米尔士、史迈斯、里格斯、史波林(施佩林)、华群(魏特琳)、威尔逊、麦考伦、辛德贝格和卡尔·京特。走进故居主体建筑,分为一、二楼两个展厅:一楼主要有“拉贝生平”“拉贝日记”“拉贝故居”“永远的回声”4个主题展陈;二楼以“中德友好交流”为主题展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与合作。
从1908年到1938年,拉贝先后在中国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生活工作了30年,中国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度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得到了成功”。1931年,拉贝转至南京工作,1934年开始在小粉桥1号定居,这里也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
今天的拉贝故居,同时是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国际安全区是故居布展的一条重要线索。1937年11月,仿照上海先例,拉贝与20多位外籍人士共同建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主席。侵华日军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委员会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范围内,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为约25万无辜的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风港,成为南京唯一一块得以幸免的绿岛。
拉贝故居在当时也是一个难民收容所,被称为“西门子难民收容所”,这里收容了600多名无处避难的中国平民。如今故居的院子里,还可以看见模拟当时拉贝设计的防空洞。当年,拉贝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日军斗智斗勇。在日军进院检查收容难民中是否有军人时,拉贝竭力护卫,保护了南京卫戍司令部的龙应钦、周清锋等高级军官。由于拉贝的得力保护,西门子难民收容所成为唯一一个没有任何伤亡的收容所。1938年新年,西门子难民收容所的难民在院子里排队向拉贝三鞠躬,并献给他一块大红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后人还称他为“中国的辛德勒”。
很多人认识拉贝源于《拉贝日记》,这份珍贵的日记正是诞生在小粉桥1号这所故居。今天,在走进故居的参观者中,不乏手里捧一本《拉贝日记》的读者。《拉贝日记》也是故居展陈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主要包括《拉贝日记》的发现、出版和反响等内容。这本日记的发现历经波折。由于纳粹的残酷迫害,拉贝在生前未能将其日记公之于世,这本详实记录了侵华日军反人类罪行的日记一直默默尘封,鲜为人知。1995年,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计划撰写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在调研过程中偶然发现《拉贝日记》,她辗转联系上了拉贝的外孙女莱因哈特夫人。1996年12月12日,莱因哈特夫人在纽约向世界公布了这份日记,被公认为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1996年12月24日至28日,《人民日报》曾对拉贝日记有关史料进行了长篇连续报道。
自1937年9月起,拉贝笔耕不辍,每天以日记的形式,详实地记录了南京大屠杀前后的所见所闻,一直持续到1938年2月,日记共计2100多页,记录了大屠杀的500多个惨案。《拉贝日记》不仅仅是日记,更是纪实;不仅仅记录黑暗,也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故居展板中有日记的部分摘抄内容,比如他在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看来这些人是在逃跑的途中从后面被打死的。”
1997年,《拉贝日记》中文版在南京公开出版。随后,拉贝日记还出版了德文版、日文版和英文版等版本,在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2009年,由德国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执导的电影《拉贝日记》上映,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一段历史。2016年,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的手稿慷慨捐献给中国国家档案馆。如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在拉贝故居展板中,有两则关于“感恩”的故事令很多参观者感慨。一则故事是关于募捐。二战结束时,拉贝已经是63岁的老人,并已经失业。1948年,当南京人民得知拉贝生活窘困时,南京市参议会成立了救助拉贝劝募委员会,很快将募集的2000美元汇给拉贝。从1948年6月到1949年4月,南京人民每个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
另一则故事是关于墓碑。1950年,拉贝因中风在柏林去世,他的亲人将他安葬在柏林西郊的教堂墓园,后因租借期逾期,墓园管理方要求收回墓地。南京市政府得知消息后,不仅出资续租了墓地,而且为他重新修葺了纪念墓园。如今,拉贝墓地上有来自南京的雨花石,墓碑前方的纪念碑上用中德两国文字刻着“感恩——永远铭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善举!中国南京”。“你待我以诚,岂敢相负”,一位参观者在留言簿上写下这句话。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拉贝的无畏义举。
故居作为有记忆的建筑,见证着历史,也启迪着未来。2006年,中德双方以拉贝故居为基础,共同建立了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暨拉贝国际和平与冲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过去,拉贝故居是南京大屠杀至暗时刻的历史见证者,是撑起一片希望天空的“诺亚方舟”;如今,拉贝故居是沟通中德人民友谊的桥梁,是联结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一条精神纽带。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故居展厅结束语中引用了这句拉贝的名言。今天我们走进拉贝故居,重温这一段历史,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