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第一超模马赫拉哈,颜值出众,被誉为波斯之花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4  浏览量:3

从很早以前,中国人在海上做生意已经很厉害了。比如宋代的时候,卖出去的瓷器越来越多,不光是沿海地方,像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甚至耀州、磁州窑也开始做外贸。汪大渊在书里说,宋朝的瓷器卖到了四十四个国家。埃及的福斯塔特城,考古学家在那里挖出了很多中国瓷器碎片,种类还特别丰富,从唐代的三彩到宋元的青瓷、白瓷都有。

过去中国的商船很大,有些船能装上一千多人,船上还带着弓箭手和盾牌专门防海盗。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说中国船有三种,大的、小的、中等的。商船都让用罗盘、观星、烧香盘计时等等,这些办法让船可以在大海里准确找到路。船行时遇到大风浪还可以把碇石放下稳定住。有了这些技巧,中国产的货能带到远方。

过去生意人做买卖不止用铜钱,金银也成了重要货币。泉州、广州这些港口都用过外国的金币、银币。苏吉丹国就用白银做成小方块,有印记,用来换粮食。那时候像真腊、三佛齐这些国也都喜欢用金银、瓷器来交换东西。加藤繁说,唐代皇帝让岭南有自己流通的金银货币,对外贸易很方便。

在日子好的时候,官府每年光靠广州和泉州的对外生意就能赚二百万贯钱,这还只是两地哦。那时候卖来的贵货还可以换“会子”纸币去外地、或是抵工资、抵军费,让国家有钱办事。像岳飞的军队,军费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金银发的。

外面的生意不只是中国人自己做,阿拉伯和印度的东西,比如药、香料,也大量进入中国。唐的时候,药书里记下很多来自西域和印度的药,如鸦片、安息香等。刘禹锡曾经请印度医生用特殊技法给他治眼睛。后来有些药植物还被种到中国南方,比如补骨脂有时是从波斯到印尼进来,然后又种到广州那些地方。

南宋的官员叶廷贵写的《香录》记得很清楚,那个时代进口香料有二十九种,像龙脑香、沉香、乳香、没药这些,有的从阿拉伯、东南亚国买来的。官府专门设了收购香料的机构,对数量大的还给外国商人封官,比如蒲罗辛因进口乳香被封“承义郎”,蒲氏后来入籍中国,一家子在泉州做生意还做官。

天宝年间,鉴真第二次带队去日本时,随船带了好多粮食、佛经和药物、香料清单,药品和香料的重量多得数不清,像沉香、龙脑香、安息香差不多六百多斤,有的用来自己用,有的也可以送给别人交流。

明代时期,有一次,郑和带大船队七下西洋,把中国跟外面的世界连得越来越紧。朝廷在霍尔木兹、古里、马六甲等地设了贸易站。这种大气的做法表面看起来很风光,但明朝后来下了禁海令,平民很难自由做海贸了,这让过去在印度洋上做的生意慢慢冷清下来。现在在部分古港口里都几乎找不到明代瓷器,说明生意真的受影响了。

不过生意人也有办法。从十五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东南沿海偷偷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到隆庆元年国家才开了海禁。2009年,人们在汕头南澳岛下发现了一艘明代走私船“南澳一号”,上头有一万多件外销陶瓷,样式全是青花瓷、花鸟、人物图案,应有尽有。

不但海上生意有变化,中国对日本的生意也很火。德川幕府的时候,只有长崎港可以通商,中国商船每年最多能去七十多艘,主要卖生丝、糖,赚的钱不一般。福建人说,去日本卖东西比去吕宋还好赚。那时中国生丝价格去到日本后能涨五倍,砂糖也能翻倍。有的中国船每次换银几万两,连日本的海产品、铜、硝石都卖到中国,甚至打仗时明朝也会采购很多日本货。

后来到了1573年,有两艘西班牙大帆船载着美洲白银和东南亚香料、丝绸、瓷器,在菲律宾马尼拉港停靠。从这以后,中国加入了世界大贸易圈。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商队来亚洲买丝绸、瓷器和茶叶,生意越做越大。到十八世纪,墨西哥进口商品里,超过一半都来自中国。有一年,西班牙发现中国的生丝太厉害,直接让在美洲的桑树不能种,怕自家工厂没法竞争。

中国茶叶很快也传进了欧洲。1559年时,意大利人拉木学第一次记下中国在广州有种茶叶的事。葡萄牙传教士加斯帕记下中国人见面用瓷杯招待客人喝热茶。到十六世纪荷兰已经开始小批买中国和日本的茶,到十八世纪中国茶叶成了欧洲人炫耀的时髦货。伦敦茶价很贵,普通工人一天工资还买不起一斤茶,只有有钱人才喝得起。剧作家威廉·柯伯还专门写诗夸中国茶,说喝了特别舒服。

英国发现欧洲人太爱喝中国茶,马上立法让东印度公司独家做茶叶贸易,税也调低。到鸦片战争前,英国一年光茶叶进账就有上百万英镑,几乎能顶国家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人人都抢着做中国茶生意。法国商人罗伯特·康斯坦丁说,来广东就是冲着茶叶来的。

到十八世纪末,中国的船和货币在东南亚还有很大的影响力,欧洲国家一时都插不进这个圈子。荷兰还想通过抢劫中国商船来赚钱。武装抢劫虽然有出现,但华侨商人在当地开造船厂也很厉害,只要两个月就能造出一条几百吨的大船,用银币付款还比欧洲货便宜。有人说华侨造船又便宜又好,生意做得平和,不爱争抢,也不爱殖民,让欧洲人难以开展。

郑和船队能走那么远,有很大部分是因为用了阿拉伯传来的天文观测和航海技术。《武备志》里郑和海图有“牵星图”四幅,用的尤其多。中国船员用牵星板观测星星,计量角度,遇到云雾就换罗盘针来确定方向。这些方法和阿拉伯航海家西迪·阿里写的也差不多,郑和船队里还有阿拉伯血统的人专门负责导航、翻译。

后来时代变了。欧洲工业革命出来了蒸汽动力船,船快速地在东南亚海面上跑。中国船一年最多三百艘,但到1820年后没几年就慢慢被欧洲船取代了。中国商人靠亲戚筹资,资本没那么多,欧洲的股份公司越来越强,生意做遍全球。中国不再是海上生意的王者,也开始了比较难过的新日子,慢慢学习现代化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