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见“百千万”丨当青春撞上老技艺,动静有点大~
发布时间:2025-08-13 11:48 浏览量:3
青春是活力的代名词。在非遗文化传承与赋能“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清城区借助省教城的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投身“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推动他们将课堂所学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以“百千万工程”为依托,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源潭镇大连村的源潭镇非遗工作室,是一个兼具热闹与雅致的地方。平日里,这里是村民学习非遗手艺的场所。这个暑期,工作室迎来了70多名特殊的“学员”——他们是来自省职教城高校的大学生,涵盖设计、电商、新媒体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些年轻的面孔带着新鲜的想法,为非遗传承增添了新的活力。
青春接力
让非遗在创新中“活”起来
在为期一周的沉浸式体验中,大学生们围绕非遗认知、技艺学习、文创思维培养与制作、宣传片实拍等环节展开深度探索,为“源潭彩绣”注入了满满青春活力。
“传统绣品图案偏复古,我们能不能加些卡通元素?”来自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大学生小林提出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在小林的建议下,工作室尝试把“源潭彩绣”绣在帆布包、手提袋上,图案也从传统花鸟拓展到动漫形象、乡村风光,一推出就成了“爆款”。
更让工作室负责人曾燕华惊喜的是,电商专业的学生还帮工作室搭起了直播间。“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非遗背带绣花,每一针都是村民手工绣的,带着乡土的温度……”镜头前,大学生小周举着绣品介绍,身后,源潭非遗背带绣花传承人陈妹和村民们在直播镜头下从容地刺绣,一场直播下来,能卖出几十件绣品。
“这70多名大学生里,八成成了我们的‘宣传员’。”曾燕华笑着说,不少学生回去后还在朋友圈、小红书分享体验,甚至有学生提出要帮工作室搭建线上商城,“他们说,要让这项非遗走向全国。”
年轻传承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非遗不是存在于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而是依赖人群代代相传、不断实践和再创造的文化,它的生命力在于‘活着’的状态。”曾燕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正是这份坚持,让“背带绣花”在与年轻人的碰撞中不断“触网”“遇新”,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工作室已与省职教城7所高校达成合作,不仅定期邀请大学生来体验创作,还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暑假以来,工作室已接连举办11场大学生非遗学习活动,场场人气爆棚。
“我们计划9月份找时间再次过来深入学习,把这个文化脉络梳理清楚,更好进行传播。”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老师陈紫旭说道,希望把这项技艺带入到课堂,让更多学生了解知道它。“以前总担心手艺没人学,现在看到年轻人愿意钻研,我心里踏实多了,更有信心把这门手艺好好传下去。”传承人陈妹说道。
“我们想让年轻人知道,非遗不仅能学,还能当成事业做。”曾燕华说,下一步计划开设“非遗创业班”,教村民和大学生一起做电商、搞设计,让老手艺接上“新赛道”。
家门口的“增收坊”
让宝妈们兼顾家庭与生计
源潭镇非遗工作室不仅是非遗技艺“背带绣花”的传承地,更是大连村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坊”,一针一线间,正绣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工作室的诞生,源于一场充满默契的“双向奔赴”。源潭镇驻大连村第一书记曾燕华刚到任时,发现村里不少妇女农闲时缺乏增收渠道,一次偶然机会,曾燕华结识了清城区“背带绣花”非遗传承人陈妹。陈妹主动提议,“咱们办个工作室,让更多人学这门手艺,一起把绣品卖出去!”曾燕华当即应允。
两人分工明确,曾燕华懂政策、善协调,牵头解决场地问题、对接资源,负责工作室整体运营;陈妹精技艺、有情怀,担任指导老师,手把手教村民绣花、配色、构图。2024年底,在源潭镇政府支持下,源潭镇非遗工作室正式落成。“穿针要稳,拉线要匀,这个图案得用渐变色才显层次感……”走进工作室,总能看到一群妇女围着学习的场景。
工作室于2025年1月正式运营,短短8个月的时间就创下10万元的销售额,其中5万元直接以工资形式发放给村民。“以前总觉得自己在家带孩子,啥贡献也没有,现在不一样了。”宝妈小兰是工作室的“常客”,她介绍,在家门口学手艺,既可顾家,又能创收,心里踏实多了。
“一开始只是在村里宣传,说学手艺能挣钱,好多妇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没想到越学越起劲。”曾燕华介绍,现在固定来工作室学习的村民有23人,最忙的时候,大家要从早绣到晚。
在源潭镇,非遗工作室的故事正在悄然改变着乡村的模样:闲置的村委会房间变成了“致富坊”,妇女变成了“手艺人”。这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大项目,却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非遗活了起来,让乡村富了起来,让人心聚了起来。
夕阳西下,工作室的灯光亮了起来,映着墙上的各种“背带绣花”作品。村民们还在赶工,丝线在布面上穿梭,仿佛在编织一个更美的未来——那里,非遗技艺代代相传,乡村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这一切,都从源潭镇大连村的那间小工作室开始,在一针一线中,慢慢铺展开来。
如果你也想亲眼看看传统手艺如何焕发新潮魅力,不妨走进源潭镇大连村的非遗工作室,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若你身处远方,也可以关注工作室的线上平台,为这些青春力量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见非遗在“百千万工程”中的鲜活模样。
非遗的传承之路
需要每一份关注汇聚成暖流
让我们一起为这份青春与匠心的相遇
添上属于自己的一笔
通讯员:曾燕华
采写:黄琳倍
编辑:何立
校审:邵雅莉
二审:杨峥
三审:王嘉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