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鸡娃!武汉女孩“清醒”逆袭:不培优、爱街舞,645分上华科

发布时间:2025-08-13 16:36  浏览量:3

文/杜小牧

从汉南小县城到华师一再到华科,不是人云亦云的追逐名校,而是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尊重天性、尊重兴趣,她选择了最为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不培优、不内卷、坚守爱好,在高手如云的学校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付天乐成长过程是“反鸡娃、反焦虑的样本”。

学霸档案

姓名:付天乐

小学:汉南纱帽山小学

初中:汉南育才中学(初一、初二)

黄陵中学(初三)

高中:华师一附中

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高考完刚染上浅黄色头发的少女,在直间淡定坐下,脸上露出腼腆笑容,但是分享起自己的学习历程和经验却又是自信坚定、侃侃而谈。

01

成长轨迹:

从县城到名校的跨越

她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却始终朝着目标稳步前进

小学初中最开始都是按部就班,上家门口的对口公办。小学就读于汉南纱帽山小学,初中初一初二在汉南育才中学,初三时因为父母工作的调动,她转学到了老家的黄陵中学。父母费了一些心力,好在转学顺利,在新学校成绩依然名列前茅。

初三下学期面临着学校的选择,因为意见不一,她跟父母产生了一些分歧。身边很多同学选择了离家近的一些高中,父母的想法也是如此,但她却在华师一和外高两所学校中纠结,因为被 “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所吸引。

最终选择华师一,主要是因为它的理科氛围更浓,另外在初中时她看到一个华师一的宣传片,里面高二的学姐讲述华师一的学习氛围很轻松,比如上完课有很多的时间去参加社团活动或者自己安排学习。“这种张弛有度的氛围让我非常向往,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很适合这种自主学习的环境。虽然后来去了华师一发现也并非完全如此,只有高一的时候是这样的,高二高三就紧张起来了。”她笑了笑说。

中考时,她以 510 分(华师一分数线 501 分)、年级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华师一。

“在华师一学霸如云,压力大吗?”小牧问到。

“我父母的压力比我先到,在初三的暑假,我妈妈怕我小学初中一直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会被学霸们碾压,心里落差太大,所以提前给我打了预防针,说去了华师一就当是一种锻炼,不要太在乎成绩排名。”但她自己倒没有太多心理负担,反而觉得这是一个新的开始,能跟一群更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幸运。事实证明,虽然高中的竞争压力比初中大很多,但她适应得特别快。

初入华师一时,第一次入学起点考她排在年级第 484 名(全年级 1300 多人),这是她高中生涯的最差名次。“当时很多同学在中考后都上过高中衔接班,我是在家自学的,感觉很多地方没搞懂,原以为会考得很差,所以这个结果已经很惊喜了。” 之后,她的成绩稳步提升,高一上学期进入年级前 300 名,后来高二高三稳定在一百多到二百名,最好时考到过年级第 60 名。

高考时虽有失误却也取得了645分的好成绩,成功入读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02

校园印记:

华师一的“自主土壤”

“华师一最特别的地方,是它给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成长。” 提及母校,她的话语中满是感激。在很多人印象里,顶尖高中往往与 “高强度刷题”“快节奏教学” 挂钩,但华师一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老师从不追求进度,而是从原理讲起,一点点增加难度,复习也只有两轮,目的就是让我们把基础打牢。” 更让她受益的是学校的作业模式——自己完成、自己批改,老师只检查批改情况。“这看似‘放养’的方式,其实特别能锻炼自学能力,我们必须自己找出错题、分析原因,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

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为她的高中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她体验了下田插秧、自制竹筏、浑水摸鱼的乐趣;美育节、社团活动展等活动,则让她在集体中收获了荣誉感。“我们班三年都没有重新分班,同学之间感情特别深。高二去北京研学、高三的社会实践、高考前的班级团建,这些都是一辈子难忘的回忆。”

从班级出口来看,作为科技班的一员,她所在的班级延续了 “全员211,百分之八十985” 的传统,这背后,正是学校良好氛围与学生自主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03

学习之道:

不上补习班,自学是关键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上过补习班。高一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在外面补习,她和父母商量后,也在外面报了班,但是一上课她就老是在看手表,看有多久下课,上课内容反而没听多少,最后发现她不适合补习只能作罢。

“任何科目,提前预习都至关重要。” 谈及学习方法,她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从小学开始,在母亲的引导下,她就养成了预习的习惯。每个寒暑假,她都会提前预习下一学期的数理化内容,“哪怕只预习一半,上课的时候也能带着问题去听,效率会高很多。” 预习时,她会搭配一本有讲解和习题的参考书,完成基础题以加深理解,每节课前,还会再把课本翻一遍。

课后及时复习同样不可或缺,而作业就是最好的复习方式。“但一定要闭卷完成,尤其是生物这类偏文科的学科。” 她分享了自己的一次教训:“高二时为了快速完成生物作业,我边翻书边做,作业看起来很漂亮,结果很多知识点都没记住,考试时就暴露出来了。” 从那以后,她每天写作业前都会先回顾当天内容,动手画思维导图,以此加深理解和记忆。

语文思维导图

注重积累,广泛阅读《平凡的世界》《狼图腾》等书籍,且选择完整时间快速阅读,同时随时记录优美句子和素材;攻克文言文则靠每天或每两三天做一篇阅读,重点在于读懂文章、理清字词,培养语感。

04

家庭之力:

支持与引导的温暖底色

家庭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母亲是初中数学老师,虽未教过她,却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影响着她:从小要求她预习课本、写日记,培养她的自学能力和文笔。“四年级坚持写了一年日记,让我收获了楚才作文一等奖,也提升了对文字的敏感度。”

从小学开始虽不强求她上补习班,但是一定要学会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母亲会要求她自己制定计划,规划好整个假期自学进度。

父亲则是她的 “专职司机”,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每次接送我上下学,风雨无阻。初三的时候因为转校的原因,每天上下学要30分钟的车程,爸爸坚持接送,从未间断。

高三下学期,父母更是每天开车50公里来学校陪她,每天晚上爸爸和妈妈一起开车来学校住一晚,早上再开车回汉南上班,从华师一到汉南的家里,单面行程就差不多有50公里,父母为她坚持了4个多月。

“晚上回家有妈妈削好的水果、准备的酸奶,还有他们陪我聊会儿天,感觉特别幸福。” 在手机使用上,父母的管教也很合理,她没有自己的手机,需要时向父母借,用 10 分钟左右就还回去,这让她能更专注于学习。

05

兴趣爱好:

高三时每天晚上跳街舞

父母虽不注重学科培训,却十分支持她发展兴趣爱好。从3岁起,她就接触了钢琴、书法、画画、拉丁舞等,后来又学了架子鼓、街舞,在高中时还加入了社团街舞社。

“高三下晚自习回家,我都会跳十几分钟街舞解压,全身动起来,一方面能够矫正颈椎、锻炼身体,另外让我沉浸舞蹈忘却学习压力和烦恼。”

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她是一个热情活泼,多才多艺的女生。在学校的民族舞比赛、美育节、社团文艺汇演、社团迎新等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也曾在班级大合唱活动中弹钢琴伴奏。

这些社团活动一般是在中午吃饭和晚饭的时间搞活动,基本不会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反而锻炼了她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而且劳逸结合更能促进学习。

因为她从来没有午睡的习惯,所以午睡的一个多小时从没有去过寝室,都是在教室里完成作业,在晚自习之前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做完,这样晚自习的时候她就可以用来做自己安排的作业,或者有规划的做一些试卷,在有活动时还有时间练习钢琴和舞蹈。

06

未来展望:

兴趣与梦想并行

选择华科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她综合考量的结果。645分的高考成绩全省排名在2170-2300名,其实可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很多。但是她说:“我动手能力强,平时就很喜欢做手工,而这个专业有很多实操内容,且是华科的王牌专业,全国排名前三,很符合我的需求!”

她的梦想是从事与无人机相关的工作,“高二时学校的无人机表演让我很震撼,从此埋下了兴趣的种子。” 对于大学生活,她充满期待:“希望能学好专业课程,延续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常和亲朋好友见面。”

在学霸的光环之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目标清晰、方法得当、被爱包围的女孩。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自主探索、家庭支持和学校培养的共同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