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速光合投资诺瓦聚变?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5  浏览量:2

当全球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疯狂竞逐,一边是AI指数级增长的算力需求,一边是传统能源的供给天花板。面对能源困境,可控核聚变有望成为AI数据中心的一个终极解决方案。

当下我们看到可控核聚变正在实现技术的突破,往终极能源的商业化又迈进了一步。在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之路上,出现了多条技术路线,主要是“托卡马克”、 “激光驱动惯性约束”、“仿星器”、“Z箍缩”和“场反位形(FRC)”。其中场反位形(FRC)凭借低成本、高β值以及可模块化设计,被认为是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的技术路径之一。

无独有偶的是,光速美国投资的Helion和光速光合投资的诺瓦聚变都选择了FRC的技术路线,正在加速推动核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

Helion Energ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Kirtley近日在公司官网发表署名文章,首次公开介绍其“非点火聚变”技术。

在文章中,他介绍了Helion的聚变系统通过三大核心技术突破,成功摆脱了对点火条件的依赖,包括:革命性的直接能量转换技术、高β值运行技术的突破和创新的毫秒级脉冲运行模式。这三大技术形成的协同效应,使Helion方案成功摆脱了对点火条件的依赖,将商业化时间表提前了10~15年。

David Kirtley在文章中特别说明:“点火状态是聚变科学的重要里程碑,但商业化聚变发电可能不需要达到严格意义上的点火。通过系统优化可以在较低聚变增益下实现净电力输出,这为聚变能源的实用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两周前,诺瓦聚变宣布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新高。几乎同时,Helion Energy宣布启动建设全球首座聚变电厂建设,以期实现在2028年前向微软输送50MW聚变电力。

据行业媒体核聚变商业化的分析,场反位形(FRC)的技术路线在聚变投资领域的优势体现在:

成本与周期可控:FRC装置成本低(成本<10亿元),技术迭代周期短(2~3年),例如诺瓦聚变(FRC路线)天使轮5亿元即启动首台样机研发,而托卡马克装置需百亿级投入及更长周期。技术期权价值高:若2028年Helion Energy实现供电,将开启聚变能源商业化元年,可能带来百倍回报;若未达预期,其衍生技术(电源系统、中子源医疗等)产业化仍可保障资本安全退出。商业化场景精准:50MW~100MW模块适合数据中心、太空推进、海岛供电等细分市场,避开吉瓦级电网改造难题,Helion与微软的订单已验证该模式可行性。

与Helion的技术优势极其相似,诺瓦聚变是中国首家专注于小型模块化核聚变商业化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公司汇聚国际顶尖科学家、工程师及能源专家,依托场反位形(FRC)与磁压缩技术的协同创新,巧妙融合传统磁约束与惯性约束核聚变技术的优势,显著降低核聚变电站的建造成本与研发周期,有望在数年内率先实现商业化。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将增长一倍多,达到约945太瓦时(TWh),这一数字略高于日本目前的全年用电量。而人工智能将成为这一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因素,AI优化型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203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4倍以上。

小型分布式聚变能源凭借其稳定持续且灵活调配的独特优势,不仅能有效保障AI数据中心等设施的能源供应,还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光速光合合伙人朱嘉表示:“诺瓦聚变的创新是对‘终极能源’的实质性突破,将为AI数据中心提供清洁、高效且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我们期待诺瓦聚变的创新与发展,能填补国内核聚变SMR技术路线的空白,加速中国在自主核聚变技术从科研走向产业化的跨越,为AI数据中心提供近乎无限、清洁且稳定的澎湃动力,成为未来智能世界不可或缺的终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