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美国有这么多体重超标的大胖子?是贪吃还是懒?有何科学解释?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9  浏览量:2

深夜的洛杉矶街头,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依然灯火通明。32岁的卡车司机迈克摇下车窗,熟练地点了一份双层芝士汉堡配超大杯可乐和加量薯条。这已经是他今天的第三顿快餐:早餐吃了糖霜甜甜圈,午餐是速食热狗。

在方向盘前连续工作14小时后,他的血糖像过山车般忽高忽低,只有高糖高脂的食物能让他暂时打起精神。迈克的体重已经飙到127公斤,腰围比卡车轮胎还宽,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场席卷美国的体重危机,早在他出生前就在玉米地里埋下了祸根。

在美国中西部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里,金灿灿的玉米秆子随风晃悠。这些玉米大多不会直接端上餐桌,却悄摸地主宰了美国人的腰围。时间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减少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开始大力补贴玉米产业。

玉米越种越多,价格越来越便宜,食品公司的负责人聪明劲儿上来了,这玩意儿不光能喂牲口,还能做成甜味剂啊!于是高果糖玉米糖浆横空出世,这玩意儿比白糖便宜得多,甜度还更高,饮料厂、食品厂乐坏了,可劲儿往产品里加。

1980年前后,某口某乐和某事某乐陆续把配方里的白糖换成了玉米糖浆。打那以后,这甜滋滋的玩意儿就钻进了面包、披萨、沙拉酱甚至婴儿食品里,超市货架上七成以上的加工食品都躲不开它。

商家还玩起了“加量不加价”的把戏,“超大份”套餐成了标配。当欧洲人还在小口嘬着330毫升的标准罐可乐时,美国快餐店里的饮料杯已经大得能当花瓶用了。

这糖浆甜得齁嗓子,可吃惯了还真戒不掉!俄亥俄州一家快餐店里最火的“超值套餐”包含一个巨无霸汉堡、大份薯条和一杯能装下一升可乐的杯子,这一顿下去就是1600大卡,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一天所需热量的一大半。

这么吃的结果就是血糖像坐过山车,刚吃完撑得慌,没过俩小时又饿得心发慌,逼得人不停往嘴里塞零食。但要说美国人胖全是因为嘴馋,那可太冤枉人了。走进洛杉矶中南部的社区小超市,冰柜里堆满了三美元一份的冷冻披萨,新鲜蔬菜水果却少得可怜。

研究显示,像洛杉矶这样的城市里,差不多两成居民住在“食品荒漠”地带,这些地方步行范围内没有正经超市,想买新鲜菜得坐公交跑老远。

有的美国人下班接孩子,到家都晚上七点了,哪还有劲折腾健康餐?三美元的炸鸡能让全家吃饱,十美元买把菜叶子还不够塞牙缝的。

更坑人的是身体自个儿还跟着捣乱,科学家发现,长期胡吃海塞会把人体的饥饿信号系统整乱套,该报饱的激素不干活,该报饿的激素瞎忙活,结果就是明明刚吃完饭,肚子又咕咕叫。

这就能解释为啥美国穷社区的肥胖问题特别严重,当新鲜食物又贵又难买的时候,人的本能会优先选择高热量食物,生怕下顿没着落。

就算知道这么吃不对,想改也难如登天,2020年至2021年期间,不得已的原因,全球大部分人得宅在家里,美国人也不例外,当时宅家的美国人平均胖了小二十斤。

纽约大学的营养专家玛丽恩·奈斯特一针见血:薯片公司每年砸50亿美金广告费忽悠你“好吃到停不下来”,学校健康午餐的预算还赶不上人家零头。食品公司养着大批说客,专门在华盛顿游说政客,前几年还成功搅黄了对含糖饮料征税的提案。

反观欧洲国家,虽然福利好,但管得也严。法国不让在学校旁边开快餐店;英国对含糖饮料额外征税,逼着厂商改配方;挪威首都奥斯陆规定,每个社区步行十分钟内必须有个卖新鲜蔬果的铺子。

再看美国,联邦政府每年还在往玉米、大豆这些加工食品原料上砸上百亿补贴,种蔬菜水果的农民却连汤都喝不上。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美国军方最先坐不住了,现在年轻人胖得连当兵体检都过不了,特种部队连体型合格的直升机驾驶员都招不着。

政府也开始行动,从2023年起联邦医保开始报销某些减体重药品,加州立法要求新建社区必须配套生鲜超市。底特律这些老工业城市兴起了“城市菜园运动”,把废弃厂房拆了种菜,既解决了就业又提供了便宜蔬菜。

四十多年前,玉米糖浆刚进入美国人的食谱,谁也没想到会酿成今天这场健康灾难。现在美国人总算整明白了,对抗肥胖不能光靠个人意志,得从根儿上改造食品环境、调整农业政策、改善城市规划。

其实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人,都得注重肥胖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可事关自己的健康问题,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