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游河南之郑州、洛阳、开封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3  浏览量:2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河南是诗词的厚土,诗词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古至今,河南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跟着诗词游河南,从诗词歌赋中寻觅河南的声音,以诵读的形式礼赞河南,体会诗境里的家国情怀,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穿梭千年的诗意,让我们与诗圣词豪同赏一轮明月同游一处美景!

郑州

名字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在此建都,隋开皇三年,改荥州为郑州。

历史典故:

楚河汉界、官渡之战、郭守敬测天、达摩面壁、十三棍僧救唐王等。

主要景区:

河南博物院、嵩山、少林寺、黄河文化公园、黄帝故里、黄帝千古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建业电影小镇、康百万庄园、二七纪念塔、中原福塔、千禧广场、方特、绿博园等。

《宿郑州》

[唐] 王维

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

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

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

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

虫思机杼悲,雀喧禾黍熟。

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

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王维大约六七岁时迁家至河南洛阳和嵩山,在此居住长达二十多年。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河南是王维的第二故乡。王维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赴济州(今山东济宁)途中,路过郑州时写下《宿郑州》。

王维一路东行,经东都洛阳,到了武牢(今虎牢关)。武牢属郑州管辖,且是“老郑州”的州治所在地,王维在这里住下,写了《宿郑州》。“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僮仆”,这四句交代路途情况。早上与周人辞别,晚上在郑州寄宿,离开亲人,越来越远了,一种凄凉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在这寂寞的旅途中,与诗人相亲相近的只有那随身僮仆了。这后两句摹写人情极真,刻画心理极深,生动地表现出一种莫可名状的凄清。

接下来八句由记叙、议论转为写景。诗人将这种凄清孤独的感情外化为具体可感的“雨中秋景图”:南阳、洛阳在视线中已逐渐模糊、消失,空阔辽远的原野笼罩在霏霏的霪雨、蒙蒙的烟气之中。村头,田父荷锄踏青而归,牧童短笛声声,怡然自得,村东水边高地上的主人家环绕在一片油绿鲜亮的庄稼中。还有悲鸣的秋虫,摇动的机杼,喧嚣的雀鸟。

诗的最后四句又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这两句是说:我昨天还在繁华的洛阳,而明天就要去偏远的郑州了。句意和开头二句“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前后呼应,既体现出感情的凝聚、深化,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开合有度,收放自如,浑然一体。“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微禄”是指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到穷僻边远的地方去。这二句话感情深沉、情韵丰厚而不作平白直露的激越之语,在自嘲中流露出更深沉的忧郁——情到深处人孤独。

全诗在征途愁思中以简单自然之笔意织入村野恬宁景物,又由恬然的景物抒写宦海沉浮的失意、苦闷和孤独。全诗诗情与画境的相互渗透、统一,最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

王维用平静的语气,描写了1300年前的郑州风景。现在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素有“中国铁路心脏”和“中国交通十字路口”之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郑州。郑州不是一个小资的城市,但没人能否认它的大气、兼容包并和舒适惬意。一碗烩面,三五好友,一把烤串,几扎啤酒,听听豫剧,这样的生活还在继续。

洛阳

名字来源:

洛阳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斟鄩、西亳、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周南……这一个个名字,尽展王者之气。

历史典故:

河洛图书、洛阳纸贵、程门立雪、乐不思蜀、定鼎中原等。

主要景区:

龙门石窟、白云山、老君山、关林、白马寺、天堂明堂、天子驾六博物馆、龙潭大峡谷、重渡沟、洛邑古城等。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洛阳,有说不尽的风雅趣事,吟不完的瑰丽诗词。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七言绝句《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传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夜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 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开封

名字来源:

春秋时,在此筑“启封”城。汉景帝刘启即位,为避讳改称开封。

历史典故:

窃符救赵、吴带当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

主要景区:

清明上河园、龙亭、铁塔、天波杨府、开封府、包公祠、万岁山大宋武侠城、中国翰园、大相国寺、朱仙镇岳飞庙、繁塔、开封古城文化客厅、大宋御河、书店街、宋都御街、山陕甘会馆等。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汴京元夕》明朝诗人李梦阳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李梦阳原籍甘肃庆阳,其父李正曾担任开封周王府教授,于是诗人全家迁徙到开封,开封就成了诗人的第二故乡。后来诗人在庆阳时回忆汴中的繁华景况,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通过对中山孺子、郑女燕姬精彩演出场景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一幅元宵节月光下许多台杂剧争妍斗丽的画面,反映了汴京元夕戏剧演唱的热闹景况。以形象精彩之笔,描写月夜歌唱的场面,十分生动而又韵味悠然,全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歌声,但又句句关涉歌声,在委婉的措辞中,把歌声表现得十分动人。

《汴京元夕》寥寥四句,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时演员擅场,众人齐唱的欢乐场面。流畅自然,清丽可喜,颇有唐竹枝民歌风味,为其集中七绝之佳作。

记者:雷静 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