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标兵】“改非”不褪色 余热映初心 民警老余的坚守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5-08-13 16:28 浏览量:1
在北斗山监狱,有这样一位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即便是在基层一线,都始终保持着人民警察的本色,在平凡岗位上续写着对事业的忠诚。余官德,这位曾担任刑罚执行科、教育改造科科长的老民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改非”后的他,忠心不改,拒绝“躺平”享清闲,主动请缨扎进监区一线,用“眼里有活”、“心中有策”的实干,诠释着“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的初心。
01
岗位能变,初心不变:
从“科长”到“一线民警”的主动选择
“我干了一辈子监狱工作,最懂罪犯的心思,也最了解改造一线的事”。这是余官德改非后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当监狱号召机关警力下沉监区时,他便主动响应号召,毅然决定向组织申请,辞去教育改造科科长职务,奔赴一线。
熟悉余官德的人都知道,他完全可以选择留在机关科室,做些相对轻松的协调工作。毕竟,从警三十多年,他先后在刑罚执行科、教育改造科担任负责人,他有着丰富的监管改造罪犯工作经验,是监狱系统出了名的“政策通”“活字典”。他的工作经验,足以成为年轻民警的活“教材”。可他却说:“在哪里都是一样,在监区也会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出来”。
就这样,54岁的余官德收拾好行囊,来到三监区一分监区,从一名科室领导变成了一名普通的一线管理民警。来到一线直管罪犯,与年轻民警一起值班、执勤、巡查、谈话,在这里开始了“改非”后的全新旅程。
02
眼里有活,心中有策:把“小事”办进
大家心坎里
在监区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一线事务繁杂,大到罪犯思想波动,小到设施设备维护,样样都得操心。可在同事们眼里,余官德就像一个“管家婆”,只要是分监区的事,他都会主动去揽着做,他总有使不完的劲,更有解决问题的“金点子”。
2024年8月的一个深夜,三监区的民警浴室传来一阵抱怨:“这热水器又坏了,忙了一天连个热水澡都没法洗!”原来,由于使用年限长,洗浴室的热水器频繁出故障,维修了几次都不见好,大家只能用冷水简单擦拭。余官德听到后,第二天一早就围着热水器转了好几圈,仔细查看型号、询问损坏原因。他没有简单把问题上交,先是查明问题原因,原来是热水器的内胆破裂漏水,随后自己上网查政策,发现国家正在推行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这不正好能用上吗?”余官德立刻向分监区领导汇报,主动承担起设备更换的协调工作。他跑前跑后办理审批手续,联系商家评估旧机,带着相关材料到监狱外办理补贴申请,仅用三天时间就将一台崭新的热水器安装到位。当第一个民警拧开热水龙头时,大家都笑着说:“还得是老余,这下问题解决,又能洗上热水澡了!”
在分监区的任何角落,总能看到余官德巡查的身影。他手里总拿着一个小本子,哪里的墙皮开裂了、哪个角落的水管在滴水、哪台机器的螺丝松了、哪扇门窗的合页锈了,他都一一记下,然后联系维修人员及时处理。有年轻民警不解:“这些小事交给专门的师傅就行了,您何必这么较真?”余官德却说:“安全无小事,哪怕一颗松动的螺丝,都可能酿成大隐患。咱们多走一步,大家就多一分安全。”
正是这份“眼里有活”的细致和“心中有策”的担当,让他所在的分监区连续多年保持安全零事故,分监区领导刘鑫鑫都说:“有余科长在,我们心里踏实!”
03
以心换心,以策化冰:让“刺头”罪犯
重燃新生希望
教育改造罪犯,是监狱工作的核心。而面对那些“破罐子破摔”的“刺头”罪犯,不少年轻民警常常感到头疼,余官德却总有办法“对症下药”。
在三监区一分监区服刑的江某,是大家公认的“难啃的骨头”。30出头的他因敲诈勒索、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20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江犯入监以来,得知自己罪重刑长,附加刑执行困难,一直意志消沉,思想包袱重,整个人像丢了魂一样。
“反正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改造还图个什么?”他破罐破摔,不仅经常和其他罪犯发生摩擦,对民警的管理也阳奉阴违,成了分监区的“改造老大难”。
余官德主动提出:“让我试试”。第一次找江某谈话,对方要么低头不语,要么冷嘲热讽:“余科长,别白费力气了,我这样的人,减刑轮不上,出去也没活路。”余官德没有放弃,他先调阅了江某的全部案卷,了解其财产判决细节,甚至从其他民警处打听他家里的实际情况。
第二次谈话,余官德没有讲大道理,而是给他讲到了政策文件。“你看,法律明确规定,法院执行财产刑时,必须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基本生活保障,你父母的基本生活和居住肯定有保障的”。看到江某眼神动了动,他又接着说:“至于减刑,国家对涉黑涉恶罪犯确实从严管控,但绝不是“一刀切”。咱们监区的李某、张某,和你罪名相似,有的比你刑期更长,因为改造积极,都获得了减刑机会。
一次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一条条清晰的政策解读,一个个真实的改造案例,慢慢融化了江某心中的坚冰。有一次,江某突然问:“余科长,我真的还有机会吗?”余官德拍着他的肩膀说:“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你现在好好改造,就是在为自己攒机会”。
在老余的多次谈话下,江某终于开了窍,态度发生了180°的转变,不仅能遵守监规纪律,还积极参加劳动,毅然变成了分监区的改造积极分子。在分监区,像江某这样被余官德“拉回来”的罪犯还有很多。他常对年轻民警说:“罪犯也是人,他们心里有疙瘩,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帮助罪犯打开心结,让他们看到希望,重塑改造信心,才能消除监管安全隐患。”
04
主动补位,盘活资源:让教育改造“不打烊”
今年7月份,监狱成立高危分监区,集中关押管理改造抗拒改造、扰乱监管秩序的罪犯。由于是新成立的监区,监区的电视广播系统还在招投标阶段,罪犯的教育学习只能靠民警口头讲解,民警每天授课工作量较大,效果大打折扣。
“教育改造不能等,更不能断!”作为曾经的教育改造科科长,余官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找到分监区领导:“我在教育科待过,知道哪些资源能用,让我来协调试试。”
他先是跑到教育科仓库,翻出一台闲置的电教播出机,又联系教育科的同事,找来高清线、分配器等配件。没有专业的线路铺设人员,他就带着年轻民警一起动手,爬上爬下布线、调试信号;没有现成的教育视频素材,他就回原科室“求援”,把库存的法律知识、心理健康、技能培训等民警授课视频课件重新编辑整理,编制课程表实现每日播放。
短短半个月,一个简易却实用的“广播电视教育系统”就搭建起来了。当罪犯们通过电视机看到普法讲座、技能教学片时,其他民警感慨:“你看,专业的事还得要专业的人来干,”
不仅如此,余官德还结合高危分监区罪犯的特点,借鉴过去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分类教育+个别辅导”的方案:对涉黑涉恶罪犯重点开展法治教育和价值观重塑,对暴力倾向罪犯加强心理疏导。在他的带动下,分监区的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升。
从科室领导到一线民警,岗位变了,但余官德对监狱事业的热爱没变;从“发号施令”到“亲力亲为”,角色变了,但他“在岗就要尽责”的担当没变。
在余官德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民警“改非不改初心”的坚守,更看到了一代监狱人“拒绝躺平、主动作为”的精神传承。他就像一盏明灯,在平凡的岗位上散发着光和热,照亮着罪犯的新生之路,也为年轻民警树立了最生动的榜样。这份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致敬。
文稿来源:组宣科(作者:舒乾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