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根“钢铁脊梁”深扎江底——宜昌长江公铁大桥主塔桩基冲刺八月收官

发布时间:2025-08-13 16:44  浏览量:2

长虹飞架、高铁穿城。这不仅是宜昌交通史上的里程碑,更是400万宜昌人民翘首以盼的城市愿景。

作为宜涪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宜昌长江公铁大桥建设迎来关键节点。承载桥梁的南北主塔已浇筑73根桩基,其中江南8号主塔墩的桩基施工已全部完成;江北7号主塔墩亦进入冲刺阶段,剩余9根桩基将于8月底“扎根”江底,成为大桥拔节生长的“钢铁脊梁”。

日前,记者走进大桥建设一线,实地探访这一国家重大工程。

宜昌长江公铁大桥效果图。 中铁大桥局 供图

15台重型机械“扎堆”协作

与江南充足作业面不同,江北7号主塔墩施工场地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由于位置紧邻滨江大堤、市政道路与居民区,作业面仅6000余平方米,不到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这个狭窄空间里,密集排布着8台旋挖钻、5台履带吊、2台挖掘机。远远望去,吊机高耸、钻杆冲天,犹如一簇破土竞长的“钢铁春笋”。

其中,两台新成员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施工单位新引入的新能源旋挖钻。在市区两级政府和电力部门全力配合下,新设备享受专用变压器的优待,顺利上岗。尽管每台价格比柴油机高出60余万元,但它们更安静、更节能、更环保。宜涪高铁湖北段2标项目经理部负责人直言:“这笔投入,值!”

除了空间逼仄,7号主塔墩基础施工更为复杂。为了保障长江大堤和近邻道路安全,在主塔墩40根3米直径的桩基外围,还需要环绕打下80根2.2米直径的支护桩,形成“砼墙铁壁”。

宜涪高铁2标一分部项目党支部副书记冯力介绍,尽管空间受限,但项目部技术人员操作重型机械“灵活走位”,确保了施工现场有条不紊。

工人正在进行7号主塔墩下部结构桩基钢筋笼焊接。 三峡日报记者 付蓓蓓 摄

主塔桩基连续作业“一气呵成”

在7号主塔墩23号桩基位置,直径3米的钢护筒深深打入地下,钻杆带动钻头在泥浆中持续旋转掘进。大约40分钟,钻头出水、清渣、再下钻,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然而,对于直径3米、孔深56米,且地质条件以卵石层及凝灰质砂岩为主的桩基,安全施工并非易事。

冯力道出关键挑战:“与大众认知有所不同,一根这样的大直径桩,从开始钻进到最终混凝土灌注完成,需要4至5天连续作业。一旦中途暂停,超厚卵石覆盖层极易引发塌孔事故,其后果对工期和质量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大直径桩基基岩内施工的另一难点在于不能一次成孔,需要“层层递进”。旋挖钻需要先钻1.5米直径的孔洞,再依次更换2米、2.5米、3米直径的钻头,总计下钻四次成孔。

23号桩基刚刚成孔,就马上进入灌注环节。履带吊把9米长的钢筋笼稳稳吊起放入,锁住顶端后吊起第二节,由工人辅助对接并拧紧用于连接的螺纹丝头,再解锁继续放入,直到四截钢筋笼如“搭积木”般拼接完毕,直达孔底。

随后,约300立方米的混凝土源源不断注入,标志着又一根“钢铁脊梁”顺利扎根。

宜昌长江公铁大桥主塔建设现场。 三峡日报记者 付蓓蓓 摄

后续钻孔不必“挑灯夜战”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加上10月中旬就进入中华鲟的产卵保护期,桩基施工的窗口期格外紧张。

“按计划,7号主塔墩剩余的9根主桩、30根支护桩必须在8月内全部完成。”项目经理部负责人表示,“主塔桩基施工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市民的正常生活,但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缩短影响周期,同时抢工期、赶进度,全力把这个重大工程早日、安全、优质地交到宜昌人民手中。”

好消息是,江北另外5个桥墩和1个桥台的桩基,直径均在1.5米以内,可实现“一日成孔”。冯力表示,项目部将采用白天钻孔、夜间灌注的施工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此外,江对岸捷报频传。8号主塔墩42根桩基,13、14号墩共36根桩基均按期完工。目前,3个桥墩正开展工序转换的相关作业,即将进入承台和墩柱施工的新阶段。

待到2029年,宜昌长江公铁大桥建成之时,巨龙凌空飞架、高铁飞驰穿城,将成为山水宜昌的新风景。

建设者战高温保进度

70℃钢板上焊“筋骨”

8月9日正午时分,在宜昌长江公铁大桥7号主塔墩施工平台,记者将一支温度计放在钢板上,不一会儿温度直逼70℃。

蹲在不远处的钢筋工李正华身着长袖工装,外罩绿色反光背心,手戴厚重防护手套,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滋滋滋,噼啪!”他一手稳握焊枪,一手迅速扣下防护面罩,蓝白色的焊接弧光骤然爆闪,钢筋成功卡入定位槽。俯身绑扎时,豆大汗珠顺着黝黑的脸颊滚落,在工装衣领浸开一片深色汗渍。

“主塔墩钢筋笼好比桥墩的‘筋骨’,误差得按毫米算。”为保障工程节点,这位经验丰富的钢筋工每天至少要持续近4小时的高强度操作。短暂停歇时,他喝口水、擦把汗、直起腰、喘口气,或是等待吊车运送构件,目光仍不离作业面,默默筹划着下一道工序。

当前正值大桥桩基结构施工关键期,三伏天尚未结束,户外作业面临着中暑风险高、施工效率受影响等挑战。而在长江南北两岸,有近400名像李正华这样的建设者始终坚守一线。

面对持续“烤”验,项目部把工地安全驿站变成“避暑港湾”,设立饮用水、藿香正气液、十滴水等领取点,全天不限量供应,撑起一片“绿荫”。

“避开太阳最大的时段,咱们干活更有劲儿!”刚从作业面下来的工人说,有高温预警时,每天11时到16时户外露天作业全面叫停。为平衡施工进度,项目采取夜间施工增长作业时间的补偿措施,适当规避了中暑风险。

炎热天气与设备运转叠加产生高温,不仅会影响机械的使用寿命,也极易出现安全事故,让工程机械“退烧”刻不容缓。

“每日班前清洁散热器内外的灰尘、油污等堵塞物,检查冷却液液位,确保通风顺畅,是高温下设备正常运转的关键。”中铁大桥局宜涪高铁2标一分部物资设备部负责人付超介绍。

桥下长江奔涌,桥上焊花飞舞。热浪翻滚的钢筋丛林里,建设者们与高温较劲,每一道毫厘不差的焊缝、每一滴无声浸润的汗水,都为大桥浇筑着最坚实的根基。

三峡日报记者 邓羽琴 通讯员 何鑫诚

控噪声 防粉尘 治污水

一线施工“绿意”浓

“噪声:55分贝”。8月9日,宜昌长江公铁大桥江北工地入口的电子显示屏上,数据实时跳动。在7号主塔墩、8号主塔墩等关键点位,这样的环境监测站正将噪声、温度、湿度等参数源源不断地传回项目经理部。

“一旦数值超过规定标准,系统立即预警,现场就会同步调整施工节奏。”宜涪高铁2标一分部项目安全总监杨元懋说,江北工地毗邻居民区,控制噪声是施工方的“必答题”。

桩基阶段,出渣曾是噪声最严重的工序。以往,旋挖钻机通过抖振钻头排出挖起的渣土,钢铁相互碰撞,“哐哐”声百米外清晰可闻。

“现在我们改用人工持振动棒辅助或人工镐挖的方式出渣,有效减少了噪音传。”杨元懋介绍,除此之外,项目优化作业安排,高噪声工序全部调整至白天进行,夜间仅保留插打作业;钻孔由“多机并联”改为“单机轮作”,避免噪声叠加。同时,减少大扭矩旋挖钻机单次作业时长,并采用加装阻尼器的静音型振动锤,从源头减震降噪。

视线放远,围挡正在“长个儿”。7号主塔墩周边400米的施工围挡从2米加高至4.5米,8号主塔墩外侧设置双层临时围挡。离工地仅一道之隔的江山风华小区沿江路段,竖起长达208米的声屏障,内部填充吸音棉,把噪声“拦腰截断”,待第三期征拆完成后,小区西侧也将竖起降噪降尘围挡。

人防物防技防之外,项目部主动上门,积极与居民沟通,商量解决方案。“项目部购买了300副硅胶耳塞,委托我们向工地周边区域的居民免费发放,大家表示理解支持。”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粉尘与废水管控同样不容有失。控制粉尘的秘诀在于“以水克尘”。施工现场,围挡上的喷淋装置持续喷洒细密水雾,两台洒水车沿便道循环作业,每两小时完成一次全域洒水。在钻孔等易产尘点,工人严格执行“湿法作业”标准,开钻前预先湿润作业面,有效遏制粉尘扬起扩散。

长江之畔,守护碧水清波是施工的底线。项目部针对南北两岸不同的情况,建立了全流程污水管控机制,污水均经过沉淀过滤后排出。

“每一项指标的背后,都是我们对城市、对长江的承诺。”项目经理部负责人表示,要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三峡日报记者 邓羽琴 通讯员 陈博文 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