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新记丨告别水上养鱼,雪峰湖20万群众靠什么把日子过得比柑橘甜?

发布时间:2025-08-13 14:43  浏览量:2

原载《湖南日报》2025年8月13日03版

从渔网密布到水果飘香、茶旅融合,安化以生态转型破局,打造诗意栖居地,探索“山水经济”新路径——

茶果飘香雪峰湖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军 邢玲 通讯员 刘翼张 陈垚

【大湖名片】

雪峰山北麓资江中游安化段的大(1)型水库柘溪水库,又称雪峰湖,是“湖南版的千岛湖”。区域包括安化县柘溪、马路、南金等8个乡镇和1个林场。

安化县南金乡宝塔山村。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萌 摄

雪峰湖延绵56公里,总面积15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85平方公里,有雪峰湖国家地质公园和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两张名片。地质公园内保存有世界最大的冰碛岩带,延伸长度达700米。湿地公园里森林覆盖率达85%,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2种。

【大湖纪事】

20世纪60年代初,柘溪大坝横锁资江,自此湍流化碧波,险峡变平湖。百里雪峰湖,便在这青山夹峙处,铺展成一轴水墨长卷。

初秋,记者访雪峰湖,自柘溪镇码头溯流而上,但见湖中有山,山中有湖;山崖对峙,水天一线。45座岛屿如散落的碧玉,岛上茶园青翠,柑橘飘香……风过时,水波摇漾,茶香暗度,待要细品这方山水,船转过一道弯,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

护一湖碧水

——生态治理入选“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1961年,柘溪水库建成蓄水。20世纪80年代末,库区开始发展网箱、拦网养鱼,经过近30年发展,2016年渔业年产值达20亿元。

然而,“两网”养鱼使得雪峰湖总氮含量严重超标,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变脏变臭。

发展经济不能欠下生态环境账。安化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启动库区“两网”退出。2014年,安化县入围国家“百湖千亿”工程。2016年3月起开展雪峰湖“两网”整治。2018年6月,1806户水产养殖户全部退出,相关养殖设备全部拆除。

“水库不让养鱼了,干什么好呢?我思来想去,最擅长的还是跟鱼打交道……”安化宏生养殖有限公司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负责人王标才告诉记者,他“上岸”后便与人合伙在唐溪村利用山溪水工厂化养鱼。

安化宏生养殖有限公司。

在宏生公司,记者看到,35个高密度标准化养殖圆池整齐排列,王标才拿起鱼食豆粕抛进池子,鱼儿争相抢食,激起阵阵水花。“鲈鱼每公斤40元,销往重庆、贵州等地。虽然售价比同类鱼高一些,仍不愁销路。”他说,“比起原来库区养殖,虽然现在投入多、成本高,但是鱼的产量、售价也比原来高,算起账来差不多。”

烟溪镇烟溪社区养殖大户刘海在“两网”退出后,办过厂、做过生意,现经营一家品牌零食超市。“‘两网’养鱼收入虽然高,但确实影响生态环境。”刘海告诉记者,如今超市收入稳定,“钱赚得心安理得!”

“两网”退出后,库区非法浮动设施(俗称“钓鱼平台”)开始无序发展,形成库区水环境新的污染源。2022年2月,安化县出台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开展打击违规垂钓执法行动。2024年1月,262户568个“钓鱼平台”全部拆除。

悠悠资江,以一条优美的弧线流经邵阳、娄底、益阳。在省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下,邵阳、娄底、益阳三市联合制定全省首个协同立法项目《资江保护条例》,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保护联席会议、信息共享、应急处理、联动保洁、生态补偿、联合执法“六项机制”,实现法护“一江水”、治理“一盘棋”。

安化县库区移民事务中心资源服务站负责人曹辉介绍,安化重点做好了雪峰湖生态环境保护。现在每天安排30人和垃圾打捞船、垃圾运输船清运湖中垃圾,平均每天打捞垃圾近百吨,高峰期达500多吨。

从无序开发、到被污染、再到规范治理,雪峰湖由“脏黑臭”变为“净清秀”,入选省生态环境厅“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今年1至6月,雪峰湖地表水水质断面省监控点的检测数据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

酿一份甜蜜

——近20万群众“移”入幸福生活

行至雪峰湖畔的柑橘园,只见绿油油的果实压弯了枝头。这片承载着近20万库区群众希望的“黄金产业”,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甜蜜篇章。

雪峰湖区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柑橘生产,是全省柑橘主产区之一。安化县聚焦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完成柑橘品种改良3000亩。2023年2月,安化县成功创建省“柑橘品改示范县”。

“我家有17亩橘园,6年前完成品种改良,去年柑橘收入16万元。”南金乡宝塔山村邓寄生在自家橘园开心地说。村支书张岳周介绍,这个全移民村2200亩柑橘园,让80%的村民尝到了致富甜头。

安化县南金乡宝塔山村橘园。

“宝塔山的柑橘颇具盛名。”南金乡党委书记孟志刚说,该村种植的宫川蜜柑1985年获首届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近几年针对橘园品种老化、病虫危害、产量偏低等问题进行品种改良,柑橘由原来每公斤2元左右提升到4.6元,每亩收入超1.2万元。

8亩柑橘园,收入10万元。宝塔山村果农增收的底气,来源于雪峰湖畔的湖南省无病毒柑橘良种繁殖中心。走进该中心,犹如走进一个柑橘的“百宝库”。中心副主任姚立春介绍:“我们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无病毒柑橘良种294个,年产无病毒柑橘种苗800万株,选育出安化红、安化蜜橙等多个优良品种,成功登记糖橙、天草、红肉脐橙等新品种10多个。持续推进雪峰湖区域8个乡镇的柑橘品种改良和新品种推广,助力果农增产增收。”

安化县利用库区小气候,发展黄桃、猕猴桃等小水果种植。眼下,黄桃进入采摘期,黄澄澄的果实挂满枝头。连日来,柘溪镇安化黄桃家庭农场负责人邓电魁忙着采摘、发货。他从1999年开始种黄桃,200亩果园年产黄桃5万公斤、黄金梨1.5万公斤、珍珠桃1万公斤。一到收获季,前来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解决了周边7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我们种植的是绿色水果,果味足、品质好,采摘回来后直接打包发走。”邓电魁说。

夕阳西下,满载水果的快递车驶出山村。当最后一缕阳光洒在果树上,映照出的不仅是丰盈的果实,更是库区群众红火的好日子。

富一方百姓

——从“卖茶叶”到“卖风景”“卖体验”

在“中国黑茶之乡”安化,雪峰湖流域自古便是茶叶种植与加工的黄金地带。这里不仅孕育了黑茶文化的千年脉络,更以独特的湖光山色为茶园平添灵韵。

安化县柘溪镇唐溪村唐溪茶场。

漫步唐溪茶场凤凰岛,层层茶垄依山蜿蜒,宛如大地的指纹。这片被评为“中国美丽十大茶园”的秘境,将700亩翠绿茶园与700亩果园完美融合——春夏采茶,秋冬摘果,四时皆有滋味。茶场党支部书记陆学周说,游客在此既能体验采茶制茶的古老技艺,又可感受瓜果满枝的丰收喜悦。

雪峰湖的茶故事远不止于此:渠江镇传承着“黑茶之祖”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芳香沁人;烟溪镇的红茶成为湖南茶香飘世界的金名片;马路镇更以“益阳茶叶第一镇”的盛誉,续写着这片土地与茶叶的不解之缘。

距唐溪茶场4公里处,斯途·凤凰屿民宿静卧山水之间。推窗即见一幅流动的《千里江山图》——远眺,雪峰山脉如黛色屏风迤逦展开;近观,资水碧波载着游船的汽笛声缓缓远去。在这里,晨起可后山体验采青,日暮能乘船逐浪观霞。即便是简单的临水一盏,也能品出山水真味。民宿店长张真珍笑言:“凤凰岛茶园便是我们的后花园。”这方被抖音评为益阳民宿人气榜首的秘境,以“最安化”的方式,诠释着“诗意的栖居”。

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在云台山八角茶业公司,90后掌门人龚意成见到记者就报喜,他刚跟某品牌茶饮企业签下一笔大单。这个传承三代的茶世家,既守着爷爷“做地道安化茶”的嘱托,又玩出了新花样:速溶茶包追赶都市节奏,5G茶园对话数字时代。他说,茶旅融合不能只停留在风景上,除了到山上感受茶园的生态之美,还可到工厂了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工艺,体验黑茶的制作、品味茶文化。八角茶业已成为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去年盛夏,2000多名游客在这里触摸传统制茶的温度,看见科技赋能的未来。

【专家点评】

以退为进的协调发展智慧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宁启蒙

雪峰湖作为镶嵌在资江的一颗“红宝石”,从网箱密布到碧波重现、从单一渔业到“旅游+茶果”多元发展,其破立之间,清晰展现了对湖区保护与发展关系的科学把握,堪称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典范。

昔日为生计而兴的“两网”养殖,虽创下20亿元年产值,却让清波蒙尘。安化县以魄力破局,筹资8亿元专项资金,推动1806户养殖户转产,终使雪峰湖重现碧波荡漾。而今以生态为本,借湖光山色育旅游活力,凭茶果飘香富一方百姓,凤凰岛茶园入列“中国美丽十大茶园”,良种繁育基地年产柑橘种苗800万株。当地人民凭借以退为进的发展智慧,在山水间写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篇章。

雪峰湖这种退养还湖、茶果富湖、文旅兴湖的发展模式,既守住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为同类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作者:杨军 邢玲

责编:戴蓉

一审:张笑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