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捎给总书记|内蒙古兴安盟郭永财家庭:从“忧居”到“优居”,安居梦照进现实
发布时间:2025-08-13 16:53 浏览量:1
走亲戚档案
📍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 郭永财家庭
我们家早就搬进了新楼房,现在冬天统一供暖,再也不用早起生炉子,屋里很暖和。这几年,退休金也涨了,不愁吃穿,看病医保报销不少,日子过得挺舒心。阿尔山市的旅游也火起来了,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希望您还能到阿尔山来做客。
——郭永财
冬日的阿尔山,白雪皑皑,一片银装素裹。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亲切看望慰问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
阿尔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南山麓。几十年间,阿尔山为国家经济建设源源不断提供优质木材,2012年上半年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4年,这座因林而生的城市正处于艰难的产业转型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阿尔山,为阿尔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地的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把棚户区改造、旅游业发展、生态保护作为重要任务,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亲眼见证阿尔山的点滴变化,郭永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以前住小砖房,黑烟咕咚咕咚地冒着。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变化老大了,可享福啦!”
郭永财和女儿郭海霞 蔡呈亮摄
温暖到访
阿尔山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四五十摄氏度。
郭永财一家是典型的林业工人之家。2014年,全家住在林业局建的平房里,不到40平方米,带一个小院子。
郭永财是个勤快人,“舍得烧柴火,屋里一凉就把火墙点着。”他还养马,方便上山拉柴火。即便如此,冬季在屋里也需要穿上棉裤、棉胶鞋,“早晨起来特别冷,冬天最痛苦的就是起床穿衣服。”
“总书记来我家那天,天晴,没风,阳光特别好。”郭永财记得,那天下午,在自家院子门口,远远地看到总书记迈着稳健的步伐从胡同口走来,郭永财和家人赶忙迎了上去。
“总书记微笑着和我们一家人一一握手。”郭永财至今都记得习近平总书记那双宽厚有力的大手,“温暖极了”。
院里建有仓房,堆放着取暖用的柴火和煤块,晾晒着自家采摘的蘑菇、蕨菜,还有冬季常吃的冻豆腐。
“总书记问我,挂的干菜是什么菜,干蘑菇是从哪里采来的,屋里怎么取暖……”习近平总书记问得特别仔细。
走进屋内,习近平总书记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郭永财一家的生活。
“总书记特别平易近人,说话可和气了。”11年前的场景,郭永财的女儿郭海霞铭记在心。她为总书记现场演示了如何使用屋内的压井取水,打开菜窖给总书记看一家人冬天常吃的土豆、白菜。
“总书记还问我父母身体怎么样、收入如何、有没有医保,问的都是咱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郭海霞温暖地回忆。
郭永财的老伴儿冯秀华喜欢养花,窗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看到屋里水灵灵的鲜花,习近平总书记点赞道:“花真好,有春天的气息。”
“快过春节了,知道你们有困难,特地来看望你们。”坐在郭永财家的炕头,习近平总书记和郭永财、冯秀华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听说这片棚户区已列入棚改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问困难群众工作,让每个家庭都过好节。
“习爷爷准备离开时,我不由自主地挎上了他的胳膊,送他出院门、穿小巷,一直送到大路上。”郭永财的外孙女刘鑫当时正在读高三,总书记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脱口而出,“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住进新居
郭永财的新家位于阿尔山市林海街道鸿旭小区,是一个二层朝南的一室一厅,近50平方米,格局紧凑。阳光从窗户洒进来,暖意融融的房间里亮亮堂堂的。
2014年,郭永财一家乔迁新居,“刚搬进来时还不习惯,我一天要在屋子里转好几圈,摸摸墙、摸摸地,总觉得像在做梦。”
阿尔山市集中供暖季从10月1日到来年4月30日,新居铺了地暖,摸上去暖暖的。家里用上了自来水,一拧水龙头,水就来了;厨房用上了时新的电器,通了液化气,再也不用天天早上起来劈柴、烧火、往外撮炉灰了;卫生间装了抽水马桶、热水器,如厕、洗澡都很方便。
家务活儿少了很多,闲暇的时候,郭永财常常出去散散步,看看阿尔山的美景,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见到老邻居、老同事,大家热情地打招呼。
提起老伴儿冯秀华,郭永财一脸幸福。“我老伴儿做饭可好吃了。搬进新居后,天天变着花样做饭,经常包各种馅儿的饺子。”
居住环境变美了,各项保障也跟上了。
内蒙古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兴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王馨/摄
“我的医药费,医保能报销90%。”郭永财很欣喜,平时吃药,一年也只需要自己负担三四百元。2014年,他的退休金还属于中等水平,现在涨了不少,在当地算是较高水平。
这些年,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兴林社区书记王馨一直在琢磨如何让棚改户住得安心、舒心。社区成立了百人合唱团,丰富了棚改户的精神生活。
郭永财也想为社区出把力,2024年,他当上了阿尔山市林海街道兴林社区的夕阳红志愿者。
旅游蝶变
绿色是阿尔山的底色。
四季皆美的阿尔山,2024年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3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更成为游客们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2015年,随着阿尔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郭海霞来到杜鹃山庄,从事客房服务工作。以前她跑山采蕨菜、蘑菇,凌晨三四点就得骑着摩托车带着干粮出门,“干一天挣一天的钱,冬天没有太多活儿时,就会心慌”。
郭海霞对现在的工作挺满意。“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比跑山轻松多了,每月中旬就能领到工资。”郭海霞脸上满是幸福。还有一年多时间,她就可以享受混岗工退休政策了。
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许静说,阿尔山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将生态保护作为旅游发展的根基,创新打造了森林浴道、森林雪野、哈拉哈漂流等生态旅游产品,与全域旅游战略深度融合,构建景城融合、生态兴旅游的新发展模式,不仅守护了“东北水塔”的生态屏障功能,更转化为旅游发展的绿色动能,实现了生态价值转化率超80%。
天高云淡的阿尔山,蓝天白云无比纯净。柏亚斌/摄
郭永财家旁边建起了“阿尔山之窗”,这是目前阿尔山市体量最大、功能最完备的文旅体育综合服务体。
每次给外地游客讲解,阿尔山市文化旅游服务中心讲解员、土生土长的阿尔山人刘悦君都感觉很有成就感。“外地游客对我们阿尔山的四季风貌、野生动物、风俗文化、非遗文化都特别感兴趣,我也非常愿意和游客分享阿尔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以及在阿尔山生活的趣事。”刘悦君笑着说。
窗外,倾斜的屋顶上,厚厚的雪被风吹过,形成优美的弧线,如同梦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