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回应“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成先进事迹,反馈给镇政府了
发布时间:2025-08-13 16:56 浏览量:2
2025年8月11日,吉林白城市一则《关于拟推荐申报“吉林好人”候选人的公示》引发舆论海啸。23岁的镇赉县基层干部齐某因“孝老爱亲”事迹入选公示名单,其中赫然列着“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的日常细节。短短数小时内,网民质疑如潮水般涌来——“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面对汹涌舆情,白城市精神文明办迅速撤下公示,宣布取消齐某候选资格,并承认其事迹“确实比较弱”。一场围绕道德标杆刻度的全民辩论就此引爆。
这场看似寻常的评选风波,实则揭开了当代中国道德建设中的深层命题:当传统“好人”评选遭遇现代价值评判,当程序正义碰撞公众期待,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榜样?
一、道德评选的结构性困境:平凡善举与标杆高度的永恒张力
“吉林好人”评选自2014年启动,旨在发掘“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典型。制度设计的初衷值得肯定——让道德榜样从神坛走向人间。但当23岁、刚入职的齐某因“照料奶奶”“教老人用手机”“炒菜放辣椒”等行为成为省级候选人时,公众的错愕揭示了评选标准的模糊地带。孝亲敬老本是传统美德的基础要求,若将其等同于“不平凡的贡献”,无形中拉低了省级荣誉的标杆高度。
更深层矛盾在于基层实践与顶层设计的脱节。白城文明办强调齐某是“五棵树镇按程序推荐,经实地复核公示”69,程序看似合规。但当材料将“多放辣椒”与“陪爷爷游北京”并列书写时,暴露了基层对“先进事迹”概念的误解——前者是生活化的体贴,后者才是稀缺性付出。这种表述的随意性,折射出部分基层单位将“身边好人”异化为“身边琐事”的倾向5。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齐某的“00后”身份与入职时间。作为2025届民办高校应届毕业生,7月刚入职即获省级荣誉提名,公众自然质疑:一个尚未经历时间检验的年轻人,其日常孝行是否足以承载“省级模范”的重量?当道德评选被赋予潜在晋升通道功能时,程序正义更需经得起审视。
二、程序正义的悖论:从“合规操作”到“公众信任”的鸿沟
白城市文明办的危机应对堪称“教科书式操作”:24小时内撤公示、做说明、取消资格、承诺整改。但这种高效背后,反而凸显制度脆弱性——既然宣称“经过实地复核和当地公示”,为何舆论发酵后才承认“事迹较弱”?如果基层推荐真实有效,为何因网络质疑就匆忙否决?
程序正义的实质不是流程完整,而是公信力积累。当镇政府推荐材料将“多放辣椒”作为核心事迹上报时,复核环节未发现表述问题;当当地公示未引发异议,上级审核却未质疑事迹分量——层层把关形同虚设。更令人忧虑的是,取消决定未公布具体评估标准,仅模糊表示“事迹较弱”,这种“因舆论压力改判”的操作,反而损害制度权威性。
公众质疑的核心并非否定齐某的善举,而是警惕评选沦为“指标游戏”。某县文明办工作人员透露,部分地区为完成好人指标,存在“矮子里拔将军”现象。当道德评选异化为行政任务,凑数申报、拔高琐事的风险便如影随形。程序正义的真正落地,需要从追求“数量达标”转向“质量过硬”。
三、网络时代的道德审判:情绪传播对理性讨论的消解
“炒菜多放辣椒”这一短语在舆论场中的病毒式传播,堪称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样本。网民迅速聚焦这个具象细节,制作表情包、创作段子:“明天我给我妈盛饭多舀半勺,能评中国好人吗?”。戏谑背后,实质是公众对道德评选严肃性的解构。
值得深思的是舆论场的选择性失焦。齐某事迹中本有更具分量的内容:照料糖尿病祖母需长期付出,带老人游北京体现孝心厚度。但“辣椒梗”的娱乐化传播淹没了这些亮点,正如某媒体所言:“舆论放大镜放大了槽点,模糊了善举”。当碎片化表达主导公共讨论,理性空间被情绪化审判挤压。
网络监督与舆论审判仅一线之隔。齐某在不知情中成为全网靶心,其私人信息被传播,善意被嘲讽——这种代价不该由个体承担。更健康的方式应如《新京报》所倡:“对事不对人,齐某的孝心值得肯定,但评选标准值得商榷”。在人人握有麦克风的时代,道德讨论需警惕娱乐化消解严肃性的陷阱。
四、重构榜样生态:从“好人评选”到“道德养成”
风波背后是评选理念的时代之问。当00后渐成社会主体,传统“苦情楷模”“牺牲型榜样”感召力式微,但若转向推崇“生活化好人”,又面临标杆高度不足的质疑。破解困局需要三重突破:
建立梯度化评选体系。村级表彰“孝顺子女”、市级评选“道德先锋”、省级树立“时代楷模”,让善行在不同维度绽放光彩。上海市“孝亲家庭-孝善之星-道德模范”三级荣誉链值得借鉴:基础孝行获社区表彰,带瘫痪父母工作十年的护工才参评市级荣誉。
引入量化评估维度。孝老爱亲类评选应设置时间跨度、付出强度等指标。如山东省规定参评省级孝心榜样的必要条件包括“持续照料失能长辈三年以上”或“承担超常经济压力赡养老人”。避免将偶发温情等同于持久奉献。
强化过程引领功能。道德建设重在春风化雨而非颁奖授牌。浙江某社区每月举办“孝亲茶话会”,邀请普通家庭分享“为父母做的小事”,不设奖项却参与者众。当“多放辣椒”的暖心细节在邻里间传扬,其教化价值远胜于争议中的省级奖状。
“辣椒风波”终会平息,但其激起的思考应转化为制度进步的养分。齐某在厨房里为父亲多撒的一把辣椒,本是中国家庭最朴素的温情;公众对评选标准的质疑,亦是对精神标杆的深切期待。两者之间并非对立,而是道德建设走向成熟的一体两面。
中国的道德沃土,既需要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筑牢精神高地,也离不开千万个“多放辣椒”的温情瞬间编织文明底色。当白城市文明办承诺“积极改进”时,改进的方向不是放弃挖掘平凡微光,而是以更科学的标尺、更严谨的程序、更包容的视角,让真正的道德星光不被淹没,让善行义举各得其所。因为一个崇德向善的社会,既要有仰望的灯塔,也要有身边的萤火——它们共同照亮中国人追求美好的永恒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