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员日记 | 朵兰格:努力学好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13 17:11 浏览量:2
7月18日,我从呼和浩特乘机去欧洲游学——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去往课本里常常提到的欧洲。飞机穿越云层时,我一直在想象欧洲的样子:是历史书里的古堡,还是电影里的街道?
飞行中,我指尖反复摩挲着口袋里的外语手册。十几个小时的航程里,那些标注着音标的单词像跃动的音符,预示着一场即将开启的跨语言对话。
当飞机降落在巴黎戴高乐机场时,看着陌生又充满秩序的机场,第一反应是“原来这就是欧洲”,心里满是新奇和激动,忍不住想立刻去探索每一个角落。
十几天来,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夕阳下泛着暖光,显得特别壮观;卢浮宫里的《蒙娜丽莎》比想象中更有感染力;罗马的斗兽场虽然只剩断壁残垣,却能让人感受到千年前的历史厚重。
当地学生用英语向我介绍罗马斗兽场那些斑驳的石刻,我试着告诉他:“在中国西安,兵马俑的铠甲上也刻着同样震撼的时光。” 他眼里亮起的好奇,比斗兽场的阳光更耀眼。
除了参观景点,我们还去了当地的市集,试着用简单的外语和摊主交流,虽然磕磕绊绊,但买到了喜欢的小纪念品,也明白了“沟通”比语言本身更重要。当我终于敢用整句英语讨价还价时,卖小吃的老太太听出我口音里的生涩,反而放慢语速教我地道表达,递来的甜筒上还多了一颗巧克力球……
总之,我对欧洲的整体印象是“古老又现代”——老城区的建筑保留着历史痕迹,街头却满是时尚活力。
从游学中,我学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欧洲的艺术、历史和生活方式,都和我们有很大差异,但每种文化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我也忽然意识到,每种语言都是解读文明的密码,而我们都在努力破译彼此的故事。这些经历让我知道,课本外的“实践课”有时比课堂上学到的更难忘。
回程航班上,云海依旧翻涌。我翻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潦草的单词、手势图解,还有各国友人写下的祝福。那些在市集里、博物馆中、街头巷尾收获的笑容,让我突然明白:外语不只是工具,更是让不同文明握手的温度。
未来,我想更努力地学习外语,争取能深入了解更多国家的文化,也希望能把中国的故事讲给更多外国人听,让更多外国朋友听懂秦腔的顿挫,看懂书法的墨韵,明白 “丝绸之路” 上那些跨越千年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