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连接黄河长江文明的精品生态廊道——开放联建“秦巴1号风景道”的初步构想
发布时间:2025-08-13 17:15 浏览量:3
内容摘要:安康市规划建设的以绿色生态为核心资源的“秦巴1号风景道”生态廊道应势而生, 以210、541国道为主轴,北起宁陕县,南抵镇坪县,纵贯安康境内520公里,是我国唯一一条完整穿越秦岭、汉江与巴山三大地理单元的“脊梁式”风景道。在安康市打造的“秦巴1号风景道”基础上,规划以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开放联建连接西北、华中与西南1250公里的跨省域的国家级生态廊道,是对优化秦巴山区网络布局、提升生态价值转化、跨省资源共享的战略构想。旨在串联黄河、长江两大华夏文明源头的“文明解码轴”,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交通为脉,让华夏文明“双核共振”的深层逻辑具象化,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传承的文化走廊。
图源:安康文旅
关键词:“秦巴1号风景道” 开放联建 生态廊道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并作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重要论断。肩负这一时代使命,安康市立足秦巴腹地、北依秦岭主脊、南靠大巴山主梁的独特区位,坐拥秦岭之雄浑、巴山之灵秀的生态美——这一最具优势的资源,擘画蓝图,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文旅康养纳入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在此宏阔战略引领下,“秦巴1号风景道”应势而生。这条以210、541国道为主轴,北起宁陕县,南抵镇坪县,纵贯安康境内520公里的风景长廊,是我国唯一一条完整穿越秦岭、汉江与巴山三大地理单元的“脊梁式”风景道,被喻为“国民级”自驾路线。“秦巴1号”的称谓精准体现了核心地理特征与战略地位,更承载着非凡的地域坐标与文化象征。行走其上,不仅是地理的穿越,更是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探源,是一场深度的“探华夏龙脉、寻文明之根”的壮阔旅程。
正因如此,“秦巴1号风景道”首先是一条中华文明探源廊道。作为连接华夏祖脉(秦岭)与南方山水文化代表(巴山)的纽带,它铺展开一幅展示中华文明根系与多元交融的鲜活画卷。它穿越的不仅是山水,更是历史纵深与文化层积。
与此同时,它也是一条生态人文展示带。作为串联秦岭--巴山生态屏障与深厚人文资源的复合型廊道,它有机整合了朱鹮栖息地、汉江源湿地等生态瑰宝与石泉蚕桑文化、岚皋巴人遗址等文化集群,成为集中呈现陕南“生物基因库”与“历史文化长廊”的流动窗口。
而作为区域发展的实践载体,这条风景道更是一个强劲的千亿产业驱动引擎。通过“公路+产业+文旅”的深度融合模式,它有效激活了沿线资源,重构了区域旅游格局,成为集文化体验、产业赋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发展载体,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有力助推安康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目标的实现。
然而,我们清醒认识到,这条风景道的价值潜能远未完全释放。目前,“秦巴1号风景道”的建设与影响力主要聚焦于安康市域之内。这种“一市一域”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廊道、生态人文展示带和产业引擎所应辐射的空间广度与资源整合深度,开放性不足成为其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现实瓶颈。基于此,乘势而上,推动“秦巴1号风景道”从地方性工程向区域性乃至全国性品牌跃升,成为必然选择。其核心路径就在于:开放联建“秦巴1号风景道”,通过跨区域资源整合、线路延伸、标准统一与品牌共建,将这条风景道真正打造成一个在全国具有强大影响力和鲜明标识的超级旅游IP,使其成为彰显中华祖脉文化魅力、推动秦巴山区绿色崛起的国家名片。
总体构想
在安康市打造的“秦巴1号风景道”基础上,规划以国省干线公路为支撑,构建连接西北与华中、西南的跨省域生态文旅走廊,是对优化秦巴山区网络布局、提升生态价值转化、跨省资源共享的战略构想。具体来说,就是在安康市规划的现有基础上,将“秦巴1号风景道”进行延伸,以甘肃省天水市为起点,沿国道310向东至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在西安市长安区汇入国道210,沿国道210南下行驶至陕西市安康市宁陕县,经国道316、541途径安康市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汉滨区至镇坪县,接国道242至重庆市巫溪县、奉节县,一直向南,抵达湖北省恩施市,总体线路走向为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呈现“7”字型,线路全长约1250公里。需四省市七市县利用原先分段、分散、分类的国省道作适当连通改造,改变以往大修大建的模式,提升总造价280亿元的交通资产,变“运输”为“引流”。
现实意义
激活路旅协同发展动能,构建交通文旅融合新模式。开放联建后的“秦巴1号风景道”,以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将道路沿线景点进行串联,其关键在于突破“路归路、景归景”的传统割裂思维,牢固树立“路即是景、景在路上”的融合理念,以此系统性激活路旅协同发展动能。具体而言,新模式可着力于打造“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变“通道”为“目的地”。通过优化主干线通行效率确保“快进”,同时精心设计支线、观景平台、骑行道、步道等“慢游”系统,引导游客深入体验,延长停留时间。必须打破公路仅为通行的传统认知,使交通基础设施从单一运输功能向“交通+旅游+服务”复合型功能转型,将交通道路转化成观光大道、旅游大道,让车轮下的延伸不再是单调的里程,而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一段沉浸其中的文化之旅,使“行”本身升华为令人期待的风景体验。
串联华夏文明双核资源,打造文化赋能旅游新标杆。开放联建后的“秦巴1号风景道”绝非普通的文化旅游线路,而是串联黄河、长江两大华夏文明源头的“文明解码轴”,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交通为脉,让华夏文明“双核共振”的深层逻辑具象化,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传承的国家级标杆。作为穿越秦岭、巴山,联通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通道,它是中国唯一同时衔接黄河流域中原文明核心区与长江流域巴蜀楚湘文明核心区的载体。黄河流域孕育的周秦礼乐、丝路文明、麦积山石窟的佛韵传承,与长江流域滋养的巴楚风情、三峡文化、恩施土家的非遗活态,在此形成文明对话的“天然剧场”。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度融合,秦岭段的“周秦古道研学之旅”让青铜铭文里的礼乐制度可触可感,巴山段的“三峡纤夫文化体验带”让川江号子里的生存智慧可悟可学,多民族非遗通过主题游线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现场,既实现传统文化从保护到赋能的质变,更让游客在沉浸式的旅程中,轻松收获鲜活的历史知识与深刻的文化共鸣,让游客真正实现“学有所乐,游有所获”的深度体验。
践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探索绿色经济转化新路径。秦巴1号风景道项目本身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摒弃“大开发、大建设”的传统模式,坚持“低干扰、轻介入、可持续”原则,在保护原生地貌与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巧妙利用现有国省干线网络进行生态化、景观化提升。在守护秦巴生态屏障的前提下,创新性地将道路沿线优越的自然禀赋(森林覆盖率、水质、空气、生物资源)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生态资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绿色农产品展销等低碳产业,山区的有机农产品借生态旅游拓宽销路,传统村落依托生态优势转型“绿色民宿”,
这不仅能有效提升道路附加值,带动沿线依靠“卖风景”“卖生态”“卖健康”实现绿色增收,更能生动诠释“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为全国生态敏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秦巴样本”。
响应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塑造区域形象传播新名片。“秦巴1号风景道”项目是深度融入“交通强国”“乡村振兴”“文化自信”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过去,四省七市县的地域特色多以分散形态存在(陇上的丝路遗韵、关中的古都风采、巴渝的山城风情、荆楚的水韵文脉,)虽各有底蕴却缺乏系统串联,而“秦巴1号风景道”通过线性整合,将这些分散的“文化碎片、生态珍珠、产业亮点”编织成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国家叙事”对外展示。它既能展现内陆地区主动开放、打破壁垒的魄力,也传递出不同地域文化交融共生的活力,在对外传播中构建起“开放、协同、多元、共进”的区域新形象。同时,这条集壮美山河、厚重历史与多彩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流动风景线”,成功将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禀赋与文化魅力聚合提升,塑造出一个“路景交融、古今辉映、生态和谐”的崭新区域形象。它不仅是吸引游客的黄金旅游带,更是向外界立体展示秦巴地区高质量发展成果、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与独特文化魅力的“超级名片”,可显著提升区域知名度、美誉度与综合竞争力,成为吸引投资、人才和深化区域合作的新窗口。
推动四省七市协同发展,构建区域经济联动新枢纽。开放联建后的线路作为重要纽带,不仅可实现地理空间上的贯通,更可跨越甘陕渝鄂四省七市的行政边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行政藩篱带来的政策壁垒、市场分割和资源流动限制,助力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比如,在产业领域,陕西的装备制造、重庆的电子信息、湖北的光电子、甘肃的能源化工等优势产业,可借助线路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在资源配置上,沿线的矿产、劳动力、技术等要素能更高效流动,深山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可通过便捷通道直达市场,城市间的人才交流、科研合作也将更加顺畅。这种协同发展模式,在联动中形成“1+1>2”的乘数效应,既能让四省七市各自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又能通过区域联动形成整体竞争力,最终构建起辐射周边、连接东西的经济新枢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实施路径
重视顶层设计,强化“五类融合”。推进公路风景道建设,本质是探索基础设施的“非传统功能”转化。线路开放联建后,涉及多省市和众多旅游文化资源,需以顶层设计为统领,推动理念、规划、设施、服务、信息“五类”融合向纵深发展。理念融合是前提,要打破“各自为战”“各管一段”思维,树立“一通道一盘棋”共识,建立跨层级协同机制,组建由多省市路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聚焦线路共建中的理念分歧、利益协调等问题,打破“各自为战”的行政壁垒,编制协同发展共识手册,明确各参与方的角色定位与协同责任,将协同发展理念贯穿始终。规划融合需锚定统一目标,避免政策冲突,将路旅融合发展规划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进行系统性衔接与协同,实现产业布局、空间利用等规划目标的高度统一与空间落地的协调一致。设施融合要聚焦安全托底、功能互补、硬件联通,同时,对接游客需求,用技术赋能提升旅游服务的精准度与便捷性。如可将沿线废弃道班房及旅游服务设施等建筑物与场地空间改造成休闲驿站、特色民宿、网红打卡点、汽车露营地、旅游服务区,形成集停车休憩、信息咨询、特色餐饮、文创展销、房车补给、环保教育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驿站。服务融合则是构建跨区域服务集成平台,整合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企业服务功能,开发集成实时路况、景点导览、票务预订、语音讲解、应急救助等功能的“路旅通”一站式服务APP/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一张票游秦巴”。信息融合则是建设统一数据共享中枢,明确数据共享清单(含交通流量、文旅资源、服务类型、生态环境等核心数据),制定数据采集、存储、共享标准,打通多省市、多部门数据接口,实现“一数一源、多端共用”。这五类融合环环相扣,既能筑牢协同发展根基,也能提升区域整体效能,为线路持续释放红利提供坚实保障。
联动持续打造,深植“四种文化”。想要持续提升风景道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需深植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公路文化四种文化内涵,通过联动打造,使其成为兼具交通功能与文化魅力的特色旅游廊道。民族文化是公路风景道的灵魂所在,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沿线多民族的风俗、建筑、艺术等元素,将其融入服务区、观景台、标识系统等设施中;红色文化是公路沿线的重要资源。在风景道规划中,可加强对红色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建设公路红色文化纪念馆、展览馆,开发红色旅游线路,将红色景点与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开展红色教育培训活动,打造沉浸式红色旅游体验;生态山水文化是这条路线的最大看点,系统梳理区域内山水资源承载的历史传说、民俗故事、名人题咏等文化元素,在山水景区内合理设置文化展示区、主题雕塑、诗词碑刻等,开发具有山水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入感受生态山水文化的魅力;公路文化是公路建设、养护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通过建设公路博物馆、展示墙等形式记录和展示风景道的建设历程、建设成就,展示公路发展的老照片、老物件,让游客了解公路建设背后的故事,增强对公路文化的认同感。
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三个提升”。公路风景道作为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型载体,其建设不仅关乎道路功能的完善,更直接影响沿线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要聚焦治理能力提升、服务质量提升、百姓增收致富三大目标,打造“畅安舒美、富民惠民”的特色风景道。现代化的治理体系是风景道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立健全跨区域管理协调机制,成立由陕甘渝鄂四地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管理机构,加强对“秦巴1号风景道”建设的协调,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建立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处置等协同机制,共同应对公路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服务品质直接影响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优化体验场景,在“秦巴1号风景道“入口及关键节点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配备导览手册、轮椅等便民设施。在风景道沿线规划“夜间经济集聚区”,如安康龙舟文化园夜市、恩施土家女儿城夜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让风景道真正成为群众致富路,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当地居民就业,确保公路旅游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突出特色亮点,整合“两类资源”。公路风景道建设需跳出“千路一面”的同质化陷阱,通过深度整合自然人文资源与新业态资源,以特色亮点激活沿线价值,实现“一路一品牌、一段一风景”的差异化发展。串联以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如秦岭生态游、白帝城瞿塘峡、麦积山石窟、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开发以人文景观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如古镇文化游、历史遗迹游等。加强对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新业态资源不断涌现,可积极引入和培育旅游新业态,如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数字旅游等。在沿线建设康养度假基地、研学旅行营地、户外运动场所等,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旅游产品,如虚拟旅游、在线导览等,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旅游体验。加强对新业态资源的培育和扶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共同宣传推介,实现陕甘渝鄂协同发展“一个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陕甘渝鄂四地需以协同发展为核心,凝聚多方合力,推动构想落地见效,在品牌塑造与宣传推广上,需整合各方宣传资源,形成“一盘棋”合力。通过统一设计品牌标识、宣传口号及系列宣传资料,构建辨识度强、内涵统一的品牌形象;同时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广活动,系统展示廊道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区位之优,持续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让“秦巴1号风景道”成为全国游客心中的生态文旅标杆的同时,实现陕甘渝鄂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
“秦巴1号风景道”的开放联建,作为一项立足区域协同、着眼国家战略的综合性发展举措,其核心是构建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文明、串联南北地理与文化的生态文旅廊道,承载着守护生态、激活文化、驱动经济的多重使命。随着构想落地,未来该线路有望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彰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独具鲜明标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万亿级生态文旅精品廊道,在路旅融合发展、区域联动发展中持续释放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发展效应。(作者:胡裕成 系安康市公路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