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壳到银元:中国古代货币单位里的千年趣闻

发布时间:2025-08-13 17:07  浏览量:4

你知道吗?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元、角、分”,其实是三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果。从商代用贝壳当钱,到清代出现“银元”,每一个货币单位的背后,都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印记。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藏在货币单位里的趣味故事。

商代:“朋”是贝壳做的“年终奖”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海边的贝壳可是硬通货。那时候,人们把贝壳串起来,用“朋”作为计量单位。王国维研究发现,十枚贝壳串成一系,两系就是一“朋”——这大概是最早的“一串钱”了。

各类贝币,图源华夏古泉

有趣的是,“朋”不仅是钱,还是统治者给下属的“年终奖”。西周青铜器“燕侯旨鼎”上就刻着:燕侯第一次朝见周天子,天子赏了他“二十朋”贝,他立马用这些贝壳换了铜,铸了这件宝器。看来那时候的“年终奖”,比现在的现金红包有排面多了!

燕侯旨鼎铭文: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用作又始宝尊彝。

图源网络

直到今天,汉字里 “财、货、贸” 等和财富有关的字都带 “贝” 字旁,可见 “贝” 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战国:各国货币单位大“打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货币单位也跟着“各自为王”。你用“釿”,我用“镒”,他用“寽”,出门做生意得带本“换算手册”才行。

魏国的布币上则同时刻着“釿”和“寽”两种单位,比如“梁夸釿百当寽”,意思是100枚釿布能换1寽黄金,堪称古代的“汇率牌”。而楚国更有意思,除了“镒”,还有“半镒”“间镒”(也就是二分之一镒),就像现在有“一元”也有“五角”,看来古人早就懂“找零”的重要性了。

釿:通 “忻”,春秋中晚期空首布开始使用,战国中晚期魏、赵等国仍用,楚国布币用其变形字 “忻”。最初为重量单位,后虚值化。

镒:文献中写作 “益” 或 “溢”,先秦称量货币单位。史籍记载有二十两和二十四两为一镒两种说法。

寽:通 “锊”,西周早期作为称量货币单位出现,战国时期用于魏国桥足布。通过测量实物,一 “寽” 重量约 1280 克。

铢、两、甾:战国时期秦国圜钱使用,“甾” 常作 “锱”。一般认为二十四铢为一两,一甾为六铢,两甾为半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了件影响深远的事 —— 把秦国的 “铢两制” 推向全国。从此,“半两” 铜钱成为标配,黄金则用 “溢”(约 250 克)计量。

汉代:“铢”成了国际通用“语言”

到了汉朝,黄金改用 “斤”(约 247 克),五铢钱成为 “硬通货”,甚至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成了“国际货币”。新疆出土的“和田马钱”,正面是佉卢文,背面赫然刻着“重廿四铢铜钱”——这是把中国的“铢”和西方货币体系完美结合了。

和田马钱背文“铜钱重廿四铢”

中国钱币博物馆藏

当时5枚小型和田马钱能换6枚五铢钱,精准的兑换比例让东西方商人可以不用“你来比划我来猜”讨价还价。一枚小小的铜钱,成了丝绸之路上便捷的“翻译官”。

和田马钱背文“六铢钱”

中国钱币博物馆

唐代:“钱”的诞生藏着数学智慧

唐朝的“开元通宝”不只是一枚钱,更是一场“计量革命”。朝廷规定“十钱为一两”,从此“钱”成了铜钱单位,而且一“钱”重约3.73克,这个标准从唐到清,一千多年没变过。

那时候的人算账可方便了:一两银子=10钱铜钱,1000文钱=1贯,买东西再也不用掰着手指头数到晕。

清代:“元”的由来竟是“进口货”

现在我们说的“元”,其实是个“洋亲戚”。清朝中期,西方银元随着商船涌入中国,因为不用称重、不用验成色,很快成了“香饽饽”。当时人叫它“大洋”,1枚“大洋”就是1“元”。

有意思的是,“元”最早在福建、广东流行,因为那里是通商口岸,洋人多、洋钱多。后来清政府干脆定了规矩:1元=10角=100分=1000厘,从此“元、角、分”体系正式上线,一直用到今天。

从贝壳串成的“朋”,到闪闪发光的“元”,货币单位的变迁就像一部浓缩的中国史。每一个单位背后,都藏着古人对便利生活的追求,对中外交流的包容。下次花钱的时候,你会不会想起,这枚硬币上的“元”,可是走过了三千年才来到你手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