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谈艺】唐辉·山水画丨笔墨载道 丘壑寄心
发布时间:2025-08-13 17:10 浏览量:3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中国山水画绵延千年的文脉中,当代画家唐辉的创作恰似一泓澄澈的山泉,既深植于传统的沃土,又涌动着时代的清响。他以沉静的笔墨修为与开阔的审美视野,在尺幅之间构建起兼具古意与新机的山水世界,其作品不仅是对自然丘壑的诗意摹写,更是一位当代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叩问。
唐辉的山水,首先见出对传统笔墨的敬畏与深耕。他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训,于范宽的雄峻、董源的氤氲、黄公望的萧散中汲取养分,却不困于古法的窠臼。其笔下的山石多以披麻皴、解索皴交织,笔线如古藤盘曲,既见骨力又含韧气,墨色则在干湿浓淡的变幻中生出层次——近山用焦墨破醒,显其苍劲;远山以淡墨晕染,含其朦胧,虚实之间恰如五代荆浩所言“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这种对笔墨语言的精研,让他的作品自带一种与传统对话的从容,比如《苏轼诗意》中,主峰巍峨如鼎,石质的坚硬与林木的葱郁通过墨色的枯润对比尽显张力,而山间小径上的隐者剪影,又暗合了传统山水画“载道”的人文内核,将自然之美与哲思之境悄然勾连。
苏轼诗意248x129cm
然而,唐辉的创作绝非对古人的简单复刻,他的“守正”始终与“开新”相伴而生。在他看来,传统山水的精神是“写心”,而当代人的“心”必然与时代语境相连。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可见一种现代性的审美转化:构图上打破传统“三远法”的程式化,以更具张力的虚实切割营造空间的纵深感,如《武陵胜境》中,近景的岩石以浓墨重彩勾勒,远景的云海则以淡墨轻扫,墨色的浓淡对比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空灵,又融入了现代视觉的冲击力;题材上,他不局限于古人反复描摹的“烟江叠嶂”,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现实山川,从秦岭的雄浑到江南的秀润,从写生中提炼山川的“气韵”,让作品既见自然之真,又含时代之韵。
武陵胜境180x97cm2025
尤为动人的是唐辉山水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他的画中很少有刻意的“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对山水间细微生机的捕捉:溪畔的几株新柳、山间的一椽茅屋、松下的一位独钓者,这些意象看似平凡,却在笔墨的晕染中生出“万物有灵”的温润。这源于他对“山水即人”的深刻理解——山川的形态是自然的造化,而笔墨的温度则是画家心灵的投射。在《雲捲千峰色》中,他以疏朗的笔调描绘了依山而建的茅屋,窗外是潺潺溪流,没有刻意的渲染,却于简淡中透出“大隐隐于市”的从容,这既是对传统文人理想的致敬,也是当代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雲捲千峰色136×68cm
纵观唐辉的艺术历程,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心灵之间寻找平衡。他的笔墨没有炫技的张扬,却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中沉淀出“大道至简”的醇厚;他的山水不追求奇险的构图,却于平实中见出“天人合一”的哲思。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唐辉的山水画恰如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深邃,也映现出当代人对宁静与诗意的永恒渴望。这种在守正中开新、在传承中创变的艺术实践,或许正是他对中国山水画当代性发展的独特贡献。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黄岳松风
雨洗东坡
苗寨晴空
春和景明
洞庭高秋
大明境界244×123cm
春山叶润秋山痩雨山黯黯晴山秀136x68cm
德厚流光
秋山听瀑
劲松含古翠明月照高秋136x68cm
吴山鸟啼
云山出岫180×97cm
云天飞瀑
夏雲生嶂远瀑水引溪长136x68cm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138×69cm
溪绕松窗
画家简介
唐辉,1965年生,北京人。现为全国劳动模范,编审,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北京宋庄新的阶层联谊会监事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其作品先后被《美术报》《美术》《美术观察》《美术之友》《中国书画》等报刊专题报道,出版有《唐辉画集》《唐辉专刊》《唐辉速写》等个人专集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