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染白山黑水 铸就生态丰碑——龙江森工集团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3 17:06  浏览量:2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近年来,龙江森工集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两山”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两山”价值转换路径,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了森工力量。

在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龙江森工”微信公众号推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专栏,充分展示龙江森工集团聚焦生态建设主责主业,推动森林资源管护和培育水平再上新台阶以及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动实践,揭示龙江森工生态文明建设的密码。

八月的龙江森工林区,处处生机勃发。晨雾如轻纱般漫过层叠的林冠,将红松的挺拔、云杉的苍翠晕染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

这满目葱茏的景象,正是龙江森工集团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广袤林海、化为生动实践的丰硕成果。从昔日为国家建设挥汗采伐的“伐木人”,到如今为子孙后代守望青山的“种树人”“护林人”,龙江森工集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根本遵循,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底色亮丽的生态文明建设“森工答卷”。

以“林”为基 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重点国有林区,龙江森工集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筑牢生态根基置于首要位置,通过科学规划与系统治理,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以“绿”为笔,不断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森工力量。

多年来,龙江森工集团以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珍稀树种培育等多项举措为抓手,不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自2022年起,连续四年开展“4・20”森工植树日活动,累计栽植新绿568.63万株,新增绿化面积达516.7公顷。

同时,“一网两库四园百圃”建设工程也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林区苗圃经营总面积已达2万亩,在圃苗木数量高达2.1亿株,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成果,截至目前,龙江森工集团施业区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6.3%,森林蓄积量实现持续正增长。

生态修复赋予林区新生,森林保护则能巩固修复成果,进而实现生态系统的长治久安。

龙江森工集团以天然林保护为核心,以林长制为抓手,实施最严格的森林资源管护制度,数万名护林员常年穿梭于山林沟壑之间,用脚步丈量责任,守护着每一棵树的平安生长。

穆棱局公司职工王道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四十余载风雨兼程,他的足迹遍布林区每一个角落。2003年,王道辉在巡护途中偶遇一株奇树,经专家勘察,确认这便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的天然种群。穆棱林区内的这片红豆杉,更是我国东北林区迄今已知面积最大、生长最完好的集中分布地。这一发现如钥匙般,开启了保护区的建设之路。2004年,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成为省部级保护区,2009年又荣升为国家级保护区,让这份自然的馈赠得以更妥帖地守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守护林海的方式也在悄然升级,科技的力量开始与人力守护并肩同行。

如今,“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地“注视”着林海的细微变化,遥感卫星的林火预警平台持续闪烁安全提示、无人机精准施肥喷药……

人力守护与科技赋能相辅相成,共同编织起一道无微不至的“森林监护网”,让这片绿色家园的监护网更加精密,为林海安全保驾护航。

以“绿”赋能 擦亮生物多样性金色名片

森林资源的恢复与增长,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乐园。龙江森工集团大力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多个重点区域建立监测站,布设红外相机,并常态化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救助和疫源疫病监测。珍禽异兽频频“做客”,成为森林生态改善的最美注脚。

今年夏季,在鹤北林区深处,一片湿地清波倒映着蓝天白云。巡护人员停驻脚步,屏息凝望:30余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正在清浅水域间优雅漫步、俯首觅食,或相互梳理羽毛,或展翅翱翔。长喙、素羽、红足,身影倒映碧波中,这灵动的场景宛如从古典画卷翩然入现实。

令人心醉的精灵图景,是龙江森工人精心绘制绿色画卷的动人缩影。

近年来,柴河、绥阳、穆棱等林区成为东北虎、豹、黑熊、原麝等珍稀动物迁徙扩散的关键生态廊道,野生东北虎足迹在林区腹地逐年增多,可观测到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持续扩大。

而像中华秋沙鸭、鸳鸯等濒危水鸟,更是把清澈的林间溪流视为安居的乐土。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升,让龙江森工林区跃动着生命的交响乐,也让这片大森林的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和稳定。

截至目前,龙江森工集团有自然保护地38个,面积182.4077万公顷,野生动物多达408种,野生植物近2000种。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共同描绘出了龙江森工林区自然界的绚丽画卷。

以“绿”生“金” 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通道

守好绿水青山,更要让其释放出“金山银山”的巨大潜能。龙江森工集团创新发展思路,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科学发展森林食品、生态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种养殖等特色生态产业,全力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龙江森工集团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成功开发“黑森”中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3大系列500余种、“森”标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18种,累计41款产品入选“黑土优品”与“九珍十八品”名录,在特色生态产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为加快森林果蔬产业发展,龙江森工集团深入挖掘适合林区气候环境的优质果蔬品种,着力培育出口感独特的草莓番茄、营养丰富的玉女黄瓜等特色品类。从最初的几种常规果蔬,到如今丰富多样的品类,龙江森工集团正逐步构建起具有森工特色的森林果蔬产业体系,为林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在柴河局公司332亩的果蔬基地里,采摘季的忙碌景象扑面而来,28000余株柿子藤蔓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茄子和辣椒在阳光下泛着光泽,5000余株茄果类蔬菜正进入分批采摘阶段。

“从7月到10月初,我们的采摘期比露天种植延长了近三个月。”柴河局公司兴林林木种苗经销处副经理孙海荣向记者介绍道。

依托棚室优势,这里的森林果蔬不仅直供牡丹江周边商超与农贸市场,更通过“北菜南运”渠道远销南方,让黑土地的馈赠走向全国市场。与此同时,柴河局公司还将产业边界不断拓展,打造集生态采摘、旅游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生态创新园,让“一棚果”实现四季“绿生金”。

此外,龙江森工集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开发观光游、生态游、避暑游、养生游、休闲游、冰雪游、文化游、民俗风情游为重点,推动旅游康养产业多元发展,充分释放林区旅游潜力,挖掘森工历史文化内涵,加快建设“吃、住、行、游、娱、购”、全时全季全域旅游集合区。

如今,大海林雪乡景区、柴河九寨、山河屯凤凰山、森工平山皇家鹿苑等一批景区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着大批游客回归自然,沉浸式感受大森林的独特魅力。随着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连年攀升,生态旅游已成为带动林区群众就业增收、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作为重要“储碳库”的大森林,其碳汇价值愈发凸显。

龙江森工集团统筹推进固碳增效与创新驱动工作,积极开发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汇自愿减排项目,增强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推进国家级森林碳汇试点建设中,成功将“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模式引入CCER造林碳汇项目监测,这一举措实现了我国林业碳汇管理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

林海深处,绿涌潮生。龙江森工集团的生态实践,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诠释。未来,龙江森工集团将继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机制,让绵延的林海,源源不断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将这片浩瀚的绿色宝藏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