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故事(二):完美的克格勃探员,与红色帝国的毁灭
发布时间:2025-08-13 17:36 浏览量:2
1975年的夏天,当年轻的普京,昂首走出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的校门时,16岁的他在铸造厂大街4号许下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他不再是那个在巴斯科夫巷里遵循“丛林法则”的小混混,也不再是仅仅崇拜苏联电影《盾与剑》中英雄的少年
此刻的他,是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是一位苏联的柔道大师,更重要的,是即将宣誓效忠国家的克格勃见习特工
在年仅23岁的普京眼中,自己人生的列车,正沿着最光荣、最正确的轨道,驶向一个保家卫国的光辉未来
然而,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绝不会想到,他为之奉献了16年青春的“利剑”,最终没能斩断侵蚀苏联的顽疾
他誓言守护的“坚盾”,也无力抵挡红色帝国崩塌的命运,普京这段克格勃梦想的终点,是亲手埋葬自己的过去,并从帝国的废墟之中,开始另一段旅程
书接上回,在普京于15岁那年,拜访了铸造厂大街4号的克格勃办公室后,他的人生有了前所未有的明确目标
在收到克格勃工作人员,给出的“去考名牌大学的法律系”这个建议之后,普京在中学的最后两年改头换面
用惊人的努力,一步步拉近自己与苏联最高学府之间的距离,在当时的苏联,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是与莫斯科国立大学齐名的最高学府
法律系又是该校最热门、最难考的院系之一,根据普京本人的回忆,当年的竞争强度极高
申请条件本身就极度苛刻,而平均40名申请者,也只录取1人,并且大多数名额,都被拥有苏联党政机关推荐信的“关系户”占据
留给像他这样的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名额寥寥无几,虽然普京有着“体制内”家庭的背景,但在竞争列大法律系上,他就是普通工人家庭的孩子
普京能通过考试这条路进入这所大学,已经证明了他有着过人的意志力,在进入大学之后,普京为了进入克格勃的梦想
继续保持着极度自律的生活,他学习认真,作息良好,课余时间多半投入了体育健身,不仅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在1973年成为桑搏大师,1975年成为柔道大师
然而在就读期间,对普京影响最深的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他结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阿纳托利·索布恰克
70年代普京就读大学期间,索布恰克是列宁格勒国立大学的经济法副教授,在普京的回忆中,他不仅是一位充满个人魅力、思想开明且极具口才的学者,同时也是当时苏联学术界中典型的自由派、改革派知识分子
不过真实的索布恰克远比以上评价过激, 索布恰克在今天的视角中,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公知,他不仅对苏联体制进行最激烈的批评,同时还崇尚西方式的民主、法治、市场经济和言论自由
七十年代时,索布恰克尚且比较收敛,等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他就会成为苏联解体前后的一名重要角色
不过他对普京极为关键的原因,不是因为普京的思想被他影响了,而是他在日后,将会成为普京最重要的政治引路人
大学期间的普京对索布恰克的想法半信半疑,1975年,他在索布恰克的指导下,完成了名为《国际法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的毕业论文
虽然索布恰克毫不避讳地表达过对克格勃这类权力机构的排斥,但在普京看来,这依然是自己的最高梦想
普京进入克格勃的过程极其有趣,在当年他前往铸造厂大街时,克格勃工作人员曾说“克格勃不接受主动上门的人”
但这不仅是一次拒绝,也是一次暗示,事实上克格勃不接受主动上门的另一面,是他们会主动、秘密地发展自己的成员
当普京进入大学的最后一年,克格勃的招募官就主动地与普京建立起秘密联系
凭借他根正苗红的家庭背景、顶尖大学的法律专业学历、出色的身体素质以及在校期间低调可靠的表现,普京被判定为克格勃的“完美人选”
大学毕业时,普京几乎是无缝衔接地加入了克格勃,进入组织后,他被立即派往位于列宁格勒郊区奥赫塔的第401号学校
进行为期一年的基础培训,在这里,普京系统学习了情报工作的基本技能,包括监视、反监视、招募线人等谍报“手艺”
一年后,他被就近分配到了克格勃列宁格勒分局,也就是他在15岁那年闯入的地方
梦想实现并不总是完美的,在克格勃的“盾与剑”的标志中,负责对外情报的第一总局,代表着进攻的“剑”
而负责反间谍的第二总局,则代表着防卫的“盾”,虽然两者是同等重要的部门,但在年轻的普京眼中
那些在海外执行秘密任务的克格勃成员,才是他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即使分配结果不尽如人意
普京依然展现出了极高的纪律性和可靠性。他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将近十年,1984年,32岁的普京终于等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一份调令
上司通知他,他已经被被选中前往莫斯科,进入尤里·安德罗波夫红旗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高级培训
这所学院的开办目的,就是为克格勃培养对外情报精英,当普京得知自己的培训课程包含德语之后
他立即明白了自己接下来的去处,1985年,普京在完成培训后,被正式任命为克格勃第一总局的少校,并被派往海外
目的地是苏联在东欧最重要的盟友,正处在风暴前夕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于普京而言,这是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抉择
他在东德的据点,并非是情报活动激烈交锋的核心柏林,而是当时东德的第三大城市、南部萨克森州的首府德累斯顿
在德累斯顿,他的公开身份是苏联-东德友谊之家主任,然而实际任务是典型的克格勃境外特工
东德时期的普京有三项主要任务,其一是在德累斯顿的大学中招募线人、其二是收集关于北约动向和西德政局的政治情报,其三是与东德“史塔西”保持日常联络与合作
普京的工作做的相当不错,在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已经被晋升为中校军衔,但天有不测风云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在一次意外的新闻发布会后,戏剧性地倒塌,这个象征着冷战铁幕的标志性建筑的崩溃
瞬间点燃了整个东德,不仅东德政府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同时包括“史塔西”在内的东德秘密部门也在一瞬间作鸟兽散
东德政府倒塌之后,兴奋的东德民众开始通过冲击那些谍报与监视部门,来宣告自己的胜利
1989年12月5日,德累斯顿民众冲进了当地的史塔西总部大楼,开始查封文件、收集罪证
在查抄了史塔西之后,他们又把目光投进了几条街之外的克格勃驻地,在他们眼中,克格勃与史塔西是一丘之貉,甚至是史塔西的大哥,理应被他们也掀个底朝天
不过就在这个关头,普京果断地站了出来,他独自一人,以苏联军官的身份出现在民众之前
用流利的德语,冷静而坚定地说“这座建筑是苏军的财产,受到武装保护,根据我们的规定,有权在任何侵犯发生时开火”
普京冷静的态度避免了一场可能导致流血的暴力冲突,也为他争取到了一个机会,在柏林墙倒塌之后
克格勃在东德的机构已经没有了活动基础,1990年初,在完成了所有善后工作后,普京携家人回到了列宁格勒
当时的克格勃虽然在苏联末期的动荡中自顾不暇,但他们很重视普京这个认真负责,且刚刚冷静处理了一场危机的成员
克格勃给了普京两个选择,第一,他可以前往莫斯科克格勃总部从事文职工作;第二,他可以进入克格勃的“积极预备役”,保留了克格勃中校的军官身份和工资待遇,前往一个“平民”机构工作
对于当时的普京而言,总部虽然有吸引力,但前往混乱的莫斯科不管是从事业角度还是家庭角度,风险大于收益
于是他选择了第二个方案,克格勃最终将他派往母校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担任负责国际事务的校长助理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看似平淡的选择最终成为普京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契机,就出在普京的老师索布恰克身上
在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激烈改革之后,口才极佳的索布恰克,如今已经不是那个大学里忽悠学生的“公知”与“喷子”
他在1989年的选举中,高票当选列宁格勒人民代表,成为全苏联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之一,此时的他即将利用这个机会组建自己的政治班底,下一段故事,将从索布恰克开始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