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让「公民开发者」成为大势所趋,融云十周年持续进化通信+AI 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13 18:54  浏览量:1

当代码从程序员的专属语言变为普通人的表达工具,开发行业正经历着堪比“智能机替代功能机”的认知革命。

过去几十年,程序员用代码重构生活场景的同时,AI 与智能编程技术的融合已悄然打破行业边界 —— Cursor、Claude Code、Windsurf、GitHub Copilot、Augment、Trae、秒哒等不同产品纷纷上线,这印证了一个新趋势:开发权正在从专业群体下沉至全民,99.6% 曾被挡在代码门外的普通人,正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成为创意落地者。

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开发者的角色被重新定义:有人用多智能体协同系统构建“开发基础设施”,有人转向复杂算法优化与行业深度解决方案。InfoQ《中国开发者画像洞察研究报告 2024》显示,近九成开发者将“工具创新能力”列为核心竞争力,而亚健康比例、35 岁焦虑等现实压力,也在“全民开发”的浪潮中呈现出新的破解路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融云十周年 联合 InfoQ 出品程序员纪录片《十字路口》,记录开发者群体的蜕变:从敲下第一行“Hello World”的技术新人,到在 AI 时代找到“造铲子”或“寻新矿”的定位,他们的选择不仅折射出了行业的迭代逻辑,更揭示了技术革命中“人的价值如何重构”—— 这既是工具进化的故事,也是创造者与世界对话方式的进化史。

第一期《AI 狂飙,先手上桌》已经上线,暴裂果实创始人王登科、硅基流动联创杨攀共同讲述——

AI 会怎样颠覆“做大做强,融资上市”的传统创业叙事,又将如何冲击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


AI 狂飙时代:开发者能力进化

《十字路口》共五期,讲述多位不同行业、岗位及人生阶段的程序员故事,以多元视角展现技术从业者在时代转折点的选择,其议题涵盖 AI 浪潮下的机遇、互联网出海的实践启示、职场普遍存在的 35 岁年龄危机探讨、女性开发者的多元选择,以及程序员群体共同拥有的精神内核挖掘。

其中,AI 无疑是本年度最具热度的关键词,它既拓宽了开发者的能力边界又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

智能编程工具的普及促成了“公民开发者”群体的崛起,非技术背景人士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直接生成应用程序。Gartner 的报告预测,未来大型企业的公民开发人员将是专业开发人员的四倍。正如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所言,未来自然语言将成为新的通用编程语言,你只要会说话,就可以成为开发者,用创造力改变世界。

与此同时,专业开发者正加速向模型优化等基础设施领域迁移。基础设施是指创建和部署 AI 驱动的应用程序和解决方案所需的硬件和软件,包括数据存储和处理、机器学习框架、模型训练平台等组成部分。

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表示,AI 基础设施正在取代传统的数据中心,成为“AI 工厂”,开发者需要理解这一底层变革。据《2025 人才趋势报告》显示,2025 年春节后 AI 方向整体招聘量同比增长约 25%,其中 AI 基础设施相关岗位热度持续上升,AI 架构师跳槽薪资涨幅为 20%-30%。

在《十字路口》第一集《AI 狂飙 先手上桌》中,硅基流动联合创始人杨攀说:“我刚刚进入 IT 行业的时候,我的母亲跟我说,选择进入这个行业,你所面对的是要终生学习。”

每当有新的技术形态出现,无论编程语言、开发框架还是产品形态,他都会第一时间跟进实践,保持技术手感与认知更新。2024 年,借助智能编程工具,他完成 4-5 万行代码编写,大部分是之前没学过的语言。

2025 年春节期间,DeepSeek 爆火出圈。 它不仅快速在多个行业落地,其开源属性更是吸引全球超百万开发者积极创作衍生项目,在多个开源社区掀起技术交流热潮。“我觉得所有的公司和业务都应该拥抱 AI。”杨攀愈发感受到 AI 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机遇:“先去体验 AI、实践 AI,才更有可能在下一个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当 AI 技术重塑互联网行业,它对从业者核心能力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会一门语言或者具体的技能,可能都不再是那么强的核心竞争力,提出问题、找到问题我觉得是更重要的。” 暴裂果实创始人王登科的观点,道出了许多从业者的共同认知。

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王登科感慨,赶上 AI 浪潮的自己是幸运的:“从上个互联网时代开始,好的机会是非常少的,甚至从 2018 年、2019 年到 AI 来临之前的中间这几年是没有什么机会的。”

2024 年,王登科看到大模型在情绪价值方面的潜力,推出一款 AI 陪伴类产品独响 App,当用户发布内容后,他喜欢的 AI 角色会不定时地、有思考地回应用户,用户可以在此基础上和 AI 继续保持沟通,构建起类似于朋友圈互动的沟通节奏,使长期、稳定的正向人机关系成为可能。

曾有因心理问题产生轻生念头的用户,因为 AI 的回应放弃了这个想法,重新回到生活里。“人和 AI 建立的关系可以是积极、正向且拥有强大力量的。” 王登科说道。目前,该 App 已积累 60 万用户,完成了锦秋基金百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

这背后更重要的变革则是:AI 浪潮不仅重塑了开发者的技术能力边界,还带来了丰富的商业机遇,超级个体、“小而美”的创业团队密集涌现,正改写着技术创业的传统格局。

AI 改变了传统互联网时代“做大做强、融资上市”的标准化创业叙事。“创业变得更加多元”,大型企业聚焦高价值普适场景,个人开发者则可填补个性化、垂直化需求空白。王登科说:“因为人工智能的存在,之前不能实现的东西可以被实现出来,我觉得会让这个市场更加繁荣。”

InfoQ《2024 年中国生成式 AI 开发者洞察》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占据生成式 AI 研发团队的半壁江山,20 人以下的小规模团队已成为行业标配。

在 AI 时代,技术不再是少数人的护城河,而是多数人的望远镜——它让更多人看见更多可能,让每一种小众需求都能找到自己的解法。AI 浪潮下开发者们的探索与突破,既是当下技术变革的生动注脚,也与互联网发展 30 年来的浪潮一脉相承。


行业浮沉:开发者一次次经过“十字路口”

在中国互联网三次变革浪潮中,软件开发行业在持续演进,程序员也在时代的洪流中走过“十字路口”,在冲突与抉择中不断成长:

☑ PC 互联网鼎盛期(1994 年—2009 年):技术人才的黄金时代

1994 年 4 月 20 日,中国通过 64K 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第 77 个成员。那时,搜狐、新浪、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刚刚建立,把新闻、论坛、邮箱带进了千家万户,中国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刚刚成立,人们逐渐适应信息获取、社交、购物方式向线上转移。

此时,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商业是尚处于萌芽阶段,充满无限可能,互联网行业对开发者的需求与日俱增。

2007 年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未来 5 年我国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 60—100 万人,而当时符合要求的人才不足 20 万,企业更看重人才的实践能力,而非学历。

自媒体博主技术胖(胜洪宇) 并非计算机类专业科班出身,2005 年开始自学编程,2007 年找工作时,仅制作一个静态的乔丹主题个人网页,便进入一家初创电商公司。公司随之进入高速增长期,完成了从中小型初创公司到规模化企业的跨越。

类似的案例在当时并不少见,许多掌握基础编程语言的开发者,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迎来快速发展。

技术人才稀缺与行业扩张的共振,让这一时期成为开发者的 “黄金年代”—— 他们积极探索,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爆发筑好了基石。

☑ 移动互联网爆发期(2010 年—2019 年):技术转向与用户体验革命

2010 年前后,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用户行为从 PC 端向移动端迁移,此时行业逻辑已从“搭建系统”转向“适配场景”。微信的即时通讯、滴滴的在线打车等产品,不仅需要实现基础功能,更需解决 “毫秒级响应” 等体验问题。开发者角色从“技术搭建者”进化为“体验优化者”,快速学习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这种 “快速适配” 的需求在滴滴出行早期开发中尤为突出。2014 年网约车补贴大战期间,为应对日均百万级的订单峰值,技术团队需迅速完成服务器扩容、订单匹配算法优化、地图接口适配等多维度调整。

互联网大厂人才争夺战随之白热化。2017 年,阿里巴巴公司员工 5.01 万人,而 2019 年员工总人数激增一倍,达到 10.2 万人。同年,腾讯研发人员突破 4 万人,占比达 66%。

融云 IM 研发负责人李宏博曾在 2017 年见证过互联网公司抢人盛况:“每当一家外企研发中心撤了,不出一个小时,各个互联网公司的 HR 就挂着横幅去抢人,不需要复杂的面试流程,拿着工牌就能谈薪。”

李宏博的职业轨迹与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浪潮高度契合。2011 年他加入飞信时,正值国内融合通信技术萌芽期,他白天深耕行业规范解读,夜晚伏案代码开发,高强度的工作节奏虽充满挑战,却为其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2017 年转战融云后,伴随社交泛娱乐应用需求的爆发,他快速迭代技术能力,以满足市场对即时通讯的高并发和场景化要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一线研发到管理岗的转型。

转型也成为黄金时代进入职场的程序员必须面对的命题,《十字路口》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请大家关注后续内容。

☑ 存量时代的转型困境与破局:对抗焦虑的多元路径

2019 年后,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流量红利见顶,AI 的出现给初级技术岗带来冲击,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35 岁危机等问题更加凸显。

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85% 的求职者认为存在 35 岁求职门槛,互联网行业是“35 岁危机”的重灾区,但开发者们坚持用多元的选择对抗焦虑。

40 岁那年,技术胖被裁员了。

他曾主导所在企业的低代码平台项目,其核心功能的准确率达 80%-90%。该平台在内部试用后,因显著提升开发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企业最终裁撤了包括他在内的整个团队。离开职场后,技术胖选择回归农村生活,并开始尝试用自媒体重启人生。

其实,“35 岁危机”已经是社会普遍议题,从两会提案到各类媒体都在讨论。《十字路口》记录下不同程序员直面年龄危机的故事,或许能为你带来启发。

从 PC 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爆发式增长到存量时代多元化的突围路径,中国互联网的三次浪潮,本质上是开发者与技术、行业、自我对话方式的持续进化。这场对话的终极命题不是“如何写好代码”,而是“如何在变化中始终保持创造力”。


开发者生态的 AI 进化:从代码伙伴到智能协同者

不难发现,互联网与软件开发行业的迭代节奏有着鲜明的十年周期 —— 每隔约十年,就会迎来一次足以重塑行业格局的重大变革。

而在 2025 年这个节点,我们既迎来了 AI Agent 的元年,见证全新技术浪潮的启幕;也恰逢《十字路口》纪录片联合出品方融云成立十周年。

这十年,融云恰好横跨移动互联网向 AI 时代的转型过渡期,技术浪潮的每一次转向,都牵动着开发者群体的进化轨迹。

融云发起于开发者,也始终服务于开发者,因此将目光投向开发者的真实故事:从不同领域开发者对社会经济的推动,到时代浪潮中群体最本真的情绪与状态,再到时代转型节点上个体的选择与坚守。这些片段共同构成了时代浪潮的缩影,而融云始终致敬的,正是那份随时代不断生长的程序员精神。

当开发者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调整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时,服务他们的生态也在同步生长,向智能化演进。

在移动互联网爆发期,市场普遍聚焦于系统的稳定性与基础功能的完整性,能否实现高效可靠的信息传递是核心考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加速,开发者的需求重心逐渐向智能化迁移。

这种转变背后有两个清晰的驱动因素:一方面,“公民开发者”群体不断扩大使得低代码 / 无代码产品不断增加,秒哒、扣子空间等零代码工具受到公民开发者的欢迎;另一方面,用户对 AI 的实用需求持续攀升,毕马威的调研显示,全球五成以上员工主动选择用 AI 工具提升工作效率,从智能客服到自动化办公,开发者需围绕这些场景构建智能化通信能力。

融云的发展方向正在从信息传输转向智能互动。2015 年前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催生大量 App 开发需求,融云随即推出多款 SDK 产品,用标准化接口让开发者无需从零搭建通信模块,几行代码即可集成单聊、群聊、聊天室、音视频通话等功能 —— 这就像给赶路的开发者递上“现成的轮子”,让他们把精力聚焦在核心业务上。

当 AI 浪潮让“公民开发者”成为大势所趋,开发者对服务生态的完整性和便捷度要求将显著提升。而融云作为通信云服务商,在 AI 时代拥有独特的生态位——正在由通信管道升级为沉浸式 AI 交互落地的关键基础设施。

融云推出 AICP(智能通信平台),以通信能力为中枢,深度融合大模型、多模态交互与场景化智能体,满足 AI 时代开发者和企业对拟人化人机交互的通信需求。

开发者可以通过融云大模型 API 平台,一键调用 50 + 主流大模型的文本、图像、视频生成能力,无需自建模型。同时,融云推出了 AI 机器人、AI 智能回复助手、智能翻译等产品,可内置或无缝嵌入 IM 产品和业务流中,更好地发挥对话上下文的价值,“感知”用户情绪提供拟人化对话服务,强化沉浸感,提升不同场景沟通效率。

这些能力,本质上是把复杂的 AI 技术封装成 “易用的工具”,让每个创意都能被高效地 “传递给世界”。

融云的十年,恰好是互联网发展历程的微观缩影,它把“将消息 100% 送达用户”的朴素诉求,一步步演进为“让对话被智能理解”的交互体验。它的进化轨迹里,藏着开发者需求的变迁,更藏着技术革命中 “人的价值”—— 无论工具如何迭代,真正推动世界向前的,始终是那些敢于用代码、用创意、用坚持与时代对话的人。

就在本月,融云将带来一场 {A}IM 线上发布会,欢迎大家移步【融云全球互联网通信云】预约观看。

从 PC 时代的 “Hello World” 到 AI 时代的自然语言编程,从专业开发者的代码战场到“公民开发者”的创意乐园,时代在变,开发者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在变,不变的是他们对探索的热忱与对生活的勇气。

或许你正站在时代和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妨关注正在持续更新的《十字路口》系列纪录片。我们邀请你一同走进这些故事,在他人的探索中汲取勇敢前行的动力,致敬那些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突破、始终给予我们力量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