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炒作无绯闻,出道至今无差评,余少群给流量明星狠狠上了一课
发布时间:2025-08-13 18:48 浏览量:2
撰文 | 二小姐
编辑 | 1号唠嗑员
最近,暑期档的热潮席卷全国。
《长安的荔枝》《南京照相馆》《戏台》等多部国产影片,将影院的热度彻底点燃。
其中,一部叫《戏台》的戏曲电影,更是成为暑期档的“票房黑马”,悄无声息间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收获无数好评。
有人被陈佩斯对艺术底线的执着坚守所感动,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光芒;
也有人被那个坚守着“戏比天大”的男旦身影所惊艳。
这个男旦的饰演者,便是余少群。
然而谁能料到,这个在银幕上大放光彩的人,已经出道20年,还扮演过“小梅兰芳”。
此前却在娱乐圈的喧嚣中早已被人们淡忘。
如今43岁的余少群,没有大红大紫的流量加持,没有绯闻缠身的话题热度。
更不曾随波逐流地参与炒作,甚至连感情上都没有可深挖的地方。
正是这样一个不慌不忙、不争不抢的人,才能演活“又柔又刚”的凤小桐;
才能在沉寂多年后,凭借实力再度翻红,被全网记住。
一、
1981年,余少群出生于湖北武汉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因为家境并不宽裕,父母总是外出忙活,他从小便跟着奶奶长大。
奶奶是个戏迷,不管是南方的汉剧、黄梅戏之类,但凡有演出,她都不会错过。
甚至为哄着余少群一起去文化宫看戏,奶奶还许诺他:
“要是今天的戏收费,就给你买牛肉干。”
当然,能吃到牛肉干的机会并不多,多数时候,余少群还是得跟着奶奶进剧场。
只是当时的他,还看不懂戏文里的故事。
唯一能让他感兴趣的,是演员脸上那些色彩鲜艳的脸谱,和几个翻跟头的小绝活。
有时候,为多看一下那些道具和五颜六色的戏服,他还会央求奶奶,带着他去舞台后面转一转。
去的次数多了,后台的很多人也就记住了余少群,还对奶奶说:
“这个孩子的眼睛灵动有神,将来学戏肯定能成角儿。”
不过,对于还没开窍的余少群来说,牛肉干的吸引力远大于戏曲。
直到有一次,奶奶看到当天的戏需要买票,正准备拉着孙子走,8岁的余少群突然说:
“还是看戏吧,牛肉干吃多了永远是一个味。”
也就是从这时起,余少群心里对戏曲的喜爱,开始一点点显现。
他不光主动跟着奶奶去外面看戏,还在家里天天看戏曲频道。
有一天,他认真地跟父母说,想去少年宫学戏。
父母听了挺吃惊,一开始并不同意。
在他们看来,文化课之外有点爱好是好事,但以后要走唱戏这条路,绝对不行的。
最后,父母拗不过他,再加上奶奶在一旁帮腔,只能松了口。
打那以后,余少群便开始在少年宫学习,也为以后打下了扎实的戏曲底子。
只是随着小学快毕业,父母再次告诉余少群:
“你的主要任务是考上中学,将来再考大学。”
那段时间,余少群心里别提多纠结了。
他知道父母是为自己好,可舞台的吸引力也实在太大。
最后,余少群还是选择了跟从内心。
于是,14岁时,他不顾家人反对。
毅然考入了武汉艺术学校,从此踏上了戏曲之路。
在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专业学习期间,余少群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和刻苦精神。
他每天早早起床,吊嗓子、练身段,一招一式都反复揣摩。
结果膝盖常常被磨得青一块紫一块,嗓子练到发不出声。
甚至为了更贴合角色,他刻意控制身高。
听说控制腿部发育能“阻止长高”,他就在膝盖上绑砖头,开始饿着肚子练功,经常饿得头晕眼花。
好在,他硬是从汗水和执着里,杀出了一条路,保住了自己的舞台梦。
19岁的余少群,身高最终定格在了1米75左右。
二、
正所谓“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2004年,余少群因主演《玉簪记》,其精湛的表演被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看中,收为 “关门弟子”。
这对于余少群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也是他戏曲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因此,他十分珍惜这个机遇,十分刻苦努力地去学习。
有媒体曾披露:“当时余少群学京剧时,从早到晚学到晚,光是走台步就每天2000步,一步30厘米。”
就这样,在陈伯华大师的悉心指导及自己的努力下,余少群的汉剧技艺愈发精湛,并摸索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次年,他便举办个人艺术专场,其主演的汉剧《风雪三关》,参加了第八届艺术节戏曲舞类节目展演,获得高度好评。
可就在此时,余少群做出了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决定——他要去研习越剧。
陈伯华得知后,气愤不已,觉得他很“出格”。
余少群却认为戏曲艺术从不能困于一隅、闭门造车,唯有广纳百家之长才能走得更远。
于是,他带着这份执拗,踏入了上海越剧院的大门。
要知道,不同戏剧在唱腔、表演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想要从汉剧转越剧,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但是,余少群没有退缩。
他从最基础的发音、身段开始学起,虚心向越剧老师请教。
很快,他的努力就得到了认可,被上海越剧院作为特殊人才引进。
后来,他进入浙江越剧团,并受邀参加了越剧电视连续剧《杨乃武平冤记》的拍摄,在剧中饰演杨乃武。
2006年,这部剧通过中央11台向全国展播。
余少群凭借俊美的扮相和淋漓尽致的表演,被越剧迷们记住,从此在越剧领域崭露头角。
他也未曾料到,一场更大的机遇正悄然向他走来。
2006年秋,陈凯歌为筹备电影《梅兰芳》,率领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仙气,更有傲骨”的演员。
越剧团里不少年轻演员都动了心,纷纷前去试镜,余少群也不例外。
试镜前,为了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余少群还提前做了一些准备。
奈何到了现场,面试官却说不听越剧,转而问他是否会唱京剧。
他坦诚自己并未学过,但最后仍硬着头皮唱了一段京剧。
这次面试后,是一个月的漫长等待。
就在余少群以为落选的时候,传来了消息:
青年梅兰芳的角色,最终落在了余少群身上。
不过,这对余少群来说,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演好梅兰芳,更好地吃透京剧精髓,他进组开拍前进行了长达八个月的京剧培训。
每天跟着梅葆玖与李玉芙两位业界泰斗,每天学习唱腔、身段、姿态、眼神,力求全方位地展现梅兰芳的神韵。
甚至为了练习兰花指,手指常常泡在热水里,疼得直抽气。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
2008年,电影《梅兰芳》上映,累计票房1.02亿,余少群也因此被称为“小梅兰芳”。
一举获得了金马奖、华表奖以及亚洲电影大奖等多个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奖,红遍大江南北。
三、
成名后的余少群,片约不断。
2009年,他在《苍穹之昴》里演善良又机灵的小太监春儿。
接着,他余少群开始突破戏路,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
先后饰演《新少林寺》里一身正气的少林武僧净海;
《倩女幽魂》里的宁采臣;
《辛亥革命》里的汪精卫;
《隋唐英雄》中的李世民。
在《隋唐英雄》中,他不仅展现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还将其在面对各种政治斗争时的内心挣扎演绎得十分到位。
这部剧也在湖南卫视首播后,收视连续破4,并创下了国内十年来单集收视最高纪录。
同年,他还接连参演了《武则天秘史》、《大戏法》、《大明劫》等影视剧作品,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演技。
按照娱乐圈惯例,这时的他应该趁热打铁,接广告、拍电视剧、出单曲。
然而,余少群却不走寻常路。
他慢慢减少了在银幕上的亮相,转身回到了熟悉的戏曲舞台。
他重新拾起汉剧、越剧的表演,还积极投身到戏曲的推广工作中。
2012年12月,他第一次演话剧《风雪夜归人》里的魏莲生。
这角色可是个悲剧人物,他全身心扑进去排练,跟前辈请教,把魏莲生从红极一时到落魄潦倒的一生演得让人揪心。
余少群也将这剧演了8年11轮,而且他越演越有感觉。
以前觉得魏莲生前半生风光,后来越演越心疼这角色,连带着对周围角色都多了份怜悯,表演里全是真情实感。
在这期间,他还顺道拿了个“中国电视好演员”的奖。
当了一次导演,拍摄了青春片《说好毕业不分手》。
虽然这部电影在市场上的反响一般,但对想弥补自己年少遗憾的余少群来说,也算圆了个导演梦,为他积累了宝贵经验。
后来,他基本淡出娱乐圈了,然而外界的质疑声仍未停歇。
“你长得太干净,适合的戏太少。”
“红了就不演戏,是不是混不下去了?”
对此,余少群从不争执辩解,在娱乐圈的纷纷扰扰中,始终保有一份清醒和从容。
他说:“戏曲是我的根,影视只是意外的收获。”
尤其是近年来,余少群将精力倾注于戏曲传承,仿若《戏台》中的武庆班班主和凤小桐那般坚守。
在武汉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中,他给孩子们讲解汉剧历史。
在社交平台上,他拍摄各种教学视频,鼓励年轻人多多关注传统戏曲,告诉大家: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总要有人接着唱。”
很明显,他一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默默发光。
四、
有人说,人生最怕“戏里圆满,戏外遗憾”。
2013年,32岁的余少群遭遇了人生重创——父亲突发疾病离世。
当时他正在剧组忙于拍摄,连与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没能陪在父亲身边,成了他这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从那以后,他对母亲愈发上心,不仅给她买房买车,每年带她去体检、旅游,还经常弄一些剪纸哄她开心。
当然,感情方面,在外人来看也有着遗憾,但余少群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态度。
早在越剧团的时候,他曾有过一段恋情,对方也是抱着结婚的计划与他相处。
但当时因为事业,两人长期分居两地,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
后来,即便事业有了些起色,他也始终没能遇到那个对的人。
虽然,他曾在节目中坦言“刘亦菲是自己的理想型”,但两人的关系始终停留在朋友层面。
母亲为此操碎了心,给他安排了无数次相亲,余少群却总是笑着推脱:
“缘分还没到,急也没用。”
有一次,为了应付母亲,他还登上相亲节目《我们约会吧》,只是面对白富美的示好,他选择了拒绝。
他直言自己更偏爱那些努力减肥、有着坚韧毅力的女生,还谦虚说自己配不上有些优秀的人。
这种对感情认真且纯粹的态度,跟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一模一样。
除此之外,他还十分热衷于公益。
不仅常去偏远地区,给孩子送学习用品、教他们读书,陪老人聊天;
还担任明星推介人,在地震后的鲁甸和雅安,传播公益故事《路途之梦》。
2018年,在“行动者联盟”公益盛典上,余少群获得“年度特别贡献奖”,还成了“义仓项目”的爱心大使。
娱乐圈风云变幻,流量浪潮一波接一波。
他却始终不参与炒作,不刻意打造人设,更不争抢热搜,只是用行动默默传递着温暖。
他享受这样安静的日子,也笃定地只做自己热爱的事。
如今,44岁的余少群依然单身,保持自己独有的节奏。
社交账号弄得挺随意,偶尔直播,也是在传播戏曲文化。
生活中,他也活得自由而松弛。
闲暇时,他会一个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前,像个普通食客一样大快朵颐,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生活着。
与其说他“不合群”“不够红”,不如说他不愿为了名利而迷失本心。
就连前段时间的大热《戏台》,余少群也依旧的那股“清流”。
他不炒作,不营销,连社交媒体都鲜少更新。
他被更多人看见,不是因为运气,而是因为他用一部部作品、一次次坚守,证明了好演员从不需要急功近利。
很显然,人生这出大戏,有人追着聚光灯跑;
有人甘愿守着一方舞台,踏踏实实地琢磨。
而余少群没选那条最热闹的路,却走出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生命时区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
我们不必按照别人的剧本过自己的人生。至于怎么活,自己说了算,怎么过,自己做决定。
不必羡慕他人的花期早到,不必焦虑自己的步伐太慢。
就像余少群这样,找准自己的节奏,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日子总会给你该有的答案。
这或许,就是对人生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