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系丨推进实践体系建设,人大年轻干部这样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年轻干部学习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13 18:26  浏览量:1

构建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基层实践体系,是市人大常委会践行重大理念、推进地方人大事业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自《指导意见》“18条”出台后,在“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指引下,三级人大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形成了一道道靓丽“风景线”。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年轻群体的活跃身影。

8月12日,立秋已过,天高云淡,风清气爽。常委会领导召集机关年轻干部近30人,聚焦实践体系建设这一主题,谈个人体会,讲工作措施,议改进之处,话美好前景。通过交流互动,大家学习了不同条线推进体系建设的经验做法,提出了一系列经过反复推敲、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会场气氛热烈,每一句热切表达,每一个落实细节,每一项履职成果,每一条真知灼见,都是人大“年轻一代”挺膺担当、奋楫笃行的缩影。

机制引导,破思维之茧;干劲开路,创更新价值。实践体系,在“青春之力”的热切书写下,将铺陈出更为生动、更具活力的“民主华章”。

在夯实知识根基中练就本领

根深方叶茂,本固乃枝荣。能够精彩“讲人大”的前提,必然是深刻“懂人大”。

常委会党组一直高度重视“学习型机关”建设,着力构建常委会党组带头学、组成人员专题学、人大代表履职学、机关干部常态学的联动学习矩阵。特别是近年来,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作为“必修课”,运用学习大讲堂、专题培训班、代表讲坛等载体,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人大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深入讲解,为机关人员增智强能创造了良好条件。

党建厚植知识沃土,党员冲锋创新高地。王颖围绕党建赋能体系建设发表了看法:“要统一思想认识,让新思想成为凝聚党员干部的‘主心骨’;坚持示范带动,让党员干部成为践行重大理念的‘领头羊’;开展广泛动员,让全体党员干部成为推进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党建引领,字字铿锵。

实践体系作为“地方原创”,独特性是对其全面把握的“金钥匙”。对此,辛淼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体系‘新’在系统化制度设计、立体化实践载体、穿透性监督机制;‘实’在具体明确目标任务、可及可感平台载体、管用可行方法路径;‘效’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的精神内核、以发展效能为落脚的结果导向。”

不明其理,虽勤无功;不究其本,虽巧难成。吴辉从实践体系“是什么”、履行职责“为什么”、能力所及“干什么”这“三个搞清楚”,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想法:“我深感,实践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与人大职能、代表履职、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探索构建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基层民主生态。”凌颖从谨防“片面化、盆景化、短视化、功利化”四个误区,谈了对体系建设“真实”取向的个人理解:“具备‘真’的初衷、‘实’的气质,确保‘真’的谋新、‘实’的落地,打造‘真’的精品、‘实’的标杆,达到‘以机制促善治’的理想效果。”

体系建设植根于基层,绽放在基层,只有将视野延展至基层,才能真正学到精髓。

如何让群众在每一次议事、每一项决策、每一次监督中都能感受到“我的声音有分量”?赵海结合各地人大扩大民主参与、优化“线上”监督、推动全过程公开的成功案例,提出筑牢“参与基石”、强化“监督末梢”、建强“主体支撑”等建议。“希望通过实践体系推进,我们作为公民,都能真切感受民主、亲自参与民主。”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吴清清结合委室工作,紧扣在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中厚植民主根基、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给出提升体系建设质效的见解。“使基层民主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面向基层、面向百姓,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人们才能在实践中感知民主、体验民主、信任民主。”

理论上的认识深刻透彻,感官上的触动也会加深认知。万芊透过《淮安人民》这一内刊“窗口”,从120多篇稿件、大量展示成果的照片中,感受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度、温度与厚度。“淮阴区刘河村的‘共享小菜园’,藏着民主的生动注脚;盱眙县代表联络站,给孩子们心间下‘民主的种子’。”热情洋溢的讲述,使体系“为了人民”的本质属性更加具象化。

在紧扣岗位职责中明晰方向

腹有学识,运筹有术。结合对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理解,对实践体系建设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年轻干部们进一步明确了干好人大事业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

身兼立法和工会双重工作,张秀玲将民主意识和服务精神贯穿于经手每一件事务的全过程:“在常委会领导‘热心热情、高效稳妥’的勉励和‘积极勤恳、认真细致’的要求下,坚持‘今日事今日毕’工作准则,在统筹协调中展现担当、在优化服务中凝聚力量。”

办公室是人大机关承上启下、协调各方的核心运转轴,在实践体系建设中担当着综合性角色,每一项业务都与民主理念的践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在推进体系建设中,要争做‘四真干部’。”孙元杰结合日常事务、示范典型、深度思考,呼吁通过处理好学习与工作、支持与监督、整体与个体、理论与实践“四个关系”,努力达到“真才实学、真诚实在、真绩实效、真抓实干”的境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写在纸上的理论’,而是‘落在地上的实践’,年轻干部成长也不是‘熬出来的资历’,而是‘干出来的底气’!”

信访工作,是连接人大和群众的“传感器”。马科瞄准完善制度规范、畅通表达渠道、提升专业能力,努力把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他从“深化融合”角度,提出“建立‘信访+监督’清单化管理机制,把‘解决一个诉求’提升到‘治理一类问题’层面”等意见建议,探索“新理念”与“新渠道”相贯通。

凭借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老干部是助力人大事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银发力量”。张春霖从嵌入决策前端、助力过程监督、参与效果评议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让老干部的睿智思考“直达”决策核心,同时也表态:“将带着深厚感情、强烈责任、务实作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老干部幸福生活品质。”

“数字人大”用得好,可以为实践体系建设插上信息化的“翅膀”。金婧系统梳理了阵地/代表专属二维码推广使用、“代表随手拍”功能完善、“数观人大”系统升级等进展情况,紧扣如何进一步整合集成、促进数字化运用与体系建设深度融合,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操作性的建议。“学,而后知不足;行,而后知路远;破,而后知精进。未来将树牢用户思维、问题导向,不断校准、调试,让‘数字人大’可感可及。”

“体系建设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就是‘细节决定实效’。”汪风将办公室一件件工作比作保障民主实践落地的“细小齿轮”,表示将以重大理念为指引、以严实标准为遵循,不断优化预算编制与资金使用的全流程,力求建好“征集民意——科学编制——跟踪监督——反馈改进”的闭环。

“从‘听到心里’到‘写在纸面’,再到‘落在实处’‘见到实效’,实践体系建设与各条线业务工作紧密联系,对我们进一步践行重大理念很有启迪。”“要开拓思维,促进民意传递更通畅,实践成果更鲜活,百姓感受更直接。”……施雯、陈昊、张经纬、崔宴朝、石闻卿、周璐等抒发了所思所想,更多的“金点子”在研讨碰撞中悄然萌发。

在融入中心工作中彰显担当

党委所指,履职所向。实践体系建设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对照“总书记要求的、市委关注的、群众期盼的、自身短板的”一套衡量标准设计的。年轻干部们尽其责、谋其事,因需应时、统筹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力求更高质效地将体系建设融入“四权”行使,更好地“围绕中心、实干有为、争创一流”。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淮安人大一直坚持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格局,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形成了一批有分量的法规制度成果。从发言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民意在立项、起草、审议、论证、评估、监督立法的“全链条”得到体现。

“民意是立法的根基,民智是立法的滋养,只有广泛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才能让法规之树根深干直、枝繁叶茂。”范进从“1+3”融合立法攻关、法规草案民意征集、立法联合调研提质“三大机制”讲开,分析了如何从线下、线上“两个渠道”优化群众参与,印证了我市立法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整个过程也与践行重大理念深度契合。市人大创新“12345”工作法,为民主参与拓展了新路径。“其中的‘源头介入机制’,让群众参与更早;‘3个闭环管理’,让民主监督更强;‘5方赋能’,让民意吸纳更多。”陈璨作了细致介绍,提出打造“备案审查民意直通车”品牌等构想。

“《市人大常委会法规草案民意征集办法》体现了‘全过程’要求,建立了立体化民意‘吸纳网’,开创了‘立法建议采纳证书’制度,为我们践行重大理念提供了有力武器。”朱斌斌提出了能力提升、“联络站+联系点”、深化协商实践、建立良性循环等建议,力求通过用足“好办法”,让民意源头活水常清。

人大代表是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中坚和骨干,同时,代表本身就是人民“代言人”。创造性地开展代表工作,提升代表对实践体系建设和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度,可以让各个环节都生机勃发、充满活力,实现发展与民意的“双向奔赴”。

引导代表学、保障代表做、评价代表为——赵阳围绕“如何在推进体系建设同时,全面优化代表工作”谈了自己的想法。“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考量代表对重大理念的践行情况:群众关注度、履职实效度、民主参与度、群众满意度;从‘三个途径’去实现:代表自评、选民评价、常委会评价;同时,还要探索评价结果与激励约束挂钩机制。”

代表建议办理是对民声民意的尊重、落实和反馈,是打通人大履职和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之为。王昊从激活办理源动力、提升办理穿透力、增强办理实效性提出优化建议。“每当看到一条建议落地,让群众的眉头舒展开、笑脸绽放开,我就深深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价值。”体系建设提升的,不仅是群众的幸福感,也是人大工作者的获得感。

在打造标杆品牌中贡献力量

行则必至,做则必精。实践体系建设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形成一批品牌化标杆化成果、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开拓更好展示淮安“象征意义”的民主窗口。对此,全市人大系统聚力做深做实“人民满意”评议、提档升级平台载体、深度对接全省人大“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学习实践活动,收获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很多闪光点、出众点、潜力点,都在年轻干部的发言中充分展现。

为“专业代表”提供“专业平台”,让“专业人士”发挥“专业优长”,以“专业组织”凝聚“专业优势”——遍布全市的118个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是体系建设个性化破题、品牌化实践的呈现。范玉亮从“人大代表助力乡村特色产业”角度,重点阐述了如何丰富专业工作室内涵,做到既精准对接农民群众多元化需求,又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样本范例,让“点上经验”在“面上开花”。

新修改《监督法》完善了人大财经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也蕴含着对相关职权行使更为专精化的要求。“在监督手段上,善用‘数字赋能’;监督视角上,聚焦‘国之大者’;监督协同上,构建‘联动体系’。”潘杰表示,将紧扣新时代财经监督工作愈加面广、线长、专业性强的特点,既深钻预决算审查等核心业务,又主动培树自己“财经+科技”“财经+民生”系统思维,以实干之姿丰富体系建设在财经监督领域的生动实践。

基层法庭建设,是“人民满意”评议六大主题之一。黄涛从工作选题入手,到“面对面”“背靠背”收集意见,再到不断深化代表旁听评议庭审活动,详细说明了如何把民声民意民盼体现到履职全流程各方面。“建议更好发挥‘家站点’在诉源治理中的作用,增强群众遇事找人大、找人大代表的意识;同时以实绩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度,发挥体系建设在促进基层和谐稳定中的作用。”

人大代表社会发展观察点,其建设定位就是以人大代表为纽带、以基层治理为场景、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民主实践站”。“我们重点把握民生、问题、发展‘三个导向’,推动观察点当好群众需求‘倾听者’、政策落实‘监督员’、改革创新‘助推器’。”闫宗学从各类平台多元融合、建立问题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拓展数智运用等方面对观察点发展进行展望。

人大代表河湖长制监督员工作,是将县区优秀做法提炼总结、上升到全市面上推广的典型。“通过这项工作,群众从‘岸上看’转向‘参与干’,真正实现了对环境治理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柳纯围绕项目精准化、整改清单化、成效可视化、机制闭环化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表示将持之以恒推动“河水变清、河岸变绿、周边变美”,为打造“人民满意”生态河湖作出自己的贡献。

风华正茂,青春当燃。“这是一场思想碰撞的学习研讨会,也是一场群策群力的工作促进会,还是一场百花齐放的交流展示会。”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毅对年轻干部们给予了“能担当、靠得住、有希望、能成长”的肯定评价,勉励大家“涵养奋斗实干的干事心态,提升笃定从容的境界格局,积淀行稳致远的前行力量”。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年轻干部们表示,将以忠诚为墨、实干为笔,在践行重大理念、推进体系建设中,矢志突破、绽放光彩、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