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文明 | 探秘中华古遗址,感受五千年前的奇迹生活与精神世界

发布时间:2025-08-13 19:12  浏览量:1

2025年8月15日,《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在贵州省博物馆盛大启幕。这不仅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更是一次沉浸式的感官盛宴。

在《何以文明》VR沉浸探索体验中,借助前沿的VR技术,观众得以在虚拟现实光影中,“亲临”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殷墟这五处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圣地。而5号展厅的文化展示区,则通过现代科技与艺术融合,匠心独具地重塑了五大文明的核心意象,再现华夏之初先民们充满奇迹的日常和浩瀚的精神宇宙。

良渚:玉魂匠心,雕琢礼序

五千余年前的长江平原,良渚先民建造城池和水利系统,发展稻作农业,纺织丝麻,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灿烂的篇章。

良渚古城格局图

良渚文明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些精美的玉琮。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品,而是良渚社会技艺的极致体现与精神秩序的具象化。五千多年前的水乡泽国,良渚人运用难以想象的精湛技术,在玉石上刻画出繁复华美的“神人兽面纹”,用作沟通天地的礼器。其每一道细如毫发的线条,不仅是贵族身份权力的象征,更凝聚着良渚工匠的非凡匠心。

而在《何以文明》展厅,观众朋友们将近距离看到这些玉琮诞生的场景和每一环技术细节,以及其他艺术风格演绎的良渚玉器,进而遥望那个以玉为魂的伟大文明。

良渚人雕刻玉石器模拟场景

陶寺:蟠龙初现,文脉启明

陶寺古观象台复原图

距今4300多年前的某个日出时分,陶寺先民站在古观象台的观测点,通过13根夯土柱间太阳的高度位置确定节气;捧起彩绘蟠龙纹陶盘,用这件绘着龙图腾、颜色鲜艳的礼器承接露水;又用朱色颜料在扁壶上写下笔锋分明的字符……

这些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文物记录的先民生活。在《何以文明》展览文化展示区,观众朋友可以在灯光艺术装置的“加持”下解译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触及雄极一时的宏伟“尧都”和陶寺文明。

陶寺彩绘蟠龙纹盘模拟艺术装置

二里头:绿松耀世,青铜礼兴

《何以文明》的二里头文化展示区,为我们揭开了巍然夏都的王城气象。

这里,青铜爵以其挺拔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引人注目。这件酒器是中国青铜礼器文明的结晶之一,在3800多年前的宫廷宴飨与祭祀礼仪中不可或缺,凝视铜爵,仿佛能听到觥筹交错间的礼乐雏形。

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爵(复制品)

绿松石龙形器与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则将二里头文化的审美与工艺推向巅峰。数以千计细小的绿松石片,经过精心打磨,镶嵌成绚丽夺目的图案,需要极度精密的规划和高超的镶嵌技艺。这些来自夏代的瑰宝文物,为王权神授观念赋予了一种最直观、最奢华的表达。

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模拟艺术装置

三星堆:纵目千里,神鸟负日

三星伴月,古蜀文明永远散发着摄人心魄的魅力。

展厅里,造型奇诡的青铜面具并非写实人像,而是古蜀先民精神信仰的具象化——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对沟通未知的渴望。另一侧,青铜神鸟雕塑破土而出,似乎下一秒就能翱翔苍穹,成为人类与宇宙之间的“信使”。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揭开了古蜀人光怪陆离、充满奇幻色彩的精神宇宙的一部分,其超凡的想象力与震撼的视觉冲击力,让三星堆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里不可忽视的璀璨星辰。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模拟艺术装置

三星堆遗址出土黄金面具(复制品)

联合遗址出土陶猪(复制品)

殷墟:契文铸史,王权鼎盛

在文化展示区的殷墟主题部分,观众朋友可以直面中华文明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甲骨文。

这些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是商王朝的“国家档案库”和“占卜指南”。从征战、农事、祭祀到天气、疾病、梦境,商人都要灼烧甲骨,观察裂象,刻写卜辞,记录下最朴素的忧惧与期盼。透过这些珍贵的古典文献遗产,现代人得以还原3000多年前“封神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信仰。

殷墟甲骨模拟艺术装置

五千年时光长河奔涌不息,一处处文明遗址,一件件珍贵文物,都是先民们用智慧、信仰与双手雕琢的奇迹。《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则是一座架设在古今之间的桥梁,展览借助科技之力,让尘封的历史和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贵州省博物馆,触摸中华文明的根脉,探寻“何以文明”的永恒答案。

*温馨提示:公众号配图仅供参考,展览实际效果以现场体验为准。

编制丨信息中心

核校丨办公室

一审丨全锐

二审丨李甫

三审丨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