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问及“围城理论”时,杨先生回应:进去的人要是聪明,会自己开窗

发布时间:2025-08-13 19:50  浏览量:3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居然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人对婚姻的刻板印象,成为很多人逃避婚姻的借口。

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句话的文学外衣,我们会发现这句话是非常消极和不负责任的,这句话像是一面映照人性弱点的镜子,把一些人的无能凸显出来。

其实,笔者认为,婚姻本身并无所谓"围城"属性,真正困住人的从来不是婚姻,而是人们自身的软弱与逃避。

婚姻的本质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生活的契约。

从古至今,婚姻制度之所以能够延续,正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美好的生命联结方式。

生物学上,婚姻保障了后代的繁衍与养育;

心理学上,婚姻满足了人类对亲密关系的深层需求;

社会学上,婚姻构建了社会稳定的基本单元。

那些在婚姻中感到幸福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完美的伴侣,而是因为他们具备了经营婚姻的能力与智慧。

认同钱钟书将婚姻比作"围城"的观点,实则是暴露了读者中人性的三个致命弱点:

其一是理想主义者的完美主义幻想,他们期待婚姻是永恒浪漫的童话,当面对柴米油盐的现实时便感到幻灭;

其二是懦弱者的逃避心理,他们不愿为关系付出努力,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逃离而非解决;

其三是自私者的功利心态,他们将婚姻视为索取而非付出的平台,当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归咎于婚姻本身。

我居住在一个三线城市,虽然生活压力不是很大,但也是为一日三餐劳劳碌碌。

住在我对门的张先生是一个自由职业者,说白了,就是今天在工地搬砖,明天去做家政服务,后天不知道干什么的一个情况,而她的妻子是做月嫂的,他们共同抚育3个孩子,一男两女。

邻居十几年,我观察到,张先生一家其乐融融,逢人笑脸相迎,从来没听到他们两口子吵架,他们的三个孩子同样乐观,见人不笑不说话。

而住在我楼下的一对夫妻,锦衣玉食,男的有一份稳定的事业编制工作,女方是一位老师,有时候半夜会听到他们摔东西吵架,而且是隔三差五。

开始我们还去劝一劝,日久天长,大家失去耐心,只不过“鸡飞狗跳”的让小区人们议论纷纷。

同样的婚姻制度下,有人如沐春风,有人度日如年。

其实,那些在婚姻中感到"被困"的人,往往在单身时也同样感到孤独与不满。

这不是婚姻的问题,而是这些人缺乏经营幸福的能力。

他们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期待外界给予完美答案,却不愿承担成年人的责任。

婚姻如同一面照妖镜,清晰地映照出一个人面对生活时的真实态度——是勇于承担还是惯于抱怨,是积极建设还是消极逃避。

健康的婚姻观应当如园艺而非围城。

园艺家知道,再好的种子也需要持续浇水、施肥、修剪才能茁壮成长。

他们不会因为看到杂草就放弃整座花园,也不会期待植物不劳而获地自然繁茂。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一起朝同一个方向看。"这句话道出了婚姻的真谛——它不是困住人的围城,而是两个人携手同行的旅程。

历史上那些令人称羡的婚姻典范,从钱学森与蒋英到鲁迅与许广平,无不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钱学森曾用"一个弹钢琴,一个搞科研"形容他们婚姻中的和谐,这种和谐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两个成熟个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自然结果。

他们从未将婚姻视为束缚,而是将其作为人生事业的助推器。

当代社会婚姻焦虑的蔓延,很大程度上源于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

当"自我实现"被推崇为最高价值时,任何需要妥协与牺牲的关系都容易被妖魔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外卖要30分钟送达,视频要15秒精彩,连感情都希望一键获得。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婚姻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的制度自然容易被误解为"围城"。

婚姻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它是一面中性的镜子,映照出我们最真实的模样。那些认为婚姻是围城的人,或许应该反思:困住自己的究竟是婚姻的围墙,还是自己内心的藩篱?

德国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能力。"

同样,婚姻幸福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能力的结果。

与其说婚姻是围城,不如说它是弱者的照妖镜。

它无情地映照出我们的自私、怯懦与不负责任,同时也慷慨地向那些勇敢、智慧、有担当的人展示生活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意义上,钱钟书先生的比喻要么需要被重新诠释——不是婚姻本身有围墙,而是有些人自己画地为牢。

要么就是钱钟书先生把婚姻的解读视为文学的需要,毕竟钱钟书先生与杨绛的婚姻,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杨绛为保护钱钟书的手稿,将《围城》原稿藏于菜篮日日携带;钱钟书则每天为妻子准备"五分钟咖啡"——用搪瓷缸在煤油炉上煮的劣质咖啡。

这种相守被杨绛晚年称为"人生边上的温情"。

相较于同时代文人如徐志摩、郁达夫的婚恋波折,钱杨二人始终保持着传统文人的婚姻体面。

女儿钱瑗曾写道:"爸爸妈妈就像两个重叠的圆,彼此渗透却始终独立。"

杨绛被问及"围城理论"时,曾意味深长地回应:"进去的人要是聪明,会自己开窗。"

杨绛晚年说过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我们用六十年证明了,有些东西可以比琉璃更透亮,比彩云更持久。

这种幸福,或许正是《围城》最深刻的潜台词:

真正的智者不会困在城里,而是把城墙变成共同雕刻的作品,把围城用包容与爱改造成温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