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导航 | “导航”骨盆骨折手术:1.5小时完成
发布时间:2025-08-13 19:41 浏览量:2
"医生,我这骨盆碎成这样,是不是得开大刀?以后还能正常活动吗?"54岁的张先生(化名)躺在病床上,望着CT片里自己"支离破碎"的骨盆,声音里满是焦虑。一周前,他在高空作业时不慎坠落,剧烈的冲击让骨盆多处骨折——髂骨、耻骨支"全中招",连翻身、如厕这样的小事都成了煎熬。
精准评估:3D打印“预演”手术,定制个体化方案
慕名来到华北医疗峰峰总医院(邯郸市骨科医院)邯郸院区创伤骨一科后,邯郸院区院长助理、主任孔德明团队的第一件事,不是直接定手术方案,而是为张先生做了一场“术前预演”:通过3D打印技术1:1还原骨盆骨折模型,结合CT影像精准判断骨折类型为Tile C1.1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这种骨折就像房子'承重墙'裂了,必须精准固定才能恢复稳定性。”孔主任解释道。
经过多学科讨论,团队决定采用“双通道螺钉微创方案”——髂骨骨折通过LC-II通道螺钉固定,耻骨支骨折用耻骨上支螺钉固定。“传统开放手术需要15-20cm的切口,出血量可能超过500ml,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长;而微创通道螺钉技术就像在骨头上'打隧道',用空心拉力螺钉把碎骨'串'起来,但骨盆周围血管神经密集,稍有偏差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神经损伤。”孔主任的话,让张先生既期待又紧张。
智能导航:1.5小时完成"毫米级"操作
手术当天,由创伤骨一科主任医师银晓永启用智能导航系统,为手术装上了“精准眼”。与传统“凭经验摸骨”不同,导航系统能实时显示螺钉进针路径,就像给医生戴上了“透视眼镜”——进针点、角度、深度全部可视化,原本需要反复透视调整的步骤,现在一次定位即可完成。
“过去徒手操作时,医生要反复调整导针位置,患者和医生都得接受大量辐射;现在导航系统把误差控制在0.5mm内,螺钉就像'穿针引线'一样精准。”孔主任边操作边介绍。最终,手术仅用1.5小时完成,切口总长不足0.5cm(约小拇指指甲盖大小),术中出血量不到10ml,透视次数从传统的30-40次锐减至15次。
术后复查的X线片:骨折对位对线良好,两枚螺钉稳稳"卡"在骨通道内,未损伤任何血管神经。“这相当于在骨盆的'羊肠小道'里精准开车,导航就是我们的'GPS'。”孔主任比喻道。
术后惊喜:第二天就能翻身抬腿
更让张先生惊喜的是术后恢复速度。“本来以为要躺一个月,结果第二天就能自己翻身、抬腿,伤口几乎不疼!”他拉着护士的手感慨,“早知道这么轻松,我早该来治!”
这种“快速康复”的背后,是微创技术的核心优势:小切口减少了软组织损伤,精准固定避免了二次损伤,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目前,张先生已开始下床活动,预计1-2个月即可回归正常生活。
专家说:智能导航让“高风险手术”变“可控”
“骨盆骨折被称为'创伤骨科皇冠上的明珠',因为骨盆结构复杂、血管神经密集,传统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孔德明主任指出,“智能导航技术的应用,相当于给手术加了'双保险'——既保证了螺钉的精准性,又大幅降低了辐射暴露和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尤其适合像张先生这样的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医学进步的本质,是让患者少受罪、早康复。”孔主任说,“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更多智能技术与骨科手术的融合,让精准医疗惠及更多患者。”
(本文案例经患者同意发布,手术效果因个体差异存在不同,具体诊疗请遵医嘱。)